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红楼中丝绸的由来及对旧服饰的处理

霓裳钗影话红楼 作者:潇妃燕 著


第一章 红楼中丝绸的由来及对旧服饰的处理

《红楼梦》是一部涉及了生活方方面面的旧服小说,最让人惊讶的要属其中的服饰。为什么饰这么说呢,首先要从作者曹雪芹的家庭背景说的处起。曹府曾经是皇帝的“服装店”,曹雪芹的理祖上曾任职过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皇帝和后宫娘娘们的衣服,都是出自他们家。虽然到曹雪芹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但是他小时候也是见过皇帝和娘娘们的衣服的。他们家的料子,那可是比寻常人家的米饭还要多的。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自然跟那些只为了突出故事情节,凸显男主帅、女主美的服饰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红楼中的服饰可以说是古代服饰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丝绸服饰,其中包含了缂丝,各色锦缎,普通的丝绸,还有软烟罗、霞影纱等做窗帘的布料,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听过名字的,但从曹雪芹的笔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布料的金贵。

红楼中的服饰搭配也是极为大胆的,我们平时最忌讳的就是红配绿,不是不能这样配,而是这样配的风险太高了,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大红大绿的花棉袄,美感没有了,还让人觉得土气十足。但是曹雪芹就敢这样搭配,而且配出来还很好看。

红楼的服饰色彩鲜艳大胆,除了各色丝绸织物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很多其他材质的衣服,比如孔雀毛做的雀金裘,野鸭子毛做的凫靥裘,还有常见些的银狐毛,等等。

红楼服饰也刷新了我们对富贵人家服饰的观点,在其他的书或者电视剧里,什么叫作富贵,那就是金屋式的亮堂堂的美,用的都是金银,房间金碧辉煌,穿的衣服也都是描龙绣凤,金光闪闪。

而曹雪芹笔下的四大家族,他们富贵,也不低调,但是他们同样是具备审美的,他们的服饰遵从的是一种低调的华丽,从材质、款式到设计,你便知道这些东西价值不菲,但是它们却不张扬,不刺眼。这就是红楼中的服饰,也是《红楼梦》教给我们的一种上流社会的生活态度。

身处江宁织造府的曹家,见的最多的就是各色的衣服和布料,所以曹雪芹在写书的时候也不吝笔墨,在书中介绍了各种材质花纹的衣服。贾母、王夫人等除了有日常穿的衣服,还有显示品阶的命妇服;王熙凤更是将奢华演绎到了极致,动不动就来一件缂丝的衣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衣服,也是锦缎或者丝绸的;就连丫鬟、小厮们的制服也都是丝织品。冬天还有各色的斗篷,银狐的,野鸭子毛的,孔雀毛的,一件赛一件金贵,只有你不知道的,就没有曹雪芹写不到的。

红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服饰布料就是丝绸,而且都是上等的丝绸,最普通的丝帕也都是上好的丝绸。这也说明在古代,丝绸几乎是富贵人家最常用的一种服饰布料。

在贾府中,丝绸是很平凡的衣料,而我们现代人对于丝绸,却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到丝绸的几率真的是太低了,现代人的服饰一般以棉麻为主,冬天会穿毛呢大衣、棉服、羽绒服等等。有一首诗充分说明了丝绸的金贵:“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古代,养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穷人为了生活会养蚕,会织布,而这些名贵的丝绸他们却没有资格享用,因为这些丝绸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

即便到了现在,丝绸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奢侈品,大家都知道它穿着很舒服,冬暖夏凉,但是能够穿天然蚕丝的人依旧是寥寥无几。都知道真丝的旗袍好,穿的人却很少。

现在市场上多见的都是广义的丝绸,只要含有蚕丝成分,有的甚至没有蚕丝成分,都会被称作丝绸。这样的丝绸市面上很多。假如我们去苏杭一带的话,丝绸的围巾、旗袍、扇子、香囊之类的丝织品,随处可见,价格也不是那么昂贵。

而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的美不仅是一种工艺之美,也是一种文字之美。关于丝绸的由来,有一个这样的传说,跟我们的祖先黄帝有关。

远古时代有三个部落首领,蚩尤、炎帝、黄帝,三足鼎立。那时候为了统一部落,黄帝先是与炎帝联手,将蚩尤打败了,因此有了炎黄子孙的说法。在他们打败蚩尤的时候,“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到了后来,黄帝又与炎帝大战,将炎帝也打败了,统一了所有的部落。在此过程中,黄帝负责四处征战,而他的妻子嫘祖则要保障这些部落子民的生活。那时候的人们还是衣不蔽体,裹着树叶子过日子的。嫘祖看着部落的子民一个个衣不蔽体的,就开始为他们的温暖问题担心起来了,于是黄帝便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分发给子民。

