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国抗议印度挑衅

保卫边疆:解放军发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 作者:


一、中国抗议印度挑衅

●面对印度侵略军,中国边防分队镇定自若,进行战斗准备,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副班长武清国迎着印军的枪口,在岩石顶上端枪挺立,正气凛然地挥手喊话,要印军停止挑衅。

●战士们说:“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决不给祖国人民、家乡父老丢脸。”

中央讨论中印边界争端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印边界争端的问题。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胡乔木。在这次会上,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

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口头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他在汇报中透露,中印边界的解放军战士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这次汇报还提出了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

与会人员听到这里,大家的神情都变得凝重起来。

毛泽东默默地坐在那里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他手里夹着一支香烟,烟雾弥漫在他的周围。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面临的困难和一线战士的抱怨时,毛泽东把烟头放在烟灰缸里,语气严肃地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着对方,冲突怎么能避免呢?”

听完雷英夫汇报之后,毛泽东提出: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果印度方面不后撤,解放军就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竟然拒不接受中国的和平建议,反而认为中国政府软弱可欺,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不堪一击。

印度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已经越来越公开化了。

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中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在中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而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要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军队的忍耐和克制,是着实让世人大为惊叹的。

事实上,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是由印度尼赫鲁政府采取的“前进政策”一手造成的。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印度在中印边境便不断推行“前进政策”。

在东段,印度军事力量强占了中印传统边界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在中段,强占了中国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西段,硬是把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为了达到目的,印度派遣大批部队强行入侵我国,在中国境内设置10多个军事据点,不断挑起事端,多次打死打伤解放军边防人员。

1959年3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竟然厚颜无耻地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上述领土并入其版图的要求,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辞拒绝。

即便如此,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以息事宁人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忍让措施。

毛泽东希望中印和平相处

早在1951年1月26日的时候,毛泽东在印度大使举行的印度国庆宴会上发表祝词,表达了他对中印关系的重视与珍惜,以及对两国能够和平相处的真切期盼。

毛泽东的祝词内容如下:

印度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国、印度这两个民族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几千年以来是很好的。

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节日,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和平而努力。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中印友谊是相当爱护和珍惜的,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尽了最大努力的。

中印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000多年前,佛教就由印度传入中国,中印两国人从那时起就开始和平相处了。

尼赫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几年里,还曾把与中国的友好作为印度外交政策的重点,为了促进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0年4月,印度作为非社会主义国家,率先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红色中国”进行遏制,印度却表示坚决反对。

尼赫鲁认为,一个“新亚洲”的崛起已经打破了“旧的力量均势与平衡”,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对“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视而不见。

尼赫鲁认为,尽管印度在世界上具有某种“道义”方面的影响,然而应该承认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相比,世界的命运与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

1952年5月22日,尼赫鲁在印度国会人民院公开表示:“中国是我最崇拜的国家。”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带领他的女儿英·甘地访华,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给予热情接待。当时,北京群众对他的到来也表现得特别地友善。北京当时人口不多,但欢迎场面却非常壮观,是世界历史上欢迎外国领袖绝无仅有的盛大场面。

尼赫鲁离开北京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将他送到车门,临别前,毛泽东紧紧握住尼赫鲁,嘴里念出了屈原《楚辞·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毛泽东为什么给尼赫鲁这么盛大的外宾礼遇,还赠送如此动情的诗句呢?这是因为毛泽东和尼赫鲁虽然语言不通,但对和平的期盼却是真诚的。

尼赫鲁在和他的女儿英·甘地访华后,更是对新中国的成就由衷地敬佩。他回国后,在印度国内大力宣传,要和中国人民和平相处。

尼赫鲁那时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在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人们都在为美好的明天努力着。看到中国万众一心的团结景象,尼赫鲁对伟大的中国人民产生了由衷地敬佩之情。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尼赫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一起,极力倡导并通过了举世瞩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赫鲁也因此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国际事务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尼赫鲁也有他的局限性。当时的印度上层普遍受到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非常清高,认为别人永远也比不上自己。

印度军方曾有个文件,以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来判断、对比各国的军力。这个文件宣称,中国军队是最不行的,印度士兵足可以以一当十,甚至更多。

后来他们的军事代表团参加了朝鲜停战监督,对这种估计作了修订,认为中国士兵能吃苦耐劳,但即使加上这个因素,他们仍然认为,印军的单兵战斗力仍是一个能抵挡五六个解放军战士。由此可见,印度是多么狂妄自大。

印度军方的这种自以为是地估计,在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前,报纸上公布的尼赫鲁本人的一次讲话中也得到了证实。

