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汉语词汇与方言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春之卷/总第23卷) 作者:


汉语词汇与方言研究

禅籍词语考辨四则[1]

雷汉卿 李家傲[2]

摘要:禅宗文献中的不少词语未能被现行语文辞书收录和解释,索解不易。本文解释了四则疑难词语,考辨了词义与假借等问题:(1)“赤讳白誺”中,“誺”为“赖”的借字,表“耍赖”义;(2)“窦八布衫”与“窦八破布衫”的描述若合符契,“窦八”乃北宋禅师窦八郎;(3)“猜搏”之“搏”本为“摶”字,从本义“捏聚成团”引申,暗指“猜测”;(4)“摴驳”亦谓古代博戏“踳驳”,“摴”(樗)当为“踳”之借字。

关键词:禅宗文献;俗语词;语义考辨

禅宗文献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语料,口语化是其语言的鲜明特色。就词汇而言,其蕴含了唐末五代以来各个时期丰富多彩的白话词汇,有不少词语未能被现行语文辞书收录和解释,索解不易。今就几则见于禅籍的口语词加以考释。文中所引禅籍例句多数出自中华电子佛典(CBETA,2016版),例句后的字母、数字为电子佛典对所录佛经的编号。X代表新纂大藏经,T代表大正藏,J代表嘉兴藏,L代表乾隆藏,A代表金藏;数字为册数。黑括号为评唱类著作的评唱则数。评唱类著作中有具体的则数,其他的禅籍没有则数。

一 赤讳白誺

“赤讳白誺”见于金僧万松行秀评唱前代公案拈古中,其所著《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对唐代石霜庆诸和尚的一段公案问答作了评述。公案原文为:

僧问石霜:“真身还出世也无?”霜云:“不出世。”僧曰:“争奈真身何?”霜云:“琉璃瓶子口。”

万松评唱道:“这僧问‘真身还出世也无’,此问真身无相,还能出现说法利生也无?此非问出尘世,正问入廛垂手时节也。石霜常举君臣父子,至尊严烈,深处禁宫,故云‘不出世’也。这僧也奇怪,便拿粗揢细,拈他空处道:‘争奈真身何?’一则赤讳白誺,二则私窃欺公。两阵夹攻,决无活路。”(《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卷一【三〇】,X67,P475)

相似的用例也出现在万松法嗣元代禅僧林泉从伦的评唱中,如:

(1)云岩初参药山。山问:“甚么处来?”云:“百丈来。”曰:“百丈有何言句?”云:“有时道一句子百味具足。”曰:“咸即咸味,淡即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底句?”曰:“争奈目前生死何?”云:“目前无生死。”(赤讳白誺)[3]曰:“二十年在百丈,俗气也不除。”(《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卷一【五】,X67,P270)

(2)石头迁禅师问青原云:“和尚自离曹溪甚时到此间?”原云:“我却不知汝甚时离曹溪来。”头云:“某甲不从曹溪来。”(赤讳白誺)原云:“我已知汝来处了也。”(明眼人难谩)(《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卷一【二】,X67,P324)

(3)师云:“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嗣药山……及至到五峰。峰问:‘还识药山老宿么?’却云:‘不识。’此岂非赤讳白誺,觌面相谩。”(《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卷一【七】,X67,P327)

例(1)云岩对药山“争奈目前生死何”的提问,答以“目前无生死”,林泉[4]的按语是“赤讳白誺”,这是著者对公案、拈古、颂古等所作的随文说明,此处是一种极力否认的口吻。例(2)石头和尚从曹溪来到青原行思和尚处,却故意否认自己来自曹溪,答以“某甲不从曹溪来”,林泉著语“赤讳白誺”,意谓石头极力讳避、否认自己的来处。例(3)道吾本为药山法嗣,前去参访五峰和尚,五峰问以“还识药山老宿么”,却报以“不识”。林泉认为道吾的回答是明显的讳避否认和当面欺谩。同样,本文开篇所引《请益录》中万松针对僧人“争奈真身何”的发问,以“赤讳白誺”予以评赞,也是责怪僧人有故意耍赖、拒不承认之嫌。

由以上诸例大致能够推断“赤讳白誺”指竭力讳避和否认,“讳”有讳避,不肯承认义,“誺”究竟作何解释?《方言》卷十:“誺,不知也。沅澧之间凡相问而不知答曰誺。”郭璞注曰:“江东曰咨,此亦痴声之转也。”[5]《玉篇残卷》,“誺”字凡两见,一与《方言》及郭璞注并同,一曰:“誺,力代反。《广雅》:‘誺,误也。’与‘谬’同,为僻误之‘误’也。”[6]可见“誺”有二音二义,[7]“不知”显与“赤讳白誺”之“誺”义不符,而“僻误”义亦与禅籍用例不甚契合。