但是蚕神的丝数量是有限的,而部落子民的人数却是与日俱增,对于衣服的需求量也是有增无减,所以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她带领着部落的女孩子们养蚕,用蚕茧抽丝,然后编织成布料裹在身上,这布料比树叶更能御寒。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之后,她们从中学会了养蚕织布的窍门,就开始渐渐脱离了树叶,有了第一件衣服。后世民间尊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关于这一段传说,《通鉴纲目外记》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但这个说法很快又被推翻了。1958年,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它的发现使湖州丝绸的历史前推了4700年,也推翻了嫘祖发明养蚕的神话传说。

1958年,中国科学家发现距今约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再次证明了丝绸的古老历史。

1998年,中国考古学家于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由此推出了另一种说法,即河姆渡人可能已经发明了纺织工具。

时代在进步,对于历史的探究也一直在深入,所以丝绸出现的具体年代还在不断更新中,但是根据已有资料,可以推断丝绸的出现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时期。

丝绸历史悠久,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朝代,是穿越了历史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丝绸慢慢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作为丝绸之国,也渐渐产生了四大丝绸之都——湖州,苏州,杭州,盛泽。

下面就从城市出发,说说丝绸之都的那些事。说丝绸,就不得不先从它的起源说起,而说到丝绸的起源,就不得不提浙江省湖州市——中国丝绸真正的故乡。

湖州丝绸历史悠久,以上我们所说的丝绸,都是出自浙江湖州,因此湖州丝绸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良渚文化时期。湖州至今还保存着与丝绸遗址有关的“织里”等地名,浙江省湖州市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湖州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丝绸因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期间也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湖州丝绸就已出口十多个国家。至唐朝,湖州丝绸进入鼎盛时期,被列为朝廷贡品。唐朝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在湖州,现如今湖州还保留着“骆驼桥”等地名,因西域的商人贩卖丝绸都是用骆驼来驮运的,附近的苏杭等地就不存在此类地名。

宋元时期,桑树嫁接技术在浙江湖州已经十分流行,湖桑叶质肥美,是当时最优良的桑树品种,而采用嫁接技术种植桑树,则能够保存桑树的优良品质。这种先进的育桑技术,也使江南的丝茧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

元朝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吴兴赋》中,就写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的诗句。明时,一位诗人在咏湖诗中也写过“桑柔四郊绿”。两首诗都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桑林遍地、绿叶叠翠的景观,点出了湖州蚕桑种植园的经济特色和蚕乡的特色风光。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湖州,他在游记中写道:“这里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当时有“蜀桑万亩,吴蚕万机”的说法,吴蚕指湖州蚕丝(湖州又名吴兴),可见湖州丝绸在当时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而苏州和成都当年则以苏锦和蜀锦闻名。至明代,湖州周边一带,包括苏锡杭等地,乡民兼营纺织,产绵、绸、绢、丝,统称“湖绉”。至清朝,山西晋商就以经营湖州丝绸发家。如今,杭州市场最好的丝绸均是从湖州批发而来。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不仅是说苏杭的风景好,也是在说苏绣的独一无二。苏绣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那种栩栩如生、线条优美的刺绣工艺,一直以来都被人奉为经典。苏有苏绣,人人皆知,而苏绣之所以能有这样鬼斧神工的技艺,这是因为苏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丝绸资源,江苏省的苏州市堪称一座“丝绸之府”。

苏州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6000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江梅堰又出土了4000年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些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

苏州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据《史记》记载,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说明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吴国都城设在苏州,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赡军足国”的重要物资。

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隋唐时,苏州属江南东道,丝绸贡品数量最多,土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韩愈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蜀桑万亩,吴蚕万机”也用来形容长江流域蚕桑纺织业的发达。

两宋时期,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徽宗崇宁元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贯置局于苏杭。

苏州、杭州、成都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三大织锦院。苏州的宋锦最为著名,又称苏锦。缂丝名家沈子蕃、吴子润也出于苏州。据《吴门表隐》记载,元丰初年(1078年)城内祥符寺巷即建有机圣庙(又名轩辕宫),还有新罗巷、孙织纱巷(今古市巷装驾桥巷之间及嘉余坊)等生产纱罗的地方。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别出土了五代北宋时期的刺绣、丝织经袱和经卷丝织缥头。除了由政府投资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之外,位于苏州千年古街山塘街上,还有一个由民营企业苏州瑞富祥丝绸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4000多平米的丝绸文化艺术馆。