后来,中苏分歧,苏联公开站在印度一边,对新中国横加指责,使印度上层原本反华的一些政治派别占了上风。

印度上层一些人故意在中印两国争端、尤其是西藏主权与边界线等问题上大作文章,尼赫鲁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接着,印度向中国发起一连串的政治攻击与武装挑衅,使中印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周恩来对印度发出声明

1959年8月25日和10月21日,印军小分队分别越过“麦克马洪线”和西段传统习惯线,先后在朗久和空喀山口向中国境内的边防分队开枪挑衅。

事后,印度却反诬解放军“侵略”印度,在其国内蓄意掀起反华浪潮。

面对印度政府蛮横无理的态度,周恩来在朗久事件后致信尼赫鲁,义正辞严、同时又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发出中国政府的声明。

声明如下: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执行侵略政策的产物,从未被中国的任何一个中央政府所承认,因此肯定是不合法的。

中国怎么能够同意强迫接受这样一个丧权辱国、出卖领土、而这块领土又是如此之大的非法界线呢?

在此前的1958年12月14日和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两次致信周恩来,声称“阿克赛钦只能是属于印度的”,并坚持“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国界,公开向中方提出大片领土要求。

印度政府不甘心其怂恿、支持的西藏叛乱失败和企图建立“缓冲国”的计划受挫,不断派兵越境对中方进行挑衅,制造中印边境紧张局势。

1959年,中方组成一个考察团,对中印边界线进行实地调查。

这个考察团由西藏外事处蒋副处长和军区派的白团长带领,沿错那宗至杂日圣山一带考察。

出发前,西藏工委、军区领导一再指示,要遵照中央的指示,小心谨慎,不要引起纠纷与冲突。

中方考察团从错那宗出发,到了朗久。当时,朗久驻有印度边防哨所。

根据当地藏民的报告,马其顿、朗久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民们过去一直从那里去朝拜杂日圣山。可是现在,印度军队占领了那里,不许他们再去朝山了。

蒋、白两人商议后准备去马其顿、朗久附近勘察。但白天去就会被印军哨所发现,于是决定,夜间由向导带路摸索前去。这个决定当时没有向上级报告,而是由蒋副处长定下的。

到了夜间,因为看不清周围景物,结果走到了印军哨所附近。值勤的印军发现后,立即开枪射击。蒋副处长他们为了自卫,便开枪还击。

解放军的自卫还击打死打伤印军各1人,其余印军10余人连夜撤离哨所逃走。

这就是“朗久事件”的始末。

后来,印度西部军区根据其陆军当局的指令,派出几支边境巡逻队,还要在中印边界西段增设新的哨所。

9月中旬,印度一支100多人的边境巡逻队,由正、副司令官亲自带领,在邻近中国境内的错格斯查鲁、基阿姆温泉建立哨所,尔后,又进抵中国境内的萨莫尔,妄图再设据点。

10月20日,这支巡逻队派出由3人组成的武装侦察组,偷偷越过传统习惯线,向空喀山口方向侦察。当这3名印军进入中国空喀山口附近的西隆格巴尔马河以西山沟的时候,与中国边防分队的3人巡逻组相遇。

印度入侵者不听劝阻,并举枪威胁。中国巡逻组在自身生命、尤其是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解除了入侵者的武装,并暂行拘留了这些人。

拘留越境印军人员后,中国边防部队为严守边防,防止对方的挑衅报复,派出6人巡逻组,彻夜防守于章图山南侧的胜利山的一个独立小高地上。

10月21日上午,中国边防部队骑兵第六团作训股长段海珍、第二连政治指导员文万秀等7人到西隆格巴尔马河一带勘察地形。

当段海珍等行至胜利山时,与一支约60人的印度军队相遇。

这支入侵中国境内的印军,由正、副司令官迪亚吉和辛格指挥,是准备到中国萨莫尔设立军事哨卡的武装巡逻队。当他们看到中方只有13人携带轻武器时,便气势汹汹地分两路包围过来。

面对印军的行为,中国边防分队镇定自若,马上占领有利地形,迅速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中国边防分队向他们挥手喊话,让其后撤,退出中国领土。