又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卷一七“谩誺”条曰:“以言相欺曰谩,以言相诬曰誺。梵书《空谷传声》曰‘赤讳白誺’,又偈曰‘掉弄花唇取次谩’。”[8]所谓“梵书《空谷传声》”,即《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9]杨慎所引“赤讳白誺”已见于上文,“掉弄花唇取次谩”亦可见于《空谷集》卷一【五】:“从今休被闲言语,掉弄花唇取次谩。”揆诸杨慎之义,盖以言语相欺骗为谩,以言语相诬为“誺”,“誺”义当与“谩”“诬”相类或相似。“以言相诬”当即诬赖,抵赖之义。[10]

据此,我们认为“誺”字文献用例极少且辞书释为“误”“僻误”,与禅籍用例不符,禅籍中“誺”当为“赖”之借字。近代汉语中“赖”有“诬赖”“抵赖”义,如《元曲选·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第一折:“这老子诈死赖我,我也不怕。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那里告来。”[11]《窦娥冤》第四折:“张驴儿,你当日下毒药在羊肚儿汤里,本意药死俺婆婆,要逼勒我做浑家。不想俺婆婆不吃,让与你父亲吃,被药死了。你今日还敢赖哩!”[12]下列内典中的例子,可以证明“誺”当为“赖”之借字。

(4)常色尘尘是无情么?自受用土是无情么?华藏世界是无情么?何得对面蹉过,赤讳白赖也?(元·云峰《唯识开蒙问答》卷一,X55,P339)

“对面蹉过,赤讳白赖”义谓当面错过,极力讳避否认。显然,此例“赤讳白赖”即是禅籍的“赤讳白誺”,“誺”与“赖”通。又如禅籍中“厮赖”“厮誺”二词互见,亦可证“誺”之通“赖”。

(5)十万众人前,就中无一介。独有迦叶波,和赃与捉败。二千年前且放过,直至而今被他坏。坏不坏主元在,主既在休厮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一,X69,P564)

例(5)是南宋用例,可见,禅籍中“赖”字最迟在宋代即可表“诬赖”“抵赖”或“耍赖”义,“誺”字当为“赖”的借字。[13]

最后,需要讨论一下“赤讳白誺(赖)”的词义结构和构词理据。近代汉语中,“白赖”一词可以单用,指“死不认账”[14],即极力耍赖,拒不承认,“赤讳”未见单用。“白”有副词“平白地”义,盖“白赖”本指平白地耍赖,硬赖,含有“强行”“极力”等程度深的意味。“赤”“白”二词均为颜色词,经常并举,出现在“赤光白气”“赤口白舌”“乍赤乍白”“忽赤忽白”“或赤或白”“不赤不白”等四字结构中。另外,除在颜色义上相类外,“赤”也同“白”一样,包含程度深的意思。如“赤贫”本指空无所有的贫穷,也蕴含极贫的意思。“赤”“白”二词,词义相类,经常并举,加之“讳”与“赖”词义相近,故容易连类而及,在“白赖”之前添著“赤讳”二字,形成“赤讳白赖”这一新的语词形式。

二 窦八布衫

《古尊宿语录》卷三八《襄州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楖栗木拄杖。’曰:‘见后如何?’师云:‘窦八布衫。’”对于“窦八布衫”的具体含义,有学者解释道:“‘窦八’,七疮八孔。《说文·穴部》:‘窦,空也。’”“‘窦八布衫’形容衣服之破烂。”[1](P174)今案:释义误,“窦八”实为人名。禅籍中,“窦八”常与人名对举。如:

(1)赵州东院西,密室烂如泥。窦八布衫穿,赤土画簸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五,T47,P832)

(2)庭前柏树子,一二三四五。窦八布衫穿,禾山解打鼓。(《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一九《石庵玿禅师颂赵州柏树子》,X65,P588)

(3)徐六之板忽放下,窦八之衫还破穿。(元《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卷六《次无想仲谋韵送皎首座》,X71,P355)

(4)如其不然,诸方纵曰亲相付授,不亦临济送直裰、窦八脱布衫之多事中更多事哉!(明《布水台集》卷三二《复次牧冯居士》,J26,P435)

