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Ⅱ 丽园稽古录

清源学事小识 作者:严加红 著


Ⅱ 丽园稽古录

博士论文撰述理念与历程的残存记录

翻检旧有的笔记,发现博士论文的原始稿本,深深体会到难得的历史感,虽然这种记录在心底沉淀已久。由于博士论文撰述过程中存在太多的感动,因此将其作为“稽古”录之首。当初,博士论文的选题并非现在的题目——“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以清末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而是“清末中国学制厘定与明治日本的影响——以清末官绅赴日教育考察为中心”。上述的选题存在研究的必要,但最终聚焦于探究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关系的问题,即教育文化学方面的研究。

在稽古过程中,最有感触的是笔记本扉页上书写的论文撰述理念。形成的时间标注为2006年11月12日,应该是论文尚未开题之时,因为选题的思路与完成的论文存在很大差异,应该是在确定选择中国近代教育领域之时。理念的内容值得记录,充分体现出当时“志在必研”的心境。论文稿本共四册,每册设置“八字诀”,形成目前所见的“三十二字箴言”:“持之以恒,日新月异”(第一辑);“今日之事,今日毕之”(第二辑);“理与事具,思如潮涌”(第三辑);“始易终难,善始善终”(第四辑)。上述的文字具有“临阵击鼓”的意味,值得记录在案。翻检其中的具体内容,值得记录的寥寥,因为稿本都以活页的形式装订而成。论文的正本已经存档,但整理之后的残羹,依然存在稽古的必要,毕竟它是学术研究的历史记录。

第一,残本只是零散的记录,且不分章节的形式。内容包括:一是传教士随带的方式——这是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一种形式,也是清末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施加影响与作用的方面,以及清末中国出洋游历政策的提出——这里存在游历和游学分离的历史划分问题,涉及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的确立——涉及清末中国出洋游历与出洋游学分离之后相关政策确立的历史分析,以及清末中国游日政策的制订——现存的内容集中在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对明治维新的分析研究及其对“采西学”明治日本中介的推动。三是清末中国游日政策思想的生成(形成分析)——发现三个“存目”:清末中国与幕末日本的形势因素分析(成因)、清末中国新政与明治日本维新的比较(政策),以及清末中国游日政策思想的形成(内容),同时记录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的部分内容,涉及清末中国首次派遣游学生赴日的起始时间(1896年),以及派遣的经过——“当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意驻日公使裕庚所请,通过考试选拔13名学生官派留学日本”“日本政府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日本外务大臣兼文部大臣西园寺公望将清末中国留日事宜交付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负责”。但从清末中国游日政策思想的最终确立角度而言,影响最大的当是张之洞和康有为。四是清末中国进士学员出洋游学的派遣——这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存在政策变迁的过程,集中地体现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人员身份的变化,即不再是幼童赴美时从民间贫困的家庭中艰难寻找的状况,而是从低微人群向高层人群的过渡,甚至达到进士的级别,即最高传统知识人的程度;由传统科举向新式学堂过渡时的历史实况,传统的科举士人(包括进士)同样需要走进新式学堂,继续充电先进的“西学”知识,由此表明清末中国的社会已经进入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新式学堂向出洋游学的转变过程,充分地体现当时社会的思维逐步走向开放的发展过程——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培养新式人才的方式,从传统科举转变为新式教育之后,已经发展到出洋游学游历的阶段。上述的方面充分地体现思维、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全面进步。五是清末中国游学游历美欧政策思想的赓续——体现出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变迁,即从最初的游美欧到游日浪潮,最终回归到游美欧的时代,同时表明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日趋理性,以及政策内涵的深化发展。六是清末中国“新政”阶段划分的问题——存在清末中国“回銮新政”时期游日政策的条目,体现出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阶段划分的一些想法。当时想将近代中国的社会归结到“新政”的发展阶段,比如“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回銮新政”,即划分为三个“新政”的发展阶段——这种划分存在一定的道理。在“回銮新政”的阶段,清末中国政府出台多项出洋游学游历的政策,制订新式学堂的章程。通过“立章定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因而政策性特征在“回銮新政”阶段的出洋游学游历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七是清末中国梁启超“过渡时代”的提法——记述清末以降,“人群进化,级级相随”。19世纪之后,清末中国进入“过渡时代”。上述的提法是对中国近代转型发展的一种表述,充分地表明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在“过渡时代”,清末中国的新式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特征日趋明显,同时清末中国的出洋游学游历走向更加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文献的信息及其来源。残本只有简单的两方面信息:一是20世纪初期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历史情形;二是相关的参考文献。上述的信息反映出分析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变化的情况,具有典型的文献价值。