江南地区人杰地灵,苏杭在丝绸这方面也是不相上下,如果说江苏的“丝绸之府”是苏州,那么浙江的“丝绸之府”一定就是杭州了。虽然丝绸始于湖州,但是被人所共知的还是杭州丝绸。

杭州旧称钱唐(余杭县钱塘村),宋代以前属吴兴郡(湖州)。说起杭州丝绸,要先从一个书法家说起。这个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为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不过他的祖先确实也在河南,但后来从河南迁到了钱塘,便成了钱塘人。褚遂良的父亲叫褚亮,是陈后主(浙江湖州市长兴县人)的尚书殿中侍郎,后来又入唐,褚遂良最后成了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之一。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里。当时褚家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直到武则天死后才被平反。褚遂良的第9代孙褚载从其先家扬州迁到杭州,已经是晚唐了。897年,褚载进士及第。杭州的老百姓传说,就是褚载从扬州迁到杭州的时候,他把扬州的先进丝绸技术也带来了,从此杭州丝绸业才获得长足进步。因此,杭州丝绸行业的人都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敬。相传褚家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区的新华路北段,这个地方旧时称忠清巷,自唐宋以来,一直都是杭州丝绸业的中心区域之一。宋代,丝绸业的人已奉褚载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修建成了观成堂。到了清代,后人还为其竖了碑,碑文为:“昔褚河南之孙载者,归自广陵,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杭州丝织业的圣地在东园巷的机神庙,那里有一块碑,也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

江浙一带风景如画,丝绸就是那萦绕在天空中的一抹最美的云彩,这里的丝绸有一种江南女子的婉约脱俗。但是丝绸却不是江浙一带所特有的产物,在那遥远的巴蜀之地,也有一个“中国绸都”,那就是四川的南充市。

四川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称。南充丝绸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南充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该市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川东北经济、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南充目前的绸缎生产销售量、丝绸制成品销售量、丝绸出口创汇,均为西部地区第一名。如今,南充市已具有桑、蚕、种、茧、丝、绸、绢和印染、针织、服装、丝毯、丝绸床上用品、蜀绘丝绸工艺品、丝织机械、丝绸科研、丝绸教学以及内外销售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是西南地区最具规模、配套最齐全的茧丝绸产区。

早在周朝的时候,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丝绸也带着中国文明古国的神秘吸引着欧洲各国,因此还曾经引发了一场丝绸之战。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驰名于世。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制品开始传向欧洲,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之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作富有和地位高的象征。

据西方史书记载,有一次罗马帝王恺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服去看戏,绚丽夺目的王服在剧场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赞道:“真像是一个美丽的梦!”罗马由此掀起了一股竞相购买丝绸的奢侈之风。当时中国的丝绸经波斯商人转手销往罗马,其价格贵如黄金。于是罗马人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高价垄断经营的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绸,然后东运至罗马。

波斯人得到消息后,便用武力威胁埃塞俄比亚,阻碍他们充当罗马人获取丝绸的中间人。罗马人无奈,只好请与波斯邻近的突厥可汗帮忙调解。据亨利玉尔写的《古代中国见闻录》中记载,公元六世纪,突厥派出了一个由粟特人组成的使团到达波斯,打算与波斯进行一场谈判,希望其能够允许他们的商队在波斯境内自由通过。然而波斯为了独占中西丝绸贸易之利,不但不答应使团提出的要求,还将收购来的粟特商人贩运的丝绢统统烧毁,以表示波斯不愿同突厥人进行谈判的态度;在突厥派出第二个使团时,波斯人还将其大部分使团成员毒害致死,使双方矛盾迅速激化。这个悲剧直接导致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于571年征讨波斯,结果双方交战20年之久不分胜负,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战”。