印军一副根本不在乎的样子,全然不顾中方的严正警告,公然抢走了边防分队的马匹,并继续向中方阵地包围。他们又喊话示意,要中国边防分队缴械投降。

面对印军的无耻行为,中国边防战士仍然强忍着怒火,坚持不打第一枪,以最大地忍耐争取和平解决。

15时9分,入侵的印军向中国阵地左侧开枪。中国边防分队未予还击,并继续向他们喊话,因为战士们觉得,印度不会做得太过火。

15时19分,印军又向中国阵地右侧开枪,并继续分兵包围逼进,逐渐逼至中国阵地50米、40米,直至5米处,企图活捉中国边防战士。

中国边防分队于15时27分对空鸣枪,予以警告。副班长武清国迎着印军的枪口,在岩石顶上端枪挺立,正气凛然地挥手喊话,要印军停止挑衅。

凶残的印军突然以密集火力疯狂射击。武清国当场中弹牺牲。

面对印军的暴行,中国边防分队忍无可忍,被迫自卫还击。19时15分,中国边防分队集中火力压制右侧印军,以一个战斗小组迂回至印军侧后进行兜击。

19时30分,武装冲突结束。

入侵印军被击毙9人,伤3人,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被俘,其余印军逃出中国国境。中方参战13人,牺牲1人。

事后,辛格副司令官等印军被俘人员,对擅自越过边界蓄意挑起武装冲突等事实供认不讳。

中方再次以大局为重,释放了辛格等人,并且交还了他们的武器和装备。

中印边界问题的争议

9月11日,周恩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作《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告》。

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作出决议,批准了周恩来的重要报告。

然而,印度总理尼赫鲁并未听取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严厉劝告,而是一意孤行,继续做着破坏中印友谊的事,使中印关系陷入僵局。

自西藏达赖发动叛乱之后,印度不断对中国边境进行武装挑衅。

尼赫鲁还在1959年8月6日至9月4日,先后10次在印度议会上发表有关中印关系的谈话,歪曲事实。

在谈话中,尼赫鲁硬说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由英国人划出的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中印两国的国界,把印度越界挑衅说成是“中国侵略的事件”。

9月7日,尼赫鲁还提出中印关系的“白皮书”。

9月8日,周恩来总理致信尼赫鲁,对其“白皮书”作出答复,提出中方的严厉声明。

中印之间约有2000公里的边界,虽然从未正式勘定过,但在历史上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在1959年以前,除个别地点外,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范围基本上符合传统习惯线。

这条边界线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它一直受到两国的认同。

但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背着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会外暗地里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企图把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使中印两国边界传统习惯线遭到了破坏。

西藏解放后,中国驻印度外交特使杨公素开始着手进行对中印边界的调查研究工作。

杨公素会同西藏军区边防处拟定了一个调查计划,经工委批准后进行实施。

西藏军区的边防部队陆续向边境地区进驻,他们也迫切需要了解中印、中尼、中不(丹)的边界情况。

经过阿里分工委、骑兵支队,以及阿里外事分处的调查了解,英印政府过去占领及巡逻的中国领土,在阿里方面、即我们称为中印边界西、中段地带,有什普奇、普兰江巴、香扎、拉不底、巨哇、曲惹、沙则。被英印政府占领及巡逻的还有葱沙等地。

1954年后,印度又新占领了楚鲁普、波林三多,还强占桑格藏布河西岸属西藏的碟穆绰克。

中印边界东段,即“麦克马洪线”的一段,印度军队越过这条线,占领了朗久、马其顿。

在中段,印度1956年后又派边防部队占领了乌热。

在同新疆接壤的地方,印度竟然派军前来“巡逻”,企图“巡逻”阿克赛钦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是在全面地向中印边界进军,能占领的就占领,一时不能占领的也常派巡逻队来“视察”,致使中印关系出现紧张局势。

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出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指示。

内容如下:

一、中印边界全为未定界,历史上由于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造成不少纠纷。西藏解放后,印度进一步侵占,又形成一些新的纠纷。近年来印度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加强活动,企图扩展印度的领土范围,中印边界问题已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印度对中印边界的意图,是想通过使我承认英印历来侵占西藏领土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并利用边界尚未划定的情况,乘我军力尚未控制的空隙,抢先进占一些地方。同时,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尚悬而未决,印方对我尚有疑惧。

三、我国对中印边界的基本方针是:既要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在外交交涉中坚持立场和原则,在边防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制止印军侵入,又要从团结争取印度的目的出发,不使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

目前彻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我内部加强各种准备工作,争取在将来的适当时机,同印方通过外交途径求得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