首先,残本的文献反映出20世纪初期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崭新变化:一是“新学制”颁布之后,清末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派遣游学游历人员分赴欧美各国,并且制订章程等政策性的文件,标志清末中国的出洋游学游历加速规制化的发展进程;二是清末中国政府作为官方开始注重参访西方各国的教育机构,委派皇亲和实力的大臣前往西方进行广泛的考察,标志清末中国新式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范畴拓展的发展趋势;三是西方的各国开始主动表示接收清末中国的出洋游学游历人员,比如美国的大学表示免费接收清末中国的游学生——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威尔士利女子学院等是较早向清末中国提供免费游学的教育机构,而且开创清末中国政府委派女子出洋游学生的先例;四是20世纪初期,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对象国家已经由日本转向美欧的国家,游日浪潮出现消退的发展迹象。

其次,某些参考文献有助于之后对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分析探究,文献的来源集中地体现在:一是中外教育交流方面的史料,比如卫道治主编的《中外教育交流史》,其中第8-9页陈述美国接收清末中国游学生的缘由;舒新城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第1105页收录詹姆斯撰述的《备忘录》,记述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以及资助创办新式学校和赴美游学的相关政策思想——这对探究清华大学的创建史,以及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政策思想转轨具有重要的价值,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走向世界”方面的文献。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共分十卷,是有分量、研究性的文献资料。钟叔河在编辑上述丛书过程中,曾经为每位作者及其撰述作了非常具有研究质量的叙论,并且单独成册出版,名曰《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其中收录郭嵩焘撰述的《请广求谙通夷语人才折》,“叙论集”第62页谈道:“通市二百余年,交兵议教又二十年,始终无一人通知夷情,熟习其语言文字者。窃以为今日御夷之窾要,莫切于是。”上述的文献对认识与理解清末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对外开放的思路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西方传教士在清末中国“西学东渐”中影响作用的材料。原始的文献很多,今人的研究文献亦不少。熊月之撰述的《西学东渐与清末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第606页论及李提摩太的重要建议,即1884年建议清末中国政府派遣以宗王为首的使节团,前往西洋游学游历。其实,日本岩仓使节团就是重要的参照——岩仓使节团周游西洋列国,获取西方近代化中的有益信息,对日本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作用。四是日本人撰述的相关文献史料。以实藤惠秀最具代表性,其撰述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是探究清末中国“游日浪潮”重要的研究性文献,引用大量具有原始性价值的重要史料,其中第8页收录“中日对西洋文化的反应图表”“中国和日本近代化比较表”,第451页收录“1896—1912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表”(注:《中华开放史》第633页同样存在“历年留日学生数”的表格),第377页收录“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以及第23页和第35页存在游日浪潮的文献。上述的内容都是对近代中国和日本面对“西学东渐”所做出不同反应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描述,可以作为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五是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的归类与整理文献。在以陈学恂为代表的著名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编辑工作,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收集与整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其中《留学教育》卷第325页、《学制演变》卷第141卷都存在游日的文献资料。当然,原始性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文献尚很丰富。六是亚欧国家社会和文化等综合性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亚洲史》《欧洲文化史》《全球通史》等著述,其中《亚洲史》第409页收录日本“五条誓文”的具体内容,《欧洲文化史》第416页收录关于人与公民权利的内容,《全球通史》第298页收录“世界工业场势变化(1840—1900)”,以及第303页收录“世界工业生产的上升表(1860—1913)”。诸多的研究性文献对亚欧乃至全世界各国的近代化都存在深入的描述,而且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的领域,对认识和理解西方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西方国家开展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对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理性的角度来讲,对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和思维领域的对外开放历程亦具有重要的帮助,有助于在理性的层面深化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与理解,当然同时对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政策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

第三,近代中国文教的理性总结与思考。近代中国文教的发展历程中存在诸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研究问题,其取向可以选择中国文教对外开放或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思维层面分析与探究相关的问题,而中国文教对外开放思维发展历程是分析与探究的重要问题。结合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政策思想,可以设置“近代中国文教对外开放思维发展研究——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为中心”的研究选题。

稽古过程中发现如下几句话:“清末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是近代中国中西学关系发展的重要侧面,是近代中国文教对外开放思维发展的缩影,对推进中国文教的近代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选题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为中心,探究中国文教对外开放思维发展的相关问题。”上述几句话可以看成对选题思想的简要诠释。

另外,发现“结束语”的部分内容应该是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之后撰述的几句话,后来在论文修订过程中将重点逐步转移到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方面,但如下几句话存在记录下来的必要:行文至此,虽然尚有千端万绪,但亦该到收笔结束的时候。虽然这一选题存在限定的终点(1911年),但作为政策思想的本身,其演进从未止息。特别是在民国时期,留学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中国文教的发展模式亦逐步由清末时期模仿日本趋向模仿美欧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掀起新一轮留学美欧的热潮,其中庚款留学具有典型性的意义。