丝绸在中国被视若珍宝,到了外国也很受人喜爱,很多国家不惜为之交战。在此不得不赞叹古人的精湛技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古代劳动人民凭着织布机,还有自己的双手,惊艳了世界。可是丝绸却也美得令人心醉,在一次次改朝换代的动乱中,丝绸也经过了一场场毁灭性的洗礼。尽管这项技艺并没有失传,我们现在还是能够看到丝绸,买到丝绸,却很难亲眼目睹到当时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了。曾经看到过一段资料,中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薄如蝉翼的丝绸衣服,人们称之为蝉衣,它轻薄到什么地步呢?将这件衣服折起来可以放到火柴盒里,它的重量只有零点几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它的用途更加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就要从古时候的嫁衣说起,古代人的嫁衣可不像我们现在的婚纱,每一件都是珍贵无比的,那是女子所有衣服中最贵重的一件,一针一线都是她们亲手缝制的。而且它的用料一定是最考究的,人生最美的时刻就是做新嫁娘的时候,所以那一定是古代女子所有衣服里面价值最高的一件。

如此珍贵的衣服自然要好好保护了,万一结婚的时候风大,被尘土弄脏了,或者是下雨天弄湿了,这该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件事情。所以聪明的古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嫁衣的外面再套一件蝉衣,蝉衣薄如蝉翼,不会掩盖嫁衣的美丽,同时也能够起到防尘、保洁的作用,美丽实用两不误。后来人们就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下去,但凡是珍贵、美丽的衣服,都会在外面套一件斗篷式的蝉衣。

由这一件小小的蝉衣便可知道古人的纺织工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但是这样的工艺却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渐渐没落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这些工艺匠人身上,挽救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面我们介绍的丝绸虽然非常名贵,但在《红楼梦》中,这样的材质却非常普通,主子们的衣服远比丝绸珍贵多了。这些服饰用料的等级完全不会亚于皇族,除了龙袍之外,都能赶上皇帝平时穿的那些衣服了。普通人可能连见到这些衣料的机会都没有,而在四大家族,这却是他们家常的衣服。

那么他们穿这样珍贵的衣服,又如何对待自己的旧衣服呢,或者衣服坏了会怎样处理呢?

首先来看我们的男主角贾宝玉,他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不好好读书,愁坏了他的父母,还结交戏子,花钱如流水。为了博得晴雯一笑,他不管那扇子值不值钱,拿来就让美人撕。得了什么奖励,也不管价钱,全部都被小厮们哄抢一空,眼皮也不眨一下。

那他是怎么对待他的天价衣服的呢,是不是穿一次就不要了呢?话说那是在过年的时候,贾母送了一件外国进贡的雀金裘给他,他当下就穿上了。但是刚穿就出事情了,去吃饭的时候被蜡烛烫了个洞,这可急坏了这位富贵公子。吃完饭他马上就回到怡红院,找他的丫鬟们求救。丫鬟们一看也都急坏了,但是她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扔掉或者是再去找一件相似的衣服,而是趁着天黑,找个老妈妈把这件衣服拿出去,找那些专门织补衣服的匠人修补一下。

可是找了一圈也没有人认识这是件什么衣服,更别说怎么修补了。此时的贾宝玉急得都快哭出来了,但是还是没想过要把这件衣服扔掉,这时候晴雯带着病出来说,这是孔雀毛织的,用界线的方式把线界密进去,大致看不出来。但是这种高超的技艺,别人都不会,只有她会。为了自己心爱的宝玉,晴雯硬是带病连夜把这件衣服给修补好了。

这是对待坏了的衣服,那么那些已经不穿了的旧衣服,他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王夫人年纪大了,以前的衣服现在穿不了了,但是她并没有将这些衣服扔掉,而是把它们都收起来。袭人在王夫人跟前进言,办事得力,王夫人觉得这是个贴心的,所以就将自己不能穿的衣服赏给了她,就连秋纹也因为这件事情沾了光,刚好碰到王夫人在那里找以前的旧衣裳,王夫人心情大好也赏了她两件。丫鬟们也没有因为这是别人穿过的旧衣服不高兴,反而觉得是莫大的荣幸,开心得很。而王夫人作为主子,赏赐东西给下人是给了对方一份殊荣,不仅腾出了衣柜,对方对她也是感恩戴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将自己不穿了的衣服赏赐给下人,并不只有王夫人一个,王熙凤也曾将不穿的衣服送过人。袭人的母亲病重的时候,袭人申请回家,王熙凤看见她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锦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这些都是王夫人赏赐的,好是好,但是不够惊艳,而且大冬天的穿着也冷,于是她就将自己的猩猩毡赏给了袭人。她又想起之前在大观园赏梅作诗的时候,邢岫烟也穿得寒酸,所以也送了她一件。

贵而不奢,不随意浪费,曹雪芹写出了真正的贵族式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