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速成中学发展

文化新人:工农速成中学举办与成人扫盲运动开展 作者:


二、速成中学发展

●胡朝芝说:“只要有了高质量的教师,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程希文在作文里写道:“我们刚来校时,学习抓不住重点,也不知道从哪下手,听到老师讲解后,我才明白了。”

●傅振理说:“我以极大兴趣来学习文学。我不仅把错别字从文章中‘驱逐出境’,而且已有能力欣赏伟大文学家的名著了。”

学校选用自编教材

为了使各地工农速成中学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工农速成中学分类教学计划。

该计划是:

第一类,预备升入高等学校文史、财经及政法等科,以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为重点;

第二类,预备升入高等学校理科、工科有关专业,以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重点;

第三类,预备升入高等学校医科、农科及生物学科,以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为重点。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北京实验速成中学归属人民大学后,因总的方面需要与人民大学设科相衔接。所以,经领导批准,自1952年新生入学,学校实施第一类教学计划。

在速成中学建校初期,学校选用正式出版的普通中学教材,作一些适当增减。后来,针对工农学生的特点,多采用自编的教材。

如语文教材,特别选用了高玉宝的《半夜鸡叫》和郝建秀的《进京日记》作课文。古文编选了《石壕吏》等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文。

课外阅读材料,选用《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作品片断。

对于其他教材,如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等,各科教师也都作了大量的编选和取舍。

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到校外参观学习,校内公开教学,教研室集体备课。采取各种措施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提高教学的质量。

针对学生程度不齐的情况,按学生程度编班,按班级教学,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则采取先补习,后正式进班的办法。

工农学生那种自觉的勤学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教员们。

在北京实验速成中学,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学生们常常苦思焦虑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从星期六拖到星期一,但总要把作文写好。

他们作文的内容,的确要比普通中学的生动而具体,作文题目也总以说自己切身的事为宜。已经做过的作文题目有:《记开学典礼》、《自传》、《母亲》、《最难忘的一件事》、《记五一劳动节》。

在这些题目中,学生们写出了不少动人的故事。教员们鼓励他们“有啥说啥”,要他们不要抛弃自己生动的语言,而去学些空洞的形容词,或者陈腐的文言。

并且规定,学生作文必须当堂交上来,以免在课外耗费太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课程。

张萍是在1954年,上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一年级一班。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张萍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李大娘把余粮卖给国家》。

作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村民会散会后,李大娘在回家的路上低头默默地想着。不知不觉,踏进了自己的小院,她熟悉地推开房门,回头又把房门虚掩上。拿起桌上的旱烟袋,装上满满的一斗烟叶,坐在床沿上,一面慢慢地抽着,一面回忆着刚才会议上使她局促不安的情景:

村长和支部书记讲完要把粮食卖国家的道理后,大家都纷纷表示愿意把粮食卖给国家。接着就有不少人当场报了他家可以卖的数字。但是她却因为心里还没定弦,不愿意说什么。……

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的生动,引人入胜。

但是,要知道,像张萍这样的同学,在入学时一般都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可是经过短时期的学习,他们就有了显著的进步。

单单从这篇作文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一部分成就。这些成就充分说明了,工农青年们是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能够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同时,从学生们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里,劳动人民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才可以过上盼望已久的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哈尔滨工农速成中学,是在1950年初创办的。在同年的5月15日,开始正式上课。

学校建在哈尔滨市风景优美的兆麟公园的南门外。在校的学生们,对学习都非常地热心和认真。不论哪一科老师指定的作业,同学们都能按时或提前完成,并且做得很好。

教师们的教学,多采用自编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相应的调整。

在各科预复习中,学生遇到稍有不明白的地方,都进行追究和请问老师。如语文课中的地名、人名的用字,同学们都单独提出,要老师讲解它的意义和用法。

在讲课当中,你会看到一个个同学侧着耳,伸长着脖颈,一动不动地凝神注意着老师和黑板上每一个字。

在班务日志上,你会经常看到“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这样的令人兴奋的记事。

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当于高小初中之间,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只上过二、三年学校,有的同学过去根本就没进过学校。能有现在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是在工作中学习的。