不久,解放军边防部队陆续驻进西藏各地与印度交界处,有的地方双方边防军对峙着,有的地方,印军在中方无边防军时就向中方进占或者“巡逻”。

西藏边境不时送来报告,详说印军进占及横暴对待藏民的行为。

中国驻印度外交特使杨公素把上述这些情况陆续汇报给外交部。

外交部又发来中央对中印边境问题的方针。中印边境以稳定为主,确保我方控制线,避免武装冲突,印方过去占领的地方要收集证据,视情况提出交涉,新占领的通过交涉,劝其撤退。

1958年,杨公素特使从印度回到北京,向外交部汇报谈判情况。

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听完后,对中印边界问题作了长篇发言。

陈毅说道:“‘麦克马洪线’事实上我不越过,但应逐步将‘麦克马洪线’以北重要地点控制起来,发现印度军队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由外交部提出交涉,我当地部队应避免武装冲突。难以判明‘麦克马洪线’南北的地方,习惯上虽属西藏而在线南的地方我暂不进驻。”

中方如此克制的态度却没有得到印度的理解,印度方面还是一意孤行,致使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几起边境流血冲突事件。

全国各族人民谴责印度

印度军队不断入侵中国领土,在边境制造挑衅,激起了全国军民的极大愤慨,人民群众纷纷对印度的侵略行径表示强烈地谴责。

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在深入学习中国政府声明、照会,以及弄清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后,看穿了印度扩张主义的本质,撕开了尼赫鲁和平中立的外衣,纷纷指责其猖狂入侵中国领土的罪行,并要求中国边防部队严惩入侵者。

一名小学生在写给中国边防部队的信中说:

从报上看到印度侵略军入侵我国的消息后,非常气愤,想和叔叔们一起保卫祖国,但我们年纪小,去不了。献上两条红领巾表示心意。希望你们提高警惕,保卫好祖国西部边疆。

9月28日,拉萨市各族各界僧俗4000多人集会,沉痛追悼在扯冬地区被印军杀害的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刘道臣、冠子夫、谢富田、崔道华、钟世民5位烈士,愤怒抗议印度政府蚕食中国领土的军事挑衅行为。

参加大会的各族各界代表庄严表示,解放了的120万西藏人民,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回击印度的无耻行径,彻底粉碎印度政府的一切侵略阴谋,为中国领土的完整而努力。

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冠三将军,在列举事实和揭露印军对中国领土的侵略罪行后指出,西藏各族人民和边防部队官兵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对印军的进犯保持克制的基础上,更要对其行为进行严厉地批评和揭露。

印军频繁入侵中国领土,在中印边境大肆蚕食推进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无比的愤慨。

从昆仑山到阿尔泰山,从喀什原野到伊犁河畔,军民同仇敌忾,纷纷谴责尼赫鲁政府的入侵罪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将士,深感保卫祖国的重大责任。

当了解中印边境形势紧张、印军步步进逼、并开枪开炮,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后,全军指战员无不咬牙切齿,恨透了印度侵略者。

驻守在中印边境的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面对印军疯狂的军事入侵和蓄意制造的流血事件,怒不可遏,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6月份,西藏部队开展了以揭露尼赫鲁反华真面目为中心的控诉教育,愤怒谴责印军蚕食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罪行。

西藏驻军纷纷表示,坚决拥护中国政府提出的抗议,坚决拥护中国政府关于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抗议印军的入侵挑衅,决心为保卫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山南军分区步兵第二团在各种小型集会上,用亲身经历的事实,谴责印军得寸进尺地侵略中国领土的卑劣行为。

驻守在新疆边防线上的步兵第二团和阿里支队,眼看着印军的不断蚕食入侵,面对着印军的据点和枪口,都想狠狠地打击印军。

广大指战员积极要求上前线,干部停止休假,战士停止复员,取消正常换防,机动分队上山,连刚从内地调来的干部和新兵也纷纷上了边防前线。

有的说:“保卫边防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也有人说:“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决不给祖国人民、家乡父老丢脸!”

还有的说:“谁侵犯我国领土,谁就是我们的大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事当前,家事后推,我在这个时候离开就等于临阵脱逃。”

千里迢迢进藏参战的机动作战部队,一面行军,一面教育,面对恶劣的高原气候和入侵者这两个敌人,干部战士士气高昂,斗志旺盛,纷纷表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山再高,高不过我们的脚底板;困难再大,大不过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天再冷,冷不了我们火热的爱国心”。“我们是毛主席的战士,人民的子弟兵,保卫祖国是我们的责任。这次进藏上山,不消灭侵略者绝不回来”。

通过声讨印军侵略罪行,全国各族人民擦亮了眼睛,认清了印度的扩张主义本质,激发起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特别是驻西藏、新疆部队更加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有效地提高了战备观念,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反侵略的胜利信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