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托斯卡纳的一棵树(代序)

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 作者:徐向林 著


托斯卡纳的一棵树(代序)

1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远方,远方是承载梦想的舟楫,远方是点缀春天的花开,远方是荒漠戈壁的驼铃声声。

白方礼的远方在哪儿?他的远方是一轮明月,装饰着别人的窗棂;他的远方是一支蜡烛,烛照着别人的光辉;他的远方是一条永恒的起跑线,钤印着别人向往的远方!

翻开白方礼的人生履历,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他只是天津海河边上骑了一辈子三轮车的老人。不管是在旧社会还是新社会,三轮车夫无疑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他们通过艰辛的体力付出所挣到的钱,也只够养家糊口。可他,为了支持教育事业,18年间累计向贫困生捐资35万元!

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在风里雨里蹬三轮车直到病倒不能站起来的车夫!

他是一个死去时无数人为他送灵为他落泪一生一世都不能忘记的善人!

他是一个辞世多年仍被网友和人们自发地争相传颂久久不能忘怀的好人!

那一年,他本可以回到故里安享晚年,但当看到孩子们没钱上学的窘境时,他毅然慷慨捐出了5000元的全部积蓄助学,并且决定用老迈的双脚蹬一辈子的三轮车,挣下来的钱一分不留,全部捐给孩子们读书。

那一年,他74岁。

如果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是汹涌澎湃的江水,中年是惊涛拍岸的浪潮,那么一个人的老年则应回归到波澜不惊的源头。但流转的年轮却逆转了白方礼的人生秩序,他的老年似江水、似海潮,满怀激情,一无所求地奉献着。

有人把奉献者比作春蚕,可白方礼不是春蚕,因为春蚕要喂养大量的桑叶方能吐丝;有人把奉献者比作奶牛,可白方礼不是奶牛,因为奶牛要吃大量的饲料方能产下优质牛奶。而白方礼的付出没有任何索求!

他曾经在天津站人流熙攘的道路旁,一个几平方米的地盘上建起一个小小的铁皮亭子,白天蹬车,晚上困了就蜷缩在里面1.5米长的木板上。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对这“百家衣”倒是颇为满意。他曾对人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每天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会往开水里倒一点儿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要是馋厉害了,他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上一星肉,含着,慢慢品滋味……

对于社会而言,他不是消费者,而是“废”者,他绝不会占用社会的有用资源,他觉得占用了就是浪费。他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贱,只要供应最基本的衣、食就能对付了。但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因为他多活一天,就能多赚一天的钱,就能向贫困学子多提供一天的资助。

即使在他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再也骑不动三轮车时,他还去车站帮人看车,把挣得的一角两角硬币积攒起来,每满五百元就捐出去。老人还遗憾地说:“我干不动了,以后也许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他累计捐款35万元,先后资助了三百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脚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

2

来世我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

每当读到陈丹燕的《来世,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时,总让人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而当我开始走近白方礼老人,开始为他写书立传时,我总会把白方礼当作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扎根在大地的底层,枝叶伸向了云端,风雨中岿然不动,它的品格与白方礼的品格何其相似啊!

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多年的李利,在接触了形形色色扶贫济困的义工和友善之士后,归纳总结了义工的五层境界:第一层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帮助别人后,看到别人获得快乐而自己因此也变得快乐,这是初为义工最深、最直接的感受。第二层是身为义工,心是义工。不论身在何处,不管人到哪里,离开了服务场所也处处留芳,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服务社会。第三层是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义工是爱的群体,把这种对服务对象的爱转化为对自己的朋友、爱人、同事、家人的爱和关心,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第四层是发动社会,服务社会。用个人的影响力去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都来关心服务对象,进而关心整个社会。第五层是生命不息,奋斗不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义工,一辈子!

对于白方礼而言,他的义工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对照上面的标准,他显然已经达到了第五层境界。依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且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照亮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璀璨!

