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要增强文化使命感

坚持正确导向、牢记出版使命——出版编辑培训班论文选第三辑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 著


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要增强文化使命感

河南文艺出版社 杨彦玲

一直以来,图书出版业被视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主阵地,编辑被视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然而,考察今天的出版业,低级趣味、媚俗拜金的读物,思想倾向有问题的图书屡有面世,至于夸张误导、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低级克隆、盲目跟风等问题更是屡禁不止。一些出版商热衷于把性作为卖点,书名一个比一个挑逗,宣传用语一本比一本露骨,书坛给人一种沦落风尘之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作者急功近利、缺乏职业道德不无关系,更是出版者特别是责任编辑没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没有尽到把关责任的结果。

柳斌杰同志指出:“有的人总是责怪作家,指责记者,我认为关键是编辑。记者写什么是记者的自由,作家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如果这些东西不向社会传播,对社会不带来危害,我们管不着。问题是编辑选了、用了,而且把它发表在刊物上,登在报上,放在广播电视网络上,推到全社会,你就要负这个责任了。记者、作家是个人行为,编辑是代表法人行使权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觉得编辑一定要加强文化使命感。”面对虽无枪炮声却狼烟四起、竞争惨烈的出版市场,增强编辑的文化使命感,在当下,是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话题。

编辑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编辑收集、整理、诠释之功不可埋没。民国时期张元济、王云五、鲁迅、茅盾、邹韬奋、郑振铎等以开启民智为己任,开创了近代中国出版格局。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胡乔木等都曾做过编辑工作,他们以编辑为职业,以书、报、刊为阵地,传播思想,影响时代。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辑和编辑工作对于推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物市场百花齐放,一大批极具思想文化含量的图书享誉书坛。这一切充分彰显了编辑出版工作所特有的文化品性。和老一辈编辑相比,当下编辑文化使命感缺失的问题相当突出。

当前编辑文化使命感的缺失,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由计划而市场,由保护而放开,中国的出版业也顺应潮流,融人了商业化的大潮,出版主体经历着亘古未有的阵痛。出版社直接将图书效益与编辑收人挂钩,经济效益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销量成为每一个出版人首先考虑的问题,甚至成为一部分人唯一考虑的问题。与之紧密相连的是,读者成为出版社争取的对象。“以读者为中心”的出版理念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出版单位为争取销量而一味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以猎奇、猎艳为倾向的读物纷纷面世。编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放弃了老一代编辑所追求和坚持的文化操守,他们不再以出版高品位、启人心智的图书为己任,而是以生产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快餐为目标。利益,成为一切行动的指向标。

现代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两大目标,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地创造顾客价值。很多企业在初创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往往会更偏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在这一时期利润就意味着生存。但图书和其他商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负载有精神文化含义的特殊商品,担当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出版业的主业就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这一基本属性并没有随着出版产业化而发生改变。出版单位不仅具有现代企业的特点,还应该在传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先辈们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流血牺牲为代价而最终选择的社会制度。因此,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取得共识,是思想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促成全社会达到这一共识无疑是包括编辑在内的一切思想文化工作者肩负的最重要的文化使命。作为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广大编辑工作者应加强文化使命感,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文化安全。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树立文化安全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的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的强盛不仅能形成一个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而且由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所形成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出版,作为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时也存在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挤占、兼并甚至侵略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文化的渗透。如果国外的出版物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遍布我国的文化领域,就会严重削弱我们的民族文化,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出版工作者尤其是编辑应该具有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对每一个选题、每一种出版物,都要考虑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传世之作,让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加强出版导向意识。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日盛一日,包围了我们的精英文化。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导致了阅读的浅层性。读者口味愈下降,出版就愈迁就,长此下去,读者和出版者的素质都会下降,精英文化会逐渐减退,优秀的传统文化会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编辑应加强导向意识,本着对国家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在策划选题、出版图书时站得高一点,指导读者接触那些真正能陶冶心灵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放低自己,盲目迎合读者。出版物不能停留在“大众化”的层面上,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化大众”,即用精品去感染人、引导人、启迪人、鼓舞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读者,进而带来出版业的繁荣。

提升文化素养。

编辑是选题的策划者,是出版物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出版物生产的组织者和质量把关者。编辑对文化信息的解读、选择、制作、传递等,都受其知识水平的支配,编辑的见识、眼光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品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图书策划来说,只有学养深厚、博学多闻的编辑,才能策划出有文化含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图书。二是从图书编辑来说,只有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才能在审阅文稿时准确地作出价值评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少出差错。纵观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出版家、编辑家几乎都是文化大家;那些大牌出版社都是先被文化所浸润然后才去浸润读者。当代编辑只有具有丰厚的学养,才能把好关,完成肩负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必须响应时代的呼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累和传承民族文化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