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伯夷列传篇

中国成语故事:合纵连横 作者:黄静洁 著


《史记·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记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国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没有接受,叔齐也不愿即位。他俩先后都离开了孤竹国,并一同来到周国。在周国,当他们得知文王刚死,武王就要伐纣时,他们便一左一右扣住武王的马头,冒死劝谏武王不要讨伐商纣王。周朝建立后,他们为坚守仁义而誓死不吃周朝的粮食,不接受周朝的俸禄,最后饿死于山中。《史记·伯夷列传》通过伯夷、叔齐的这些事迹,赞颂了伯夷和叔齐的贤明和气节。

叩马而谏 贤人伯夷和叔齐

学成语

“叩马而谏”(kòu mǎ ér jià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shì)君,可谓仁乎?’”

叩:通“扣”,指牵住、挽住。

叩马:扣住马头。

谏:对君主、尊长等人的言行提出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叩马而谏:扣住马头,阻止马匹前行来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读故事

有个叫孤竹国的小诸侯国,位于商朝北部的边境上。

商朝末期,孤竹国的国君亚微有三个儿子,长子是伯夷,次子是亚凭,三子是叔齐。

亚微很喜欢贤良的小儿子叔齐,他生前一直希望叔齐将来能继承他的王位。

亚微死后,按照其遗愿,叔齐应该继位。但叔齐坚持不当国君,他认为王位应由长子伯夷继承。

伯夷知道后说,叔齐继位是父亲的遗命,不遵从是不对的。他认为叔齐是碍于自己而不继位,于是逃走了。叔齐知道后仍不肯继位,认为是自己迫使伯夷逃走的,于是也逃走了。

那时,商朝的君王是纣王。纣王大肆修建亭台楼阁,又为扩大疆土而连年征战,使得商朝很多诸侯国的日子都不好过。

商朝西部有个人称“西伯昌”的诸侯长,他为人宽厚善良,勤政爱民。他所治理的周国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稳定,社会风气也很好。

叔齐和伯夷相继离开孤竹国后,在流浪的途中相遇了,他们一起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有一天,他们听说西伯昌礼贤下士,为人宽厚,会对老人施以特殊的照顾,就打算去投靠西伯昌。

当叔齐和伯夷终于赶到了周国,却失望地得知西伯昌已经去世。叔齐和伯夷站在路边正感叹他们来得太晚了,却看见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向他们走过来。听百姓们议论说,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灵位,率领军队要去征伐商纣王。

武王克殷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伯夷和叔齐感到很气愤,他们认为武王带着亡父的灵位去征讨商纣王的行为既不孝又不义。他们就上前去扣住武王的马劝谏道:“您的父亲死了,您不马上安葬他,却领兵征战,这算得上是孝道吗?您身为商朝的诸侯臣子,却率军以下犯上去讨伐君王,这算得上是仁义吗?”

武王左右的军士们见伯夷、叔齐不仅扣住武王的马阻止他行军,还说出这些冒犯武王的话,就上前押住叔齐和伯夷,准备杀了他们。

武王身边有一个辅佐他的人叫姜太公。太公见此情形,赶紧过来询问。当他得知向武王劝谏的是伯夷和叔齐后,太公赶紧说道:“这两位是有气节的人啊!”于是扶他们离开了武王的马旁。

伯夷和叔齐觉得周国也不是理想的生存之地,便离开了这里。

成语小提示

伯夷和叔齐“让国、让位”的举动,不仅是《史记·伯夷列传》的作者司马迁所赞颂的一种美德,也是历代儒家学派所赞赏和推崇的美德。古代一些王朝中,君臣、父子、兄弟间为争夺王位而引发杀戮的事情屡见不鲜。王室内部为争权夺位而相互残杀,引发政局动荡,内乱不止,外患不断,使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伯夷、叔齐让国、让位的行为,和那些残杀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姓渴望过上好的生活,他们视伯夷和叔齐为美德的典范,对他们进行颂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