例(1)、(2)为南宋禅僧大慧宗杲及其法孙石庵知玿的法语颂古,其中赵州、禾山指晚唐名僧赵州从谂和五代高僧禾山无殷禅师。“东院西”乃赵州和尚对一婆子问“和尚住在什么处”的回答,“解打鼓”指禾山和尚对僧人的各种提问仅以“解打鼓”答之。“赵州”“禾山”均系僧名,与之对举之“窦八”亦当为具体人名。例(3)、(4)分别为元、明时代禅师之语录,其中“窦八”与“徐六”“临济”并举,其为人名无疑。同样,最后两例清代禅师的说法中,“窦八”分别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以及弥勒、释迦等佛祖同举,其为人名无疑。

洞山和尚大似不唧溜,将别家拄杖布衫作自己物与他人。若是个皮下有血的衲僧,拄杖布衫一时安置窦八郎,赤条条过日,岂不悲哉?(《雪峤信禅师语录》卷六,L153,P793)

文中“窦八郎”当即为洞山初禅师所言的“窦八”。宋僧赞宁《宋高僧传》卷二五《后唐凤翔府道贤传》在记述道贤和尚的同时,也提到了“窦八郎”:

迨长兴末,明宗晏驾,立从厚为帝。凤翔清泰不恭其命。遣王思同帅师伐之,清泰乃婴城自守。清泰问贤曰:“危甚矣,如何?”对曰:“召窦八郎,可逆知胜负也。”清泰出乘城抚众,其窦八介甲持戈来马前,作迎斗之状。跳跃已,解甲投戈而走。贤曰:“此外敌必降之象也。”果如斯说……窦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器鬻水,言语不常,唯散发披衣狂走,与李顺兴相类。或遇牛驴车,必抚掌而笑。迨死,焚之,火聚中尽化金色胡蝶而飞去。或手掬衣扇行之,归家供养焉。

从此段传记可以知道,窦八郎是生活在五代时期的一位神异人士。其“散发披衣狂走”,如痴如癫却又神通广大,而“散发披衣”的外形特征正好与禅籍“窦八布衫”“窦八布衫穿”“窦八破布衫”的描述若合符契。窦八郎生活于五代时期,禅籍中最早提及“窦八”者乃北宋禅师洞山守初,这也从时代顺序上证明禅籍窦八即窦八郎。

“窦八”有讹作“窦入”者。中华书局点校本《五灯会元》卷一五《洞山守初禅师》上述问答机缘即录作“窦入布衫”,未出校。[15]该书以景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卐续藏经本为参校本。今复核可知,清藏本《五灯会元》卷四〇《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实作“窦八布衫”[16],而卐续藏经本《五灯会元》卷一五作“窦入布衫”[17]。又如《嘉泰普灯录》卷二九《净慈月堂昌禅师二首》之二《自赞》:“丹青写出,剩却一箇。窦入布衫,著著便破。”[18]“八”皆讹作“入”。八、入形近易讹,如禅籍俗语“君子可八”亦讹作“君子可入”[19]

三 猜搏

禅籍中,“猜搏”仅见于宋代禅师宏智正觉上堂语录,其文如下:

兄弟,大慈、赵州两员古佛,一期相见,不妨奇绝。且作么生商量?明中呈伎俩,是人猜搏;靴里动指头,阿谁知有?还相委悉么?休道神锋藏笑里,须知鬼箭落风前。(《宏智禅师广录》卷五T48,P71)

揆诸文意,“猜搏”为猜测义,“搏”当为“摶”之形近讹误字,“猜摶”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搏”“摶”形近易混,如禅籍“摶量”一词,《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透得过者,尽在无尽藏中;透不过者,未免摶量。”大正藏本即讹作“搏量”。[20]“摶”有“猜测”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而今学者往往以仁义礼智信为学,以格物忠恕一以贯之之类为道,只管如摶谜子相似,又如众盲摸象,各说异端。”“摶谜子”即今所谓猜谜。外典用例如宋·晁端礼《少年游》词:“眼来眼去又无言,教我怎生团?”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我团着这妮子做破大手脚。”“团”与“摶”同,并为猜测义。此外,“猜摶(团)”一词亦见于外典,如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第一:“此般稀差事,我慈父你试猜团。”猜、摶(团)同义叠用,与禅籍用例正合。

禅籍中,除“猜摶”外,还有其同素异序词“摶猜”,可进一步证明“猜搏”当为“猜摶”:

普天匝地无比无俦,会古通今一模一样。心性既非染污,根尘定是纯真。休同糕谜摶猜,致使云泥间隔。(《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卷四【六七】,X67,P358)

