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 美学观:真善美的物质统一性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作者:张杰 等 著


第五节
美学观:真善美的物质统一性

弗·谢·索洛维约夫的伦理学思想是与他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与真也是紧密相连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真与善之间可以画等号,美也不仅仅是万物统一思想的物质形象。

在《自然中的美》一文中,弗·谢·索洛维约夫指出:“在美中,就像三位一体思想时期的某一个阶段一样,必须把一般理念的本质和专门的审美形式区别开来。只有这最后一点能把美同善、真区分开来,那么,作为一般理念的本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名副其实的存在或地道的万物统一、在普遍统一中个体的无拘无束”。[1]

在给诗人阿·费特的信中,弗·谢·索洛维约夫明确了美的定义,即美是“精神的物质”。[2]美是“思想的化身”,他以金刚石为例来说明美。就化学成分来说,金刚石与普通的煤并无差别,但为什么她却很美呢?因为在她身上实现了物质和光的完美结合。[3]

弗·谢·索洛维约夫所理解的美是作为“思想的化身”,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是沿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然而,弗·谢·索洛维约夫的哲学的特殊性在于他坚持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极其明显地表现在他的美学思想中。

弗·谢·索洛维约夫在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特征同时,强调他创作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使他不同于任何片面的唯心主义和唯灵论,这种自由性是与人的“物质本性”紧密相连的。按弗·谢·索洛维约夫的话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文主义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督教的神秘、超人力的基础之上”。[4]“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带着最深的爱怜注视着自然,理解和爱着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一切,他相信物质的纯洁、神圣和美。在这个唯物主义里没有任何虚伪和罪恶。”[5]因此,弗·谢·索洛维约夫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原则确立为真正的人文主义。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

弗·谢·索洛维约夫写道:“人文主义就是对人的信念。”人的凶恶、虚弱、歪曲不是信念的对象,而是生活中晦暗的事实。“相信人,就是承认在他身上有一种可以把他和上帝联系在一起的力量和自由。”[6]弗·谢·索洛维约夫曾经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相信人,相信人类,只是由于他相信神人,相信神的人化……”[7]弗·谢·索洛维约夫的人文主义还在于,对于他来说,神人和神的人化同时也是人神和人的神化,也就是人和人类的典范。在他的理解中基督教的人文主义与其他哲学阐释中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与对现代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些人文主义世界观都是一致的。

同时,弗·谢·索洛维约夫也支持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在自然中具有客观现实性”。[8]不过,他反复强调,物质世界的美一定要与精神世界相伴,与善结合,因为“在物质世界中美是需要善来完善的,因为只有美才能让这个世界邪恶的黑暗变得明亮,才能够美化它”。[9]美与善、真的统一是确立“美拯救世界”[10]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针对19世纪末一些艺术家和思想家大力推崇的无精神之美的美学观,弗·谢·索洛维约夫采取了极力否定的态度。他猛烈批判了“天才的,不幸的尼采”[11]及其追随者。尼采“承认生活的意义,但仅仅是审美的意义,只表达了强烈、庄严和美,却没有论及道德之善”。[12]在文章《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诗学意义》(1899)中,索洛维约夫认为脱离善和真的美是美的伪造物,所谓“新的美”实际上是恶与谎言的隶属物。

如果世界上存在客观的美,其内部与善和真相结合,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艺术,需要艺术创作呢?弗·谢·索洛维约夫力求在自己的博士论文《抽象原理批判》(1880)中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确实存在着绝对的幸福,绝对的真和绝对的美,这也正是物质统一的三方面有机融合与表现。“这种物质统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世界中还尚未被人和自然实现”,但是我们人类正在实现着这种物质统一,“对于人类来说,它是一个任务,而实现它是一种艺术”,要把“一切存在的东西引入到美的形式中”。[13]

弗·谢·索洛维约夫在《艺术的普遍意义》(1890)一文中确立了艺术的三个任务:“1)对于那些无法用自然语言表达的生动思想的内在深层品质的直接客体化;2)创造和表现自然美的灵性;3)使美永远保持个性现象”。[14]“完美艺术的最终任务一定要体现绝对理想,这不仅是在想象空间中,实际上,应该体现一种崇高精神,并把它融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15]

弗·谢·索洛维约夫的美学思想对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和艺术流派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1] Cоловьев Вл.Сочинения. В 2 т. Мысль.1990.Т.2.с.362.

[2] Там же, с.774.

[3] Там же, с.358.

[4] Cоловьев Вл.Сочинения. В 2 т. Мысль.1990.Т.2.с.552.

[5] Там же, с.314.

[6] Cоловьев Вл.Сочинения. В 2 т. Мысль.1988.Т.1.с.314.

[7] Там же, с.314.

[8] Там же, с.555.

[9] Там же, с.392.

[10] Там же, с.306.

[11] Там же, с.87.

[12] Там же, с.48.

[13] Cоловьев Вл.Сочинения. В 2 т. Мысль.1988.Т.1.с.745.

[14] Там же, с.398.

[15] Там же, с.40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