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中国最佳随笔 作者:王蒙 编


潘凯雄

在进入年复一年的这篇序文写作时,按捺不住想先发两点与本书所选内容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小感慨。

首先,这“年度最佳”的选择活儿屈指算来本人已持续做了十余年,最近几年,出版社虽要求篇幅适当压缩、首印量也有所控制,但却始终在坚持。作为同行,我要为出版方的这种执著点个赞。我当然明白出版方在所谓出版数字化、阅读碎片化冲击下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但出版方的依然坚守在我看来绝不意味着他们的迟钝或迂腐,相反,在某种情形下,特别是在种种不着调的恬噪声浪中,坚守本身也是一种改革,更需要定力。

其次,本人自打接手选择这活儿后的第二年起,平日里的阅读就开始注意相关积累,加之一些作者朋友的声援与支持,因此到了出版方要求交稿的时间自己还不至于很是匆忙。尽管如此,我始终还是对自已的选文被冠以“年度最佳”这样的称谓缺乏自信。这样说的确不是因为谦虚,虽然我们平日里挑选出的稿件与最终入选稿件的比例大致为,虽然我们平日相关阅读与最终入选之比远比这个数还要大得多,但与每年正式面世的随笔数量而言,我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阅读还是有限的,更何况文学阅读从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一种充满了个体性选择的审美活动。因此,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想向出版方建议将“年度最佳”调整为“年度特色”这样的字眼,而最终未能开口实在也是因为自己作为曾经的出版人完全能够体会出版方使用这样字眼的用心。不过,无论出版方使用什么样的字眼,自己年复一年地在从事这种选择时的确不敢妄以“最佳”为准绳,而只能是始终努力在追求“特色”二字:或话题的特色、或选材的特色、或叙述的特色……总之要在某个点上有那么点不一样,有那么点说头。

今年本书的选择依然力求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字。

一是事关文学与文化类话题的入选者比较多。王蒙、余秋雨、铁凝、李零、贾平凹、叶兆言、刘震云、麦家、刘庆邦、黄国荣等诸位的大作莫不如是。坦率地说,往年在选文时本人多少是在刻意回避这点而更多地考虑社会受众面更宽一些的,而今年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相关文学与文化类话题的随笔佳作入选较多,进而还选配了若干有关读书话题类的随笔,诸如施京吾、董强诸位的大作,以此形成写作与阅读的相得益彰。

二是面向现实、针贬时弊、富于人文气息作品的入选者同样比较多。李国文、资中绮、叶廷芳、王彬彬、李鸣生、黄怒波、陈平原、 昌切等诸位的大作大抵属于此类。他们笔下的文字无论是直面社会现实,还是由故鉴今,指向都十分清晰,那就是在我们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的当下,断断不可少了人文的气脉和精神的脊梁。相比于这一点,过往年度中入选较高的谈风月、吟小调的则大为减少。

至于今年何以要突出以上两点特色?一是作家们的写作为本人的这种选择提供了丰厚的基础资源,没有这些作家作品存在,即便本人这方面的意愿再强烈也只能徒唤奈何,二是本人的确也有感于当下写作与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今年在集中决定入选篇什的时候,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总书记在他的讲话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文艺创作“没高峰”,有些作品沦为“市场的奴隶”,因此,要“深入生活”,“为人民写作”“为时代写作”。我个人以为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甚为切中时弊,那种轻盈有余、厚重不足,娱乐至死的世风是该值得我们三思了。当然,我本人绝非一概反对那些轻盈灵动的文字小巧温婉的叙事,而只是希望我们社会整体的写作阅读生态在结构上能够有个合理的配置,这也就是自己在决定今年这个选本特色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最后的三层意思是每年完成这篇文字时必须要重复的:首先,一些作家对本书的成稿予以察力支持,对此我深表谢意,其二,恕本人孤陋寡闻,少数入选作品之作家一时还未联系上,惟因不忍割爱,故未先征得其同意就冒昧将其大作入选,在深表歉意之时,也请他们在见到本书后及时与出版社联系,第三,限于本人学识及阅读量所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见谅。

是为序。

2015岁末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