“糕谜摶猜”指摶糕猜谜,字面上“摶”为其本义捏聚成团,实际上一语双关:“摶”暗指其引申义“猜测”,与“谜”义相联属。“摶糕”常与“猜谜”并举,而义在于“猜”,如元·张国宾《薛仁贵》二:“不索你糕也似团,谜也似猜,我运浆担水趱下资财。”盖摶糕者,需不断估量糕之形状,何处凸起,何处凹陷,反复捏聚,以求其“团”,在此过程中“摶”由具体手上动作之反复捏聚摶搓抽象引申为心理动作之反复估量权衡。[21]因之,内外典籍中,“摶糕”常作为“猜谜”的一种比喻性形象说法,与之并举同现,同时“摶”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猜”。

四 摴驳

《古尊宿语录》卷四五《宝峰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后序》:“开山建业,宰辅檀那。再拊清音,天然气格。斩蛇机峻,祖令重行。鹘眼龙睛,亦遭摴驳。”[22]此为禅籍中“摴驳”最早用例。有学者认为此“摴驳”为“撒网捕获,禅宗喻为钝置”,并举如下同类语例为证:

(1)任是鹘眼龙睛,也须遭伊系绊。(《古尊宿语录·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二》,X68,P285)

(2)饶汝俊鹰快鹞,栖泊无从。鹘眼龙睛,觑捕莫及。(《内绍种禅师语录》卷二,J34,P419)

上述均涉及“鹘眼龙睛”,有学者认为“系绊”“捕”“笼络”皆与“摴驳”义同[1](P222)。但是综合同类语例比较互证还须分析各自词语词义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如本例中“摴驳”虽与“系绊”等相类,若谓其义同于“系绊”,则其得义之由委实令人费解,“摴”“驳”二语素与“系绊”义何涉?如此训释,恐失于武断,难以信从。

除本例外,禅籍中另见“樗驳”一词:

学般若菩萨,鹘眼龙睛亦遭樗驳,绪余珠雾肯流落人间?(《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八,J34,P317)

此为清代语例,“樗驳”即“摴驳”,显系承袭先代用法,对于“摴驳”之词义未能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那么“摴驳”当为何义?我们在内典中发现“踳驳”一词,或可与“摴驳”相较。“踳驳”其常义为“错乱,驳杂”,如晋·左思《魏都赋》:“非醇粹之方壮,谋踳驳于王义。”而内典中,“踳驳”有作动词“批评驳正”义者。[23]如:

(4)及皇运初兴,傅令陈表,仲卿、进喜踳驳佛僧。著论形于见闻,兴言在于贬退。(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一》,T52,P381)

(5)至如“彽徊”误为“迟回”,“彷徨”乃成“稽返”,“俾倪”代乎“隦堄”,“轼环”遂作“女墙”,“桥”书“矫”形,正斜翻覆,“幹”存“榦”体,树木参差。若斯之徒,紊乱声义,不加踳驳,何所指南?(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序》[24],A091,P312)

例(4),武德九年道士李仲卿、刘进喜分别著《十异九迷论》《显正论》,因大臣傅奕陈表高祖,推崇道教,排诋佛僧。所谓“踳驳佛僧”显指道教徒批评驳斥佛教及其僧徒。[25]例(5)乃华严高僧慧苑和尚为自己所著之《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所作序文,其文谓《华严经》“文言舛误正义难彰”,文字讹误谬漏,以至“紊乱声义”,必须加以“踳驳”即对经文讹误谬漏之处加以批评驳正才能显示经文大意。由此二例可见“踳驳”除常义“错乱,驳杂”外,还有动词“批评驳正”义。盖“错乱,驳杂”为“踳驳”,而治理“错乱,驳杂”,拨乱反正,亦可谓之“踳驳”,反义相成,亦词义引申之一端也。

返观禅籍“摴驳”,与“踳驳”义正相符。寻绎文意,盖谓真净克文禅师机锋俊朗,重行祖令,以本分手段勘验禅僧,即使是“鹘眼龙睛”出格拔萃之禅徒,亦不免遭其批评驳正。如此解释,颇为浃洽。

“摴”“樗”均可指“摴蒱”,古代博戏之一,我们颇疑“摴(樗)”当为“踳”之借字。然查考《集韵》等韵书可知,“摴”(樗)为抽居切,彻母鱼韵,上古属端组鱼部;“踳”有“尺尹切”“尺兖切”二读,分别为昌母准韵和昌母狝韵,上古属章组文部或元部,声相近而韵较隔[26],但也不能排除方言中“摴”“踳”相通的可能。王志平、孟蓬生、张洁认为:“鱼部字与歌、月、元部字还有着密切的同源关系,如:于(云鱼)、爰(云元);语(疑鱼)、言(疑元);如(日鱼)、然(日元)。”[2](P268)董志翘也指出,出土简帛医籍中经常出现“冶”字当即“研”字之借,“冶”以母鱼部,“研”疑母元部,鱼元相通。[3]可见“摴”“踳”之通借亦不无可能。