因此,他们初踏进这所新型的正规的学校,在生活上不习惯。在第一、二周的上课中,各科怎样学习,怎样支配力量,分配时间,同学们都觉得没有办法。

笔记横写一页,竖写一页,满纸乱涂。老师提问也不起立,不举手,坐着讲。但是这些缺点一经老师点明,马上就改掉了。

在一个月的学习中,各科都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第一次作文中,周廷贵同学共写错别字21个,但在第三次作文中,只有3个错别字。

学生的算术程度在入学时是相当低的,一般连式子都列不出。孙兆广同学不但算式列不出来,连10个阿拉伯数字都把握不清。但是,他在小考中,却获得了70分的成绩。

同学们在一个月的艰苦地学习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程希文同学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们刚来校时,学习抓不住重点,也不知道从哪下手,听到老师讲解后,我才明白了。

师生互敬互爱,关系和谐,课堂内外,充满奋发向上的激情。

各地速成中学都按照教学计划,紧张地进行着教学。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工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浓更强了。

原清华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党委书记郭德魁,以及清华第一届党委书记何东昌,曾高度赞扬工农速成中学这种教育形式,称其为“人民教育的创举”,体现了党的关怀和当时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正是这种“为工农兵服务”,“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思想,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摸索改进教学方法

全国各地的工农速成中学的生源,主要是部队、机关、工厂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群众,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属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培养“红色工程师”,提高广大工农的知识水平。

根据中央的要求,速成中学的教育计划就是在3年内,完成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

由于学习的时间有限,教材内容跨度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又低,而且程度高低不等,使得教学难度也相对较大。

怎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根据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是当时速成中学的教师们,时时处处都要议论的话题。

为了达到速成的目的,大连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师们,也经常开会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面对着大部分还不具备高小知识的同学,要上中学的课程,提高仍然采用中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一定是不好的。

根据师生座谈会上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试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法,如上自然课时,同学们听不懂,就多利用实物图标;历史课记不清某朝某代,教师则以讲故事的方式或把历史过程简单化,只讲主要的有系统性的,不必要记的,则尽量省略。

另外,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尽可能地使用简而易懂的通俗语句,写字也尽量避免潦草。这些看起来虽是小事,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班主任和专科教师们,对自己的任务都感到光荣和愉快,并认为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教语文的许老师说:“学生们是这样坦白直爽,不会虚言假套,有意见马上就提,并都能自觉地抓紧学习,丝毫不用老师操心。”

李德尊老师说:“我们只要把这种精神坚持下去,教师热心教导,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按期完成任务。”

在所有从事速成中学教学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的速成中学的学习成绩日新月益,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发展。

学校勤俭奋斗抓教育

在建国初期,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其办学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困难重重,令人难以想象。

因而,这就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相互理解和共同的努力,把学校办好。

当年,从祖国各地、各个岗位走到一起的速成中学的老师们,在祖国的号召下,而努力地学习和工作着。他们一心想要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教给学生们,这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就以北京实验速成中学为例。在1952年的时候,学校的校舍,只有东教学楼,图书馆、大饭厅、北一楼、北二楼,以及散布于校园中心几处的尚未被拆除的旧民房。

南小楼当时尚在建造中,学校的围墙也只是用钉在木桩上的铁丝围起来的。

当时,学校还没有暖气设备,冬季要生煤炉,老教师们自己会生炉子,因而办公室里总是炉火旺盛,让人感到暖暖的。

年青的教师不会生炉子,晚自习后回到冰冷的宿舍后,就只好到锅炉房灌两瓶热水,洗漱后,披上大衣,围着被子,脚蹬暖水袋,然后坐在床上看书、备课、批改作业。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规定全校教师必须参加人民大学附设马列主义夜大学学习。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哲学4门课程,每年学习一门,4门考试均及格,才发给结业证书。