汇报东京访学的经历

东京访学于2009年3月25日结束,这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按照惯例,访学归国之后,需要在学期末的培训总结会上做访学汇报。于是,准备了一点材料。而整理书房时,发现最初的手稿。汇报的题目最初拟订为“回味东京游学经历,探讨培训研究问题——游日归来谈专业成长与岗位工作”。记得最终汇报的副标题有改动,变成“游日归来谈培训研究工作”,转向联系岗位工作谈访学的感受。最初的手稿划分为两部分,与最终的汇报材料没有太多区别,具体的内容亦变动不大。

第一部分,主要谈东京游学的经历。首先是三个阶段的划分,重点谈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基础日本语的学习为主要,间以考察日本的文化教育和风俗民情;第二阶段是以获取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为主要,间以在东京学艺大学学习的专业课程;第三阶段是参与社会性和学术性的活动,完成课题论文,撰述总结报告。

上述的部分存在详细的阐述,内容包括与指导教师研议日本大学法人化改革的相关问题;继续推进札记的撰述;参与社会性和学术性活动,比如日本长野迎接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全日本华人教授会的2008年年会、讨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问题、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赴日作有关中日关系的讲演会、日本文部省和东京学艺大学联合举办的“学校金融教育”研讨会(为此准备交流的材料,简要介绍中国少儿理财教育的情况)、旅日华人记者负责调查的“在日湖北女工受虐事件”研讨会(探讨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问题)。

随后尚有两项:按照东京学艺大学国际课的要求,撰述专题论文“旧制日本文部行政模式的发展及其特征分析——以大学教育职权配置与运行为中心”;撰述总结报告,划分为两部分:“在日经历与游日感怀——东京访学总结报告”,以及“日本文化、社会和教育论议——基于中国的视角”,提出日本文化的“边缘—中心论”和“背逆论”,以及日本社会的“虚实共生论”和“泥潭论”,并且具体阐述日本教育由“学历社会”转向“学力社会”等相关的研究问题。

第二部分,结合访学的经历,主要谈学院培训的相关问题:一是“规范研讨”的相关问题,此来源于日本大学指导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即“发表教学法”——具有统筹、预备、参与、辩论、引导和提升等程序特征,有助于改善学院培训教学中分班(组)研讨的漫谈式问题;二是培训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即当前的教材建设主要存在教科书和项目组织两大模式,而培训教材宜依项目组织的模式。因此,学院培训教材的建设需要与培训组织模式的发展与定型相联系。比如,编订“规范研讨”教材时,内容需要包括典型的研究材料、关键的研究问题、实施的研究步骤、研究过程的要求,以及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甚至部分范例的展示与分析。

中国社会接受西学的相关论述

翻检旧本,发现出国之前撰述的论文摘要,应该是完成博士论文之后留下的材料,主题是从西学输入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角度探究相关研究问题,即探讨中国社会对西学接受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阐述教育近代化的相关研究问题。论文摘要的原文:集中以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学的心路历程为线索,探讨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过程,揭示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发展规律,阐释其社会影响与历史价值、近现代发展及其时代局限,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启示。为此目的,以“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演进的规律、评价和启示”为中心议题,集中分析与探讨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其成因;以柯文倡导的“中国中心观”为研究视角,结合运用开放社会系统理论、交互文化理解理论、文化现代化理论,从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演进的重要侧面,探讨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过程,并且以此设置分析与研究的基本结构;紧密结合研究目的、对象和结构特征,结合运用文本解读、历史诠释和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站在历史发展的时间阈内,对文献的文本进行还原本来面目的解读;站在发展的空间阈内,对文献的文本进行符合现代特征的诠释,同时针对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演进的不同阶段特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创新:以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为重要研究侧面,揭示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进程中蕴藏的基本规律,即对外开放思维逻辑的发展规律、西学本土化的转移过程规律,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互动规律;阐释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演进的社会影响与历史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制度变革、世界观念转变和社会观念变化等方面,从而导致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革废,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促进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进行历史和现代的社会性——双重分析与探索,阐述其近现代的发展及其时代的局限,从而辩证和清晰地阐明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与现代价值,集中体现在文教思想观念、理论思维形态、实践发展路径、制度化发展等方面;阐明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启示,集中体现在慎重撷取传统思想观念,从战略的层面把握对外开放在中国文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国文教发展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及在减少政策性失误的前提下,维持既有文教政策的执行效力,以及制订比较灵活、具有弹性和富有成效的政策配套措施,鼓励采取多种派遣的模式等方面。概括地来讲,从“大教育观”视角出发,将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演进置于文化和社会的大背景中来探究,具有战略层面的考虑,同时通过阐述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演进的时代局限与历史价值,揭示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中国社会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