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留学东瀛 名冠千军

蒋百里传 作者:杜继东 著


东渡日本

蒋方震因在求是书院不宜久留,就暗下决心,赴日本求学。

这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是费用问题,其次是他对日本的情况一无所知。对蒋方震来说,更难的是母亲一人在家中,无人照料,自己怎么能忍心远涉重洋呢?蒋方震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

好在他在同学中找到了知音,他就是后来与蒋方震并称为“浙江二蒋”的蒋尊簋。

蒋尊簋,字伯器,浙江诸暨人,生于1882年,与蒋方震是同龄人。蒋尊簋也是名闻求是书院的才俊之士,素怀大志,思想激进,不满时政,与蒋方震意气相投,惺惺相惜,二人乃莫逆之交。

蒋尊簋的父亲蒋智由是一位著名的维新派人士,与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多有往来,经常著文作诗鼓吹维新,抨击时弊。蒋智由,字惺斋,号观云,举人出身。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他常以观云为名在《清议报》发表诗文。他的一首《有感》诗颇能说明他的政治立场: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有其父必有其子。蒋尊簋受父亲蒋观云的影响,也十分向往到国外去开阔眼界,在这件事上,他和蒋方震一拍即合。他们二人想方设法搜求新书新报,了解留学日本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1900年底,蒋方震看到了留日学生编辑出版的《译书汇编》,搞清了关于留学的许多问题,最终下定东赴日本的决心。

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始于1895年中国战败求和之后。此前千百年间,中国一直是日本人不敢平视的“天朝上国”,历朝历代来华求学的日本人络绎不绝,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许多方面,中国人都是日本人的老师。在唐代,日本留学生不但与中国的文人士子唱诗吟和,切磋学问,有些还在朝廷里做官。在明代,尽管有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滋扰,但日本人对中华文化的钦慕丝毫未改。在大清“康乾盛世”期间,日本人绝对不敢对中国有任何非分之想。

然而西方列强的东来改变了维持千百年的中日关系格局。

在英、法、美、俄等国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和日本先后打开了国门,应付一场千古未有之大变局。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东方的侵略,也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挑战。

在大变局面前,古老的中国因循守旧,步履蹒跚,端着“天朝上国”的架子不肯轻易放下来,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赶上近代文明步伐的机会。相反,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人则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方略,高高举起“明治维新”的旗帜,对内改革政治、整顿经济,对外学习西方、派遣留学生。经过数十年的赛跑,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在了日本的后边。在东西方文明相遇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中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巨型木船,行动十分迟缓,而日本则像一艘轻型快艇,船小好调头,行动迅捷,成就显著。在甲午战争之前,只有极少数中国人感觉到了日本的巨大变化,而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以传统的眼光看待日本,对来自日本的威胁茫然无知。

甲午一战,举国皆惊。堂堂天朝上国竟败于蕞尔小国日本,真乃奇耻大辱也。痛定思痛,惟有承认落后,放下架子,向人家学习,才可能有出路。一时之间,从封疆大吏到社会名流,都发出了留学外国的倡议,莘莘学子愤于朝政之腐败,国家之落后,决心远涉重洋,探求救国之道。日本的权贵显要为示好中国,也在清廷和各封疆大吏处游说,要求派学生到日本学习,这样既可炫耀日本之强盛,又可联络中日间的感情,消弭中国人因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对日本产生的仇恨。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中国于1896年春夏之交向日本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共13人,他们是:唐宝锷、朱忠光、胡宗瀛、戢翼翚、吕烈辉、吕烈煌、冯訚谟、金维新、刘麟、韩筹南、李清澄、王某和赵某。他们的年龄从18到32岁不等,是总理衙门通过考试选派的。风气一开,就有官费或自费学生陆续前往日本,但人数较少,远未形成规模。1898年后,留日学生逐渐多了起来。

对中日之间“师生”关系的这一变化,日本人颇感惊喜,大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得意。日本文部省专门学务局长兼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田万年在1898年8月20日出版的《太阳》杂志上发表《关于清朝留学生》的长文,其中有云:

中国这个衰老帝国,过去昏昏欲睡,奄奄一息,自从甲午一役以来,益为世界列强侵凌所苦,如今觉醒过来,渐知排外守旧主义之非,朝野上下,奋发图强,广设学校,大办报纸杂志,改革制度,登用人才,欲以此早日完成中兴大业。今日清朝派遣留学生来我国,最先虽或因我国公使领事劝诱所致,然实亦气运所使然……清朝于四五年前,仍对我轻侮厌恶,今一朝反省,则对我敬礼有加,且以其人才委托我国教育,我国应如何觉悟反省一己之重任?

在地方督抚中,以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倡和支持留学最力。他在1898年3月著《劝学篇》,鼓吹留学。他指出:“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湖北和湖南两省赴日留学者远远多于其他省份。

浙江省也不落人后。1897年有官派学生稽伟和汪有龄二人到日本学习桑蚕业。1898年农历四月,求是书院的学生钱承志、陈榥、何燏时、陆世芬,以及湖北武备学堂学生谭兴沛、萧星垣、徐方濂和段兰芳联袂东渡日本。