每当周一、周四,教师们去夜大上课时,学校的高升礼股长,就带着田全明师傅,在宿舍的楼道里为师生们生炉子。

老师们下课回来,看见高升礼和田全明师傅,满脸满手都是煤灰,样子像包公,于是就亲热地戏称高升礼为“包股长”。

那些不会生火,经常受冻的年轻教师,一开宿舍门,此时炉火正旺,心里感觉格外的温暖和舒适。

那时,在通向南小楼西门的甬路旁,曾有一个用玉米秸作支架,用麦秸和泥盖成的三角形尖顶小棚,是南小楼竣工前,看守工地的民工休息的地方。

一次,有位教师从甬道走过,看见高股长的爱人从棚中弯腰“爬出”。于是便好奇地询问,一问才知道,她是来探亲的。

这位教师后来责问高股长,怎么想得出用这样简陋的“窝棚”招待家属。

高升礼无奈地叹口气说:“没有房子啊!我又不能让她住进南小楼,干扰老师们休息,凑合住几天,就让她回去。”

可见,当时员工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却,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装着一份责任和义务。能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人才,尽一份力量,他们的心里感到无限的荣光。

当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但是,速成中学的老师们都在同甘共苦,努力奋斗着。

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把工农速成中学办好!

工农兵学生开始毕业

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工厂、部队、机关等单位和部门。有的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的是劳动模范……

因而,工农兵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大,20多岁入学的学生,还算年轻的。

有的学生已经30多岁了,成家有子女者居多,生活负担重,记忆力差,文化水平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的是极少数。

对这些学生们说,背枪扛锄都不怕,握起笔来就觉得重,额头上要流不少汗。

学生们常常课间不休息,熄灯后在路灯下、厕所里看书,甚至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学习。

这些工农学员政治素质高,多数是共产党员,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刻苦。

学生耿桂珍,来校前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耿桂珍在来校学习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都在她的红皮本上题词、留言,鼓励她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有的学生提出:“宁可多掉几斤肉,学习决不让落后”。还有的说:“决不让学习上的问题过夜!”学习的尽头很足。

有些学生是英雄、劳模,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就要离校,开庆祝会或参加首长接见,外出参观访问,因此误课较多。

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总是利用他们空余的时间,分别为他们补课。讲一次不会,就换一种方法再讲,抽象的听不懂,就用实物,制教具、画图表……

对于个别学习吃力的学生,老师们就手把手的教。有时为了一个数学题,老师要从小学的基本知识讲起,再联系本题,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老师们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学生们也尊敬热爱老师。

沈阳市工农速成中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后,学生的学习也开始逐步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一般的学生已学会了写短文,会分段落、会应用普通的标点符号了。

同学们原来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低,不少人从未正式学过算术。但经过刻苦学习后,现在却进步得很快,这大大地增强了师生们在三、四年内,学完中学基本课程的信心。

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在东养马营时,院子小,过道窄,师生相遇,学生一定会道旁恭立,让老师先走。校外相遇,学生也都以师礼相待。

天凉时,学生总是开教室后面的窗子通风,而不开讲台旁的窗子,怕老师着凉。讲台桌上,总是放着热水,桌旁有一把椅子让老师休息。

年轻的教师王干桢刚刚登上讲台,不免有些紧张。而那些年龄比她还要大的工农学员,就鼓励她别害怕,大胆地讲。

第二届学生傅振理说:

我以极大兴趣来学习文学。我不仅把错别字从文章中“驱逐出境”,而且已有能力欣赏伟大文学家的名著了。

贫农子弟孙德福入学前,只上过3年学。

第一次写作文,孙德福用了4个小时,写了一篇将近200字的短文。其中,有24个错别字,3个病句。

而到毕业时,孙德福在最后一篇习作《三年》中,他用2􀌕万多字,有条理、有中心地,总结了自己3年来的各方面收获。

参加高考时,孙德福以优异成绩考入留苏预备班,同时考入的还有4位同学。

早期毕业的工农学生出路宽,备受重视。第一届毕业生中,有59人升入人民大学各系,21人考入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其他高校,成为新中国的高级建设人才。

未考入大学的学生,经过学习和提高,也都成了各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因为这是一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校,大家都为这所崭新的学校所吸引。捷克大使夫人以记者身份,首先前来参观,并向国外报道了这个新事件。

哈尔滨工程学校,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班,东北工农速成中学的教职员代表们,都前来参观并学习。

教职员们把学到的教学经验,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培养优秀合格的工农兵学生,献出自己最大的热情和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