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忆茅老

回忆茅以升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忆茅老

许宏儒

茅老溘然长逝,他留给人间的怀念,将是长存永在的。

我在茅老身边工作,始于1938年5月,地点是湖南湘潭陶公祠。那时因“七七事变”,我由北方回到家乡杭州;日寇在金山卫登陆,又跑到长沙。人地生疏,忐忑不安。是一个偶然机会,我被允许进入刚在湘潭复课的唐山工学院工作。从那时起,先后51年间,成为在茅老身边工作时间较久的人。因此,我对茅老的怀念与景仰,不免带有我的亲身感受和个人感情。

茅老的一生,是有所追求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是永不知倦的一生。他在自撰的《回忆录》篇首“征途三忆”中写道:“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为书三忆留念,忆时、忆地、忆人。”这简短的寥寥数语,可说是他心泉的流淌,但毫无迟暮低回之情,相反,他当时已是八十高龄,仍然神明不减,又继续以坚定的步伐,向前挺进了14个春秋,直到心脏停止了跳动,这应不是偶然。正是在这14个年头里,他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他在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我一生的总结。”记得他老人家步履维艰地在身边人员的掖扶下,走进我家狭窄的小门户,对我宣告这一特大喜讯时,容光焕发,茅老年轻了。第二件大事是1986年庆祝茅老九十寿辰。在这次纪念活动中,茅老亲自听到了党和人民对他70年来全部工作的赞许与鼓舞。当晚酒会上,茅老醉了。第三件大事是1987年浙江省、杭州市和上海、杭州的铁路局为钱塘江桥通车50周年召开的座谈会。茅老和他50年前建桥时的同事们同登大桥,见到为新中国服务了38年的钱塘江桥,风景依稀,人桥俱健;他所建议的第二大桥,已在兴工。长桥隐隐,江水泱泱,一时意气风发,人间应无憾事。归途中,在镇江与家乡人民一起欢度“十一”。这是茅老最后的一次活动,回京不久,即病发住院接受医疗。因此,可以认为:茅老最后是在心理状态十分平衡、十分宁静的情况下,溘然长逝。

他的一生追求,一生奋斗,留给了世人和后人一些什么呢?

在旧社会,茅老经历了清朝末叶、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三个阶段。茅老和他的祖、父三代,都是白屋书生。按照历史的演进,这三个不同时代,反映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倾向中,就是改良、革命,吸取现代科学文明。总的一个目的,都是想找到救国之道。茅老祖孙三代的经历,恰恰是三个不同时代、三个不同潮流的缩影,而茅老的不凡成就,则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自强、奋斗,是茅老一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特别体现在治学方面,他自髫龄就学,便不甘居人后。从5岁直到24岁获得博士学位,真是做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日积月累,孜孜不倦,不仅养成了读书习惯,而且兴趣广泛,文、理、工三科,无书不读。因此,不论是谈学问、写文章,总使人感到他目光炯炯四射,思路矫健敏捷,文笔淋漓酣畅,不时跳跃着闪光的火花,表达着卓越的识见。读书如此,工作也如此,因此,在旧社会奋斗24年,由名教授、科学家而获得社会上较高的知名度,确是得之不易。这就是他的全部成功吗?当然不是,原来他在学成归国之前,在思想中曾产生了一个“三不主义”,即一不当洋奴,二不做官,三不当教书匠。他是从污浊的旧中国政治黑暗窒息中,呼吸到新大陆的新鲜空气,所见所闻,引起他的向往。他十分欣赏个人事业,羡慕美国的钢铁大王,也想当一个中国的桥梁大王。新中国成立后,他自己承认受过美国中产阶级思想影响。这一想法,在他的头脑中,确实扎得相当深,不仅体现于抗战时期惨淡经营中国桥梁公司,也反映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桥梁委员会”所做的奔走和努力。他毕生钻研桥梁、建造桥梁、培育桥梁人才等数十年一系列不懈的努力,都由此可以得到解释。可惜,当时的时代与条件,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可以这样说:茅老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虽都是他“计划产品的部件”,但仍然是熠熠发光的。这是由于他每一种努力所产生的作用,总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祖国的。茅老字唐臣,意义即中国人,即一个为中国服务的中国人。当茅老九十寿辰,方毅同志在庆祝会上赞美他当中国处于贫困落后的困难时期,学成后毅然回国,说他“子不嫌母丑”。此言如出自茅老的肺腑。

茅老曾对他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做过高度概括的回顾,他满意学生喜欢听他的课;他欣赏建钱塘江桥时所首创的“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快捷施工法;他难忘抗战中的恢复“唐院”的艰辛。但是,谈到他的机关工作,却总结了八个字:“经纶满腹,一事无成”,认为是浪费了光阴。他回忆他夫人戴传蕙的看法:“你这人,宜于教书而不应做官,如像唐山罗建侯老师,一生只在一个学校,教一门功课,前后达50年之久,那你的成绩,一定非凡出众。”这话也许一部分是对的,因为一个人的际遇与环境条件,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茅老应属于创业成功者,无愧是时代的强人,他的业绩,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师友学生中,影响极深。抗战时期,他任唐山工学院院长,每当应届毕业生离校前,他都进行一次单独的恳切的谈话。由于他待人热情,平易近人,与人为善,所以能够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工作。他遇事能谋善断,自有主张,持重寡言,不动声色。当南京政府撤退,他稳住他所管辖的两个机关的全部职工,坚守岗位,静候解放,并为保卫上海工业、救护革命青年,为人民立了大功。茅老一生,从不对人夸耀自己,即如我是他身边多年工作的人,也绝不谈起这些往事。所以,凡和茅老接近的人们,都对他的凝重谦和,深怀敬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