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神话与英美现代主义文学 作者:何江胜


前言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神话与英美现代主义文学”(项目批准号:11BWW046)最终成果。

本项目的提出源于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奇特现象的发现,即众多现代主义作家,特别是有影响的作家,大多热衷于神话创作。T.S.艾略特在诗歌《荒原》中用寻求圣杯和阿多尼斯神话,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尤里西斯》中用奥德修斯神话,D.H.劳伦斯在《虹》中用酒神神话,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用撒旦神话,等等。神话作为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人类初期文明的奇葩,何以在20世纪上半叶的理性至上、科技主导的西方社会中大放异彩,特别是受到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青睐,是十分值得人们深思的事,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用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理论对20世纪上半叶神话回归西方社会,复兴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研究,用神话的视角集中研究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戏剧,挖掘出自19位英美现代主义作家(多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之手33部作品中的神话,并将其分成17个神话类型(希腊众神神话3个、希腊英雄神话7个、希伯来神话3个、基督教神话4个),再结合文学文本进行深入的论述。本成果视野恢宏,视角独特,结构新颖,资料翔实。这样最大量地收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和神话原型,并对此进行系统分类且深入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尚不多见。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神话回归与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关系,认为西方社会出现的人文主义传统的丧失、人的异化、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等主要社会问题导致作家们用神话去表现人生,反映社会。第二章从跨学科的视角去探讨20世纪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学科的成果对文学中的神话创作提供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认为实现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运用才能揭开神话在20世纪上半叶回归文学的真相。第三章从神话本体上论述神话具有的隐喻性和叙事性的特征,研究神话在20世纪前西方小说、戏剧、诗歌中的运用,认为神话中有文学的基本元素,有文学用之不竭的素材,神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神话以特殊方式运行文学,而文学作为载体又使神话得以传承,并在人类的记忆中固定并延伸。第四章论述神话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复兴的哲学、文化、艺术背景,研究神话在英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植入,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神话主义”的到来受到了柏格森、尼采生命哲学的影响,是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人的主体性、人的意志、人的情感、人的本质,特别是生命冲动的结果。第五章至第八章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以及基督教神话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运用,认为希腊神话所弘扬的自由与进取精神,希伯来神话所倡导的契约精神、信仰与规范,基督教神话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受难、救赎思想对人本质的提升,对社会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第五章探讨希腊众神神话,如狄俄尼索斯神话、命运三女神神话、阿多尼斯和阿提斯神话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运用;第六章研究希腊英雄神话,如俄狄浦斯神话、奥德修斯神话、埃涅阿斯神话、阿尔克斯提斯神话、厄勒克特拉神话、伊翁神话、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运用;第七章探讨希伯来神话,如伊甸园神话、撒旦神话、摩西神话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运用;第八章研究基督教神话,如耶稣受难与救赎神话、耶稣复活神话、圣母玛利亚神话、寻求圣杯神话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运用。

研究认为,英美现代主义作家钟情于神话创作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是他们用神话来“救人”、“济世”的意图最为明显。他们试图用神话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去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和社会本质,让现代人设法摆脱异化了的社会,让现代人面对物质与精神、有限与无限、死亡与不灭在精神上超越现世的限制和束缚,从而关照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本质,改善社会机制,建构理想的社会秩序。英美现代主义作家喜爱用神话创作,因为神话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形式,神话是神人相遇史话里的象征,而象征主义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主要表现手法。用神话进行文学创作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在艺术实验和革新过程中应该持有的历史意识,应该恪守的一种文化传统。神话是历史的原始密码,神话能让古代在现代再现,与现代构成一个同时存在,使古代在现代延伸。

做这样的研究一定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活,然而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所幸的是在本书的写作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家人,是他们长期以来给予我学习和工作上的支持,使得我能够专心于自得其乐的学术研究。其次,我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至2013级英语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们表示感谢,他们为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做了许多工作。我要特别感谢课题组的朱进东教授,他为本研究的完成作出了积极贡献。本研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此一并向有关部门表达谢意。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书中如有任何讹误之处,均由作者本人负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