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特里尔中学

马克思自述传略 作者:刘乃勇 著


第二节 特里尔中学

我于……特利尔……城读中学。[19]

解说:1830年10月,马克思12岁,进入特里尔中学。关于马克思是否还上过小学,现在没有确切记载。“他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但又害怕他——喜欢他是因为他总是淘气,而害怕他则是因为他随手能写出一些讽刺诗来挖苦对头。”[20]从马克思在中学时写的诗歌《人生》,就可以看出少年马克思对人生的短暂、渺小、愿望的贪婪与实现后的空虚的慨叹。[21]1832年,18岁的燕妮留下了一幅肖像油画[22],这一年马克思14岁。

解说:1834年3月23日马克思受坚信礼。[23]坚信礼在基督教中是孩子正式加入教会的仪式。事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宗教教义学习。孩子通过仪式宣誓,按照教父或教母在洗礼时表达的意愿入教。[24]

解说:1834年10月,马克思进入中学毕业班。下面是马克思所在的特里尔中学毕业班的功课表(1835年教学计划),其中课程名称之后的括号内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25]从课表我们看到,马克思在中学就开始通过外语的经典原著来学习外语。其中的历史老师维腾巴赫(1767—1848)是特里尔中学的校长。

1.拉丁语(廖尔斯):西塞罗《论演说家》;塔西佗《编年史》《阿古理科拉传》;荷拉提乌斯《颂诗》《讽刺诗》。

2.希腊语(廖尔斯):柏拉图《斐多篇》;修昔底德《历史第一卷》;荷马;索福克勒斯《安提冈涅》。

3.德语(哈姆马赫):歌德、席勒和克洛普什托克的诗;十七世纪以来的德意志文学史。

4.希伯来语(施涅曼)。

5.法语(施温德尔):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拉辛《阿塔里》。

6.数学(施泰宁格尔):代数、几何、三角。

7.物理(施泰宁格尔):热学、光学、电学、磁学。

8.历史(维腾巴赫):罗马史、中世纪史、近代史。

解说:1835年8月10日,马克思开始毕业考试,其中8月10日至16日笔试,21日至23日口试。[26]

解说:第一天是宗教考试,题目是论述题《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马克思是个聪慧的学生,而且接受坚信礼不久,他十分清楚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只需要按照学校教给的内容,按照赎罪、上帝的本体论或者认识论等常见的方式论证即可,但是他把一个宗教教义的问题转化为理性分析。贯彻到底的理性必然同宗教产生裂痕,进而导致无神论。[27]

解说:8月12日德文写作考试,是自由选题作文,马克思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一题目。在作文中马克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28]在作文中马克思写道: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9]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30]

解说:8月15日拉丁文考试,是命题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元首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独裁统治,公元前27年由奥古斯都在罗马建立,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政体,如元老院、公民大会和高级长官等,但是实际上是由元首(元老院之首)大权独揽。拉丁语授课教师廖尔斯是普鲁士专制政体的支持者,他出这个题目的意图是要大家给出肯定专制的解答。马克思同廖尔斯关系一直不好,虽然仍给出了肯定的解答,但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人民的自由”,马克思用是否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作为一个时代是否幸福的标准。用一个专制政体来论证人民的自由,这同马克思学过的知识——比如塔西佗对奥古斯都的评价——是有出入的,论证也有的地方生硬牵强。原因同宗教作文一样,马克思不是不知道这些知识,只是无法因为获得分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31]在这篇作中文马克思写道:

“尽管各种自由,甚至自由的任何表面现象全都消失了,尽管根据‘罗马首席公民’的命令改变了机构和法律,而往昔为护民官、监察官和执政官所拥有的一切权力都转入了一人之手……如果百姓都柔顺亲密,讲究文明风尚,而国家的疆土日益扩大了——那么统治者倒会比自由的共和政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

解说:此外,考试还有拉丁文即席翻译、希腊文翻译、法文翻译、数学。[32]

解说:中学马克思一共上了五年,其中一年级修了两年。而普鲁士的教育制度规定一年级应该修三年。[33]“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念完报考大学诸门课程,……特利尔中学发给……中学毕业证书”。[34]毕业后,同学们都向老师们辞别,只有马克思和他的一个同学克雷门斯没有向副校长勒尔斯辞行。这让这个专制主义支持者非常不快。勒尔斯后来向马克思的父亲提起这件事,父亲不得不撒谎说,两个孩子去过他那里辞行,不过正好他不在家。[35]向父母辞行之后,马克思去波恩读大学,这一年马克思17岁。

当我离开了[父母]的时候,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爱的——而且起初是热烈追求的、没有希望的爱的世界。甚至到柏林去旅行我也是淡漠的,要是在别的时候,那会使我异常高兴,会激发我去观察自然,还会燃烧起我对生活的渴望。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难受,因为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起消化,最后,艺术也不如燕妮那样美。[36]

解说:关于马克思为什么会说“没有希望的爱的世界”,爱琳娜后来解释说,“卡尔初次向燕妮求婚的时候只有17岁。当然,忠贞爱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卡尔的父母反对他这么年轻就‘订立婚约’,这是不难理解的。这件事造成了相当激烈的场面,我的父亲常常说,他那时真是成了疯狂的罗兰。”[3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