20世纪50年代,《武训传》公映后好评如潮。片中的主题歌这样写道:“世风何薄,大陆日沉。谁启我愚?谁济我贫?大哉武训,至勇至仁。行乞兴学,千古一人。”

熟知白方礼的人把他称为“当代武训”。是的,如果单就身份和所做的事情而言,白方礼确是武训的“翻版”:武训是清末时期大字不识一个的贫民,白方礼也是几乎不识字的三轮车夫;武训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用乞讨来的钱兴办私塾,白方礼也是用骑三轮车挣来的钱支教。

但他们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一,武训与白方礼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处于封建王朝没落的黑暗时期,而后者则处于日新月异、气象一新的新时期。其二,他们所资助的意义不同。过去私塾培养的都是应试型人才,在倡导“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而我们当前的时代所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亦是推动经济振兴、国家繁荣的有生力量。其三,他们所经历的风雨不同。武训正逢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之时,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谋生阶段,理想与现实的触碰点小之又小。然而,现时国力昌盛、国富民强,老百姓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白方礼在大部分人乐享安逸生活时却追求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更显得弥足珍贵。

3

泪水是感情的闸门,伤心时有悲泪纵横,开心时有喜泪涟涟,酸楚时有泪雨滂沱,感动时有泪如泉涌。

每一个走近白方礼的人,每一个熟悉白方礼的人,每一个听说过白方礼的人,无一例外地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他骑行的里程或许算得出,而洒下的汗珠谁也算不出。他捐的钱款能精确到角分,而献出的爱心却无法衡量。大象举起颇有重量的木头固然令人赞叹,而一只蚂蚁所衔举的蒌草虽然轻飘,却是它自身体重的好几倍,与大象相比,蚂蚁才是举世无双的大力士。人们给予蚂蚁的岂止是赞叹,更是感动!

白方礼付出的正是超出其自身重量的蚂蚁之力,这也是他最撼动人心的地方。用中国扶贫基金会一位负责人的话说:“白大爷捐出了35万元的善款,可是在我心中,这些钱却比某些千万元的捐款更有分量,更为沉重!”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不注意或者低微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处世要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亲相爱,说话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处置,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为善于伺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会没有烦恼。

也许,白方礼没有读过这些句子,也不一定能理解句中的含义,但他却用实践诠释了这些句子。可以说,白方礼的精神与老子的思想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统一!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水滴石穿,这就是“柔德”之所在。是水啊,饱含着蓝色清澈泛影的粼光;是水啊,充盈着红色霞光潋滟的波澜。

这上善之水,一直蜿蜒曲折于白方礼的心间!

白方礼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太多太多,旧社会时他救济比他更穷的穷人,新社会中他供侄儿上完大学,并将自己的儿孙们培养成才,他勤俭持家的美德是白家的“传家宝”……

白方礼让人震撼的地方太多太多,他宁可饿着自己,却将最后一块充饥的馍送给别人;他宁可自己身上穿着不能挡寒的破衣服,却将儿女们孝敬他的好衣服毫不迟疑地送给别人;他宁可自己一脚又一脚费力地蹬着三轮车,却绝不会凭借身上已有的劳模等光环向国家伸一次手……

白方礼令人感动的地方太多太多,为了老家的孩子有书读,他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后半生;踏上支教路后,更是一路征程一路汗水,为了贫困学子们安心读书,他不惜春冒寒雨夏顶烈日秋披严霜冬迎冷雪,将他的三轮车骑得飞快,三轮车每转动一圈,笑容就会在他的脸上镌刻一轮……

白方礼去世时,神州大地悲泪成河,作为平民英雄的他,在人们心中走向了青铜。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致敬“白方礼们”时说:“我们留给世界的不能只是背影,还应该有我们的期待。”诚如斯言,白方礼留给我们的既是让人无限怀念的背影,更是对公益精神与情怀的无限期待。

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白方礼,他是天津的名片,他是无私大爱的符号,他是当之无愧“感动中国”的人,他永远活在那些被他感动了的人们的心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