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柏林大学

马克思自述传略 作者:刘乃勇 著


第四节 柏林大学

解说:10月22日,18岁的马克思持特里尔中学毕业证书和波恩大学肄业证书在柏林大学注册入学,进入法律系。[58]“柏林位于斯普累河的两条支流上。人口30余万。把外城和警政区算在内的话,方圆9.6公里。内城的城墙全长15公里。……共有居民331994人。全城有17座城门、290条大街和小巷,24个广场和市场,32座教堂,一座城堡,20座宫殿,一所科学院和一所艺术学院,一座博物馆,一所大学,6所中学,3家公共大剧院,3家私人剧院,280所各种类型的学校,一个武器库,15座兵营,17家医院。”[59]

解说:到柏林之后,马克思的第一个住所是米特尔街61号[60]米特尔街在新城,或叫多罗滕城,属第17警政区。[61]

解说:第一学期马克思选的课程包括:萨维尼讲授的罗马法全书,甘斯讲授的刑法,斯提芬斯讲授的人类学。[62]

解说:柏林大学当时在德国是学风最好的大学,“与柏林大学的学风比起来,德国其他的大学就是不折不扣的酒馆。”[63]优秀的学风也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不再喝酒、决斗胡闹,而是更加专注于学业。

到了柏林以后,我断绝了从前的一切交往,有时去看人也是勉强的,只想专心致志于科学和艺术。对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抒情诗必然成为首要的题材,至少也是最愉快最合意的题材。然而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其原因在于我的情况和我从前的整个发展。我的天国、我的艺术同我的爱情一样都变成了某种非常遥远的彼岸的东西。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缺乏自然性、全凭空想编造、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对立、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了富于诗意的思想,不过也许还有某种热烈的感情和对蓬勃朝气的追求——这就是我赠给燕妮的头三册诗的内容的特点。无边无际的、广泛的渴求在这里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使诗作不够紧凑,显得松散。[64]

解说:献给燕妮的三个诗册分别是《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歌之书》。[65]

解说:从马克思父亲11月9日的来信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从在波恩大学时担心马克思喝酒决斗闹事,到又开始担心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过于用功学习而损伤身体:“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体力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66]

解说:与燕妮秘密订婚一事,马克思一直瞒着父母,他们得知以后很担忧,父亲在11月9日的信中说:“我虽不是天使并懂得人不光靠面包生活,但是,在履行神圣的义务面前,次要的意图应当放弃。我重说一遍,对一个男子汉来说,再没有比他为一个弱女子承担的义务更为神圣的义务了。因此,在这方面,也像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样,你对我要像对朋友一样完全开诚布公。如果你经过深思熟虑后,真的坚持你原来的主意,那你就该马上像一个堂堂男子汉那样行事。这丝毫也不会妨碍诗情的激发——为履行义务而产生的激情本来就是充满诗意的。”[67]“我已和燕妮谈过话,因为我多么希望她完全得到安宁。我能做到的全都做了,但是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她还不知道她的父母对此持何种态度。亲属和外界的议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我害怕你那种并不总是有道理的、好埋怨人的态度,所以还是让你自己去估量目前的状况。”[68]关于这件事的下文,由于马克思本人的书信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69]

写诗可以而且应该仅仅是附带的事情,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一方面,我读了——不加任何批判地,只是按学生的方式——海奈克齐乌斯和蒂博的著作以及各种文献(例如,我把罗马法全书头两卷译成德文),另一方面,我试图使某种法哲学体系贯穿整个法的领域。我在前面叙述了若干形而上学的原理作为导言,并且把这部倒霉的作品写到了公法部分,约有三百印张。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只不过我的东西比他的更现代化,内容更空洞而已。……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绝不应任意分割它们。[70]

解说: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法学是和哲学交织在一起的。这里说的“三百印张”估计是“三百页”的意思,此时马克思可能还不理解这个印刷术语的具体含义。

解说:得知马克思要构建一个法哲学体系的宏大构想,父亲在12月28日的来信中告诫马克思学术圈也并非平静之所:“你的法律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如果把这些观点建立成体系,它却可能引起一场风暴,而你还不知道,学术风暴是何等剧烈。如果在这件事情上那些易受指摘的论点不能全部取消,那么至少在形式上也应当弄得比较缓和、令人中意一些。”[71]

解说:时间到了1837年1月前后。[72]

这时我养成了对我读过的一切书作摘录的习惯——例如,摘录莱辛的《拉奥孔》、佐尔格的《埃尔温》、温克尔曼的《艺术史》、卢登的《德国史》——并顺便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同时我翻译了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并且开始自学,即根据文法学习英文和意大利文——直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成绩。我读了克莱因的《刑法》和他的《年鉴》以及所有的文学新作,不过后者只是顺便浏览而已。[73]

解说:大约这个时候马克思初次接触到黑格尔哲学。

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74]

解说:诗歌《黑格尔——讽刺短诗》[75]表达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等问题最开始的认识。从该诗的前两节来看,诗中的“我”应该是指黑格尔,但是马克思作为诗的作者,其实也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这首诗的第三节如下:

3

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

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

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

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

到学期终了,我又转向缪司的舞蹈和萨蒂尔(□希腊神话中象征音乐、创造力等的神)的音乐。在我寄给[家里]的最后一册笔记中,理想主义渗透了那勉强写出来的幽默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利克斯》,还渗透了那不成功的幻想剧本(《乌兰内姆》),直到最后它完全变了样,变成一种大部分没有鼓舞人心的对象、没有令人振奋的奔放思路的纯粹艺术形式。[76]

解说:这里所说的“最后一册笔记”就是马克思在父亲的生日之际写给父亲的诗册和小说、剧本习作。[77]

解说:从父亲的来信可以看出,马克思要通过书信向燕妮求婚,燕妮很担心。“燕妮几天前(在她收到索菲娅交给她的你的来信之后)来看望了我们,也谈到了你的意图。看来,她是同意你的理由的,但她在要迈出的这一步面前感到害怕,这也是不难理解的。至于我,认为这一步是好的,是值得称赞的。照燕妮的暗示的意思看来,她写信给你是要你不要直接寄信给她(这个意见就是不赞成的)。为了使她安心,你在确定发信之日的前八天就得预先通知我们。”[78]

解说:3月,马克思在摩尔人街17号住了几个星期。这里属弗里德里希区,第15警政区。这条街上有酒家和娱乐场所,例如英国酒家,是社交和舞会的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还有豪华的福尔皮咖啡馆。[7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