正文

一、筹备决策

雪龙出征:中国首次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作者:马夫 编


一、筹备决策

●1991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在一处浮冰北极上,连续进行大气物理观测7天,并首次展开了中国五星红旗。

●1999年初,我国国家极地委员会正式决定:“条件成熟,准备考察北极。”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任命:“首席科学家陈立奇为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队队长。颜其德、鄂栋臣为副队长。袁绍宏为‘雪龙’号船船长。李远忠为考察队政委。”

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

1990年,我国加入了政府间的北极理事会,正式成为了该组织成员国。

因为环北极8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为此,党中央和国家极地委员会,很早就对北极考察做了充分的准备。

1991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邀请,参加了北极浮冰考察,在一处浮冰上,连续进行大气物理观测7天,并首次展开了中国五星红旗。

同年,国家南极考察办公室派出国晓岗、张福刚等赴加拿大考察拟进行的中国北极考察路线,提出从加雷索鲁特市出发到北极点的计划。

与此同时,南极考察办公室还派出陶丽娜赴美国,学习北极考察的经验和管理,卫梦华赴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市考察。

1992年开始,国家海洋局二所与德国极地研究所基尔大学和布莱梅大学合作,开展了为期5年的北极海洋生态科学考察,对北极生态系结构和北极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进行研究。

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了中国北极考察筹备组,派出沈爱民、卫梦华和李乐诗3人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入北极地区考察。

同年5月至6月,高登义赴北极地区进行“地球三极地区在全球环境变化作用”的研究。

1994年1月至2月,国家测绘局周良主任赴芬兰北极拉普兰地区,进行卫星全球地位系统技术考察。

同年4月至5月、8月至9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祝茜博士赴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等地,进行北极露脊鲸考察。

同年8月至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青松教授,和中科院兰州冻土研究所侯书贵博士,赴美阿拉斯加的北极地区,进行气候与环境变化考察。

1995年4月至5月,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中国北极考察队,在南德集团的赞助下,卫梦华、李栓科等7人乘机到达加拿大以北附近,然后徒步滑雪或乘雪橇向北极点进军。

他们沿途进行大气,冰雪等考察,于5月6日上午10时55分,首次完成了中国人自己组织的由企业赞助的北极点考察。

1997年8至9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曲绍厚、高登义和气科院卞林根等3人,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赞助,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和斯瓦尔巴德极地大学叶新教授等合作,乘挪威考察船,使用TMT气象塔、超声风速温度仪和辐射仪等观测系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不同下垫面,进行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等观测。

1998年5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陈立奇、王勇和中国极地研究所颜其德赴斯瓦巴德岛,考察该岛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基地和探讨建立科学考察站以及国际科学合作的可行性。

同年7月至8月,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陈炳鑫任团长率陈立奇、袁绍宏、陶丽娜组成的北极考察团,乘坐俄核动力破冰船,从俄北极城市罗尔曼斯克市出发,经新地岛和约瑟夫法兰兹群岛进入北极点。

他们考察了北极地区海冰区、周围岛屿自然环境以及北冰洋航线和破冰实践,为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航线的选择和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正式组建北极考察队

1999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初步决定:

第一,中国没必要在北极建立考察站。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长城和中山两个考察站,经费有限。

目前,虽然已有许多国家在北极建立考察站,但是在所有的考察站中,没有一个是独立运行的,全部采用国家间的合作机制。

第二,中国将向全世界公开此次科考的数据。

中国此次考察区域海冰覆盖较厚,难以进入,又处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交界地区,历来的研究资料不多。

所以,中国首次北极科考可以说填补了国际北极研究的一个空白区域。

第三,中国考察队将严格遵守国际标准。“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严格遵守国际环保标准,对垃圾和废水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诸多岛屿和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的苔原带和部分泰加林带。

其陆地和岛屿面积占800万平方公里,全部归属于8个环北极国家,但北冰洋仍属国际公共海域。

此外,北冰洋中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行政主权尽管属于挪威政府。但由于中国政府于1925年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的“斯瓦尔巴德条约”。

因此,我们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我国科学家可以在那里进行正常的科学和生产等活动。

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999年6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正式决定组建首次北极考察队,并任命:

首席科学家陈立奇为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颜其德、鄂栋臣为副队长。袁绍宏为“雪龙”号船船长。李远忠为考察队政委。

这次考察队队员共124人。

在这124名考察队员中,有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北京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武汉测绘大学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66名,另外,还有来自各主要新闻单位的20名记者,以及“雪龙”号上38名船员。

中国决定考察北极

1999年初,我国国家极地委员会正式决定:

条件成熟,准备考察北极。

同年4月,中国极地委员会代表陈立奇、中国极地所董兆乾、中科院资环局刘健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彭鹏,参加了北极科学论坛和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年会。

会上,陈立奇报告了中国首次北极考察计划:

此次考察计划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上海至北冰洋往返走航时间16天。

楚科奇海测区预计调查作业和站间走航时间7天,联合冰站作业时间10天,冰区破冰往返航行12天。在完成楚科奇海考察后返回白令海,白令海测区预计调查作业和站间走航。

8月走航时间12天。8月9日停美国阿拉斯加罗姆港补给3天。9月1日返回上海。整个考察计划60天。

在这次年会上,中国公布了首次北极科学预定的考察航线为:

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永久海冰区———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上海。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

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主要任务是:

雪龙船将先完成在楚科奇海开阔水域的海洋、大气综合调查。

到达楚科奇海冰缘后,雪龙船沿西向北破冰。海冰冰站联合观测作业,在雪龙船破冰所能到达的最北端。

南站位以雪龙船为依托实施,北站位用直升机完成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冰上工作后,返回白令海进行海洋、大气综合调查。

执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船只,是“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极地委员会代表介绍了“雪龙”号科学考察船的装备和性能: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艘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

该船总长167米,宽22.6米,功率为1.7万马力,最大航速18节,续航能力达1.8万海里。

该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25日建造完工。

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

该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

该船用E级钢板制做的船体,即使在零下50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

那么,世界各国考察北极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科学家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问题。

第二,北极地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我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和平利用与保护。

第三,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对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

第四,开展北极研究,不仅对认识极地系统,进而认识整体地球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气候、环境、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现实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例如:北极的气候系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天气气候,左右着我国主要经济地区的季节交替与旱涝风霜。

北冰洋洋流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当时的远洋捕鱼船已逾千艘,年鱼获总量约50万吨,其中1/4来自北冰洋及白令海临近海域。

另外,对北极的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针对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的国土整治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