1900年,中国留日学生达到100余人,首批留学的戢翼翚联络10多人组织了译书汇编社,自任社长,社员有王植善、陆世芬、雷奋、杨荫杭、杨廷栋、周祖培、金邦平、富士英、章宗祥、汪荣宝、曹汝霖、钱承志、吴振麟。译书汇编社的宗旨是译介日文书籍,介绍留学情况,鼓励国内的青年学子前赴日本。该社编辑的《译书汇编》第1期于1900年12月6日出版,印刷1000余份,行销国内,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蒋方震在《译书汇编》的文章中获悉留学日本的费用每年需120元。对于家道盈实的大户人家来说,120元不是个大数目,但对每年仅靠几石米几十元钱艰难度日的蒋方震母子而言,就是一笔巨款了。筹无处筹,借无处借,蒋方震决心靠自己的能力和勤劳解决费用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仿效译书汇编社成员的做法,翻译书籍和文章赚取稿费。蒋方震虽然对日文还一窍不通,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相信自己学习日文半年以后定能达到译书的程度。当时每译1000字可得稿费1元,每年译10余万字即可解决一切问题,这对文笔流畅、学识渊博的蒋方震来说并非难事。

经费问题有了着落,剩下的就是征得母亲的赞同和谅解。

蒋方震返回硖石,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母亲。出乎蒋方震意料的是,母亲十分开明,不但不阻止,反而力排众议,支持独生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求学。这在风气未开的硖石镇确非易事。

母亲杨镇和虽然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她的眼界和心胸却较许多知书识礼的男子开阔。

蒋方震欲赴日本留学的消息传出后,乡里舆论哗然。古训云:“父母在,不远游。”蒋方震置寡母于不顾,不但要“远游”,而且要离开父母之邦,在当时看来,实属不忠不孝之举,所以一时间非议之声四起,使蒋方震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消息也传到了恩公方雨亭先生耳中。方雨亭寄信蒋方震,对他表示支持。方先生对蒋方震在求是书院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对蒋方震的处境十分同情,对他的决定非常理解。他在信中表示要每年资助蒋方震100元。可惜的是,蒋方震到日本后不久,方雨亭就因病去世了,使蒋方震痛悼不已。

母亲杨镇和坚决支持儿子的选择,默默地为儿子打点好行装,设法筹措了一点旅费,勉励他出国留学。

蒋方震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临别时流泪涟涟,不忍离去,倒是母亲安慰他说:“行矣,吾不以流俗人望汝,亦不以流俗人自待。汝夙孤露,能奋自树立,乃所以为孝也。”

蒋方震与母亲洒泪而别,踏上了坎坷不平的人生旅途。此去关山万里,远隔重洋,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慈母之面。

蒋方震先到杭州,与同学蒋尊簋和董鸿祎会齐,一同到达上海。蒋尊簋幸运地得到了浙江省官派留学资格,蒋方震和董鸿祎都是自费。他们在上海见到了蒋尊簋的父亲蒋观云,蒋观云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嘱他们到日本后拜见梁,让梁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对他们加以关照。

1901年农历四月的一天,蒋方震一行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他们乘三等舱,船票14块大洋。

船出吴淞口,直往东行,不久即来到浩瀚无边的大洋之上。蒋方震的老家虽离海不远,但放洋远行,他还是平生第一遭。他和蒋尊簋、董鸿祎站在甲板上,极目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浩淼无边,心胸为之一阔。在蓝天碧水之间,舟如树叶,人如蝼蚁,显得何其渺小与无助。然而人又是最伟大的,因为人有思想,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必将最终成为大自然的主宰。想到这些,蒋方震豪气勃发,精神大振。虽然中国目前已成积弱之势,受八国联军的侵略和欺侮而无可奈何,忍气吞声,赔款求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许还得继续忍受列强的欺凌,然而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不会亡,对人类历史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中华文化不会消失。我辈莘莘学子远离故土,为的不就是寻求救国强国之道吗?我们是先行者,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船行二日,要在日本长崎港停泊。早晨8点钟左右,甲板上一片欢腾,长崎港已遥望可及。蒋方震举目远眺,但见群山耸立,海水环绕,风景十分秀丽,令人心驰神往。经过两天的舟车劳顿,再次见到陆地,确实叫人欣喜。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轮船停靠在了长崎港。日本方面派几位医生上船,检查旅客有无疾病,良久始毕。蒋方震一行乘小船上岸,到长崎的街市游览观光。初次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长崎是一个港湾,不远处即是山脉,对面也有高山环抱,街市即沿山麓而建,楼阁参差,山水掩映,船帆往来,确是一处人间胜境。市面和房屋与中国相似,只是房子较矮小,因为大多数日本人身材相对矮小。

薄暮时分,轮船启锚开航,向另一个大港神户进发。两天之后,蒋方震一行在神户上岸。神户也是一个开放口岸,西式建筑较多,别有一番华丽的气派。他们在神户改乘火车,经一夜飞驰,于第二天早晨到达目的地东京。

从此,蒋方震在日本开始了为期六年的留学生涯。几十年后,蒋方震对《大公报》记者陈纪滢说:“当年我们出洋求学,花十四块洋钱从上海坐船到长崎。到了日本以后,整天价在刻苦钻研学术,真和现在一般跑外洋的留学生有些不同!我们是二毛子冒险到外国去,性质不同。”

当时北方的义和团把与洋人打交道的人呼为二毛子,人人可得而诛之,倾向变法维新的光绪帝、主持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李鸿章、专与洋人办交涉的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劻等,也被义和团列入可杀者之列。义和团提出要杀“一龙二虎三百羊”,龙即指光绪帝,虎即指奕劻和李鸿章。南方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一般民众对洋人洋物皆抱仇视心理,蒋方震自费出洋,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

  1. 蒋智由:《有感》,周青云编注:《历代诗词曲精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页。
  2.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页。
  3.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游学第二”,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4. 梁启超:《蒋母杨太夫人墓志铭》,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7页。
  5. 纪滢:《与大公报记者之纵横谈》,大公报西安分馆编:《蒋百里先生抗战论文集》,大公报西安分馆1939年版,第88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