参考文献:

[1]秦越.《古尊宿语录》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2]王志平、孟蓬生、张洁.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董志翘.浅谈汉语史研究中三重证据法之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2017(1).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僧无著道忠中国禅籍语言研究论考”(项目编号:17BYY023)的阶段性成果。

[2]雷汉卿(1962~ ),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李家傲(1990~ ),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3]括号内文字为“评唱”类著作的“著语”,是著者对公案、拈古、颂古等所作随文按语。

[4]对于《空谷集》公案和颂古之间的“著语”(如此例“赤讳白誺”),《禅宗全书》第86册《空谷集》题为“义青颂古,子淳著语,从伦评唱”,以著语为投子义青之法孙北宋丹霞子淳所作,而非从伦自著。今人杨曾文也认为《空谷集》之“著语”为子淳作,见《宋元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663页。笔者案:《卐续藏》第117册《空谷集》(台北新文丰版)只题“义青颂古,从伦评唱”,未涉及丹霞子淳。一般而言,“评唱”类著作,评唱者即是著语者,不知学者有何依据判定《空谷集》著语者为子淳而非从伦。从《空谷集》评唱和著语的语言来看,其用语显然承袭其师万松行秀,具有鲜明的元代语言特色,当为从伦自作而非子淳所为。具体考辨,拟另文讨论,此容不具。

[5]痴,原作“如”,此据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648~649页改。

[6]《续修四库全书》228册,第292、29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誺”之“不知”义,尚未有定论。可参考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96页、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第648~649页。

[8]此据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109页。

[9]据《补续高僧传》卷一八《万松老人传(附从伦)》:“林泉老人从伦者……著《空谷传声》《虚堂习听》二书,评唱投子青、丹霞淳二公颂古。”

[10]诬赖、抵赖虽析为二义,然二义联系紧密:抵赖,即不承认己过;不承认己过,则推过于人,亦即诬赖也,反之亦然。如下文所举《窦娥冤》例,“赖”既指张驴儿诬赖窦娥杀人,也指张驴儿抵赖自己未曾合药。

[11]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754页,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1936。

[12]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327页。

[13]表“诬赖”“抵赖”义的“赖”,学者或认为是“谰”之音转。如《广雅·释诂》:“闲、诬,加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闲”即“谰”也,并说:“今人谓以罪诬人曰赖,即谰之转也。又谓以己罪加于他人曰抵赖,即抵谰之转也。”另外可参徐时仪《“谰”“赖”和“无赖”的词义关联演变考》,《历史语言学研究》第4辑,2011,第276~285页;彭慧《“抵赖”刍议》,《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7辑。

[14]《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209页,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5]《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第941页,中华书局,1984。

[16]《乾隆大藏经》第146册,第383页。清藏本作“窦八”为确,而中华书局本点校者未出校,或失察乎?

[17]《卐续藏经》第138册,第566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8]《卐续藏经》第137册,第41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9]此据王长林《禅语“君子可八”释义商兑》,《语言研究》2015年第1辑。本文认同此说。

[20]《大正藏》第47册,第748页。CBETA(2016版)录入此条时,已将“搏”校改为“摶”。又王勇对此问题有详辨,可参《近代汉语方俗词理据研究》第36页,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1]王勇对“摶”之“猜”义,论述颇审,详参《近代汉语方俗词理据研究》第37~38页。又雷汉卿等认为禅籍“摶猜”“摶谜子”二词之“摶”具为“思量猜度”义,可参。详见《禅宗文献词语训释相关问题综论》,《文献语言学》第2辑,第122~136页,中华书局,2016。

[22]《卐续藏经》第118册,第774页。此序为任轩程衮作于崇宁改元(公元1102年)。

[23]此义《汉语大词典》未收。

[24]此为慧苑自述。参见《中华大藏经》第59册、金藏本《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第424页、高丽藏本《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第487页。

[25]《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武德九年,清虚观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猜忌佛法,恒加讪谤,与傅奕唇齿结构,诛剪释宗。卿著《十异九迷论》,喜《显正论》,仍托傅氏上闻天听。”参见CBETA,T52,P382。

[26]上古音依王力所拟。中古正齿音章组声母,王力归为上古舌上音章组,与端组相近而不同;黄侃等将中古知组、章组归为上古之端组。近代汉语中,知组、章组又合流为卷舌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