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放宽小说的视野:当代小说国际工作坊 作者:[中] 李陀,程光炜 著


序言

李陀、刘禾教授夫妇每年5月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来休假,我们一般都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海淀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处的餐馆小聚,也聊到近来彼此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情况。因北京与纽约相隔一万余里,而且他们夫妇也只是暑假才能回来,所以话题比较散漫和芜杂,属于朋友之间的闲谈。

有次在国图对面一家餐馆闲聊时,李陀老师说,我们是否可以做一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小型专题研讨或工作坊之类。因为此前,我已请刘禾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层会议室专门做过系列学术演讲,当时从清华、北大、北师大、人大来了很多学生,会议室都被挤满。每次刘教授讲完后,有学生提问的环节,当时的气氛十分热烈。而且从2005年起,我在人大给博士生开设了名叫“重返八十年代”的讨论课,形式上就类似于李老师所说的这种工作坊,只是我们没这么称呼。因缘际会,也是我与两位老师比较谈得来,于是几次简单地讨论下来,决定由李老师和我共同主持“小说国际工作坊”的活动。利用李老师每年5月从美返回的时间,将一个月分为四周,每周组织博士生、硕士生讨论一个当代小说家,有时个别作家还用两周来完成。形式是,事先布置一到两名博士研究生提前做准备,然后主讲;刘禾老师和杨庆祥老师,以及前来旁听的本校和外校的研究生参与讨论。主讲的主要是在校学生,例如杨晓帆、李雪、魏华莹、胡红英、朱厚刚、赵天成等,也会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比如已在上海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李云,以及北师大的在校博士生刘汀等。因为每次讨论的题目,是一年前我与李老师通过邮件商定,主讲人也用大半年的时间来阅读作品,查找相关资料,以及要准备一份详细的讲授提纲,这个工作坊就与一般的随堂研究生讨论课有了不同,似乎具有了比较充分的讨论的特色。

这个工作坊,从2013年春开始持续了两年时间,总共讨论了张承志、韩少功、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和苏童六位作家的小说创作。其实,还有一些重要的小说家已被列为讨论对象,只是2015年我在澳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暂时耽搁。由于这个工作坊不同于常见的文学批评活动,例如现场作品研讨会、作品宣传推介会以及针对性较强的文学现象追踪、评估、推进之类的会议,带有“学院”色彩,又不在严肃方正的课堂,所以,形式上比较活泼,会风也可以说比较泼辣。我们并不想限制敢言的博士生们十分坦率的发言,李老师好像也鼓励年轻有为的学生们改变一下文学批评界的风气。大家也不视主讲人,或者李老师、刘老师和我的意见为清规戒律,照样反驳、问疑,有时候表现得并不客气。当然,这对“老师”们的脸面多少有点“损伤”,不过老师们的涵养,反倒进一步鼓励了学生的大胆妄为。许多火花四射、尖锐辛辣自然也就精彩透辟的见解,便留在了这份经过记录整理的《放宽小说的视野——当代小说国际工作坊》二十多万字的书稿里。前段时间,我在最后审定全部书稿的过程中,比较惊讶的是,没想到再读当时学生们对当代小说家大胆直言的分析评论,老师们机智的插话,和十分难得的民主、宽容、畅所欲言的会场气氛,感到仍然如两三年前那样鲜活,它仿佛并没有成为历史陈迹,也没有被时间所吞噬。我自己就从这种类似“史家批评”的讨论中受益颇多。

小说工作坊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全赖杨庆祥老师和他的硕士生团队精心的组织和援助,包括约请参与讨论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名单、会后聚餐等繁杂琐事。本书各节的录音整理,也都靠这些学生们完成,在此一并感谢。

程光炜
2015年10月6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