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R.S.托马斯的生活与创作

R.S.托马斯诗歌美学 作者:蒋芬


第一节R.S.托马斯的生活与创作

罗奈特。司徒亚特。托马斯于1913年3月29日出生于威尔士的卡迪夫(Cardiff)。他的父母均为威尔士人,但不会讲威尔士语,母语为英语。父亲是商船队船员,爱好音乐;母亲自小是孤儿,性格孤僻。托马斯年幼之时,一直居无定所,跟随做船员的父亲从一个港口搬迁至另一个港口,大部分时间是在英格兰与威尔士交界处度过。有一次跟父亲在利物浦的海边玩耍,父亲指着远处的蓝灰色的山脉用英语对托马斯说:“那就是威尔士。”后来诗人回忆称,幼时,他生活在利物浦这样的城市中,从未在城市中感受到快乐。由于父亲找到固定工作———在威尔士到爱尔兰航线的商船上工作,他们一家在威尔士安格西(Anglesey)岛上的小镇霍利黑德(Holyhead)定居下来。托马斯后来在自传性散文«前面的路»(FormerPath)中回忆了刚到霍利黑德时的心情:“我们到达时是十一月的一个下午,天快黑了,到处湿漉漉的,还有比霍利黑德更糟的地方吗?的士司机把我们载向居住地,透过车窗我的心情沮丧至极。但是,第二天早上!宝石般的早晨!阳光下处处闪闪发光,大海有种神奇的蓝色。”由此可见,还是儿童的托马斯就特别关注自然风景。

托马斯自小体弱多病,正是因为多病,所以延迟了一年入学,母亲也听从医生的建议,让年幼的托马斯多呼吸新鲜空气。搬迁至霍利黑德之后,除了偶尔与母亲之间有些不愉快之外,托马斯的童年总体来说是快乐的。他从早到晚在安格西岛闲逛,春天到处采摘花朵,秋天则到山里采蘑菇,他爬上礁石和悬崖,凝视大海,聆听海水拍打岩石的声音,偶尔还能听到藏在岩洞中的海豹的声音,这些纯净的、给他带来无穷无尽快乐的生活正是他所期待的。美丽如画的安格西岛滋生了托马斯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愫,他早期诗作的一个主题就是自然及威尔士风光。从中学时代起,托马斯开始写诗。读书时,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递给他的同桌鉴赏,可同桌却讽刺他为“桂冠诗人”。年轻的诗人却认为这个赞美是他该得的。青年时期的托马斯比较崇尚丁尼生的诗歌。他曾在自传«无名小卒»(NoOne)中写道:“丁尼生是如何成为我最喜欢的诗人的?有次在学校获奖,奖品是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毫不犹豫选了一本«丁尼生传记»。”丁尼生早期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尽管描绘的是英格兰乡村。托马斯喜欢诗歌«夏洛特女郎»(TheLadyofShalott)中所描述的:

萎黄的树叶已日夜凋零,

正在凛冽的东风里挣扎,

宽阔的河流如同在哀号,

低垂的天幕大雨如注,

笼罩着城堡卡莫洛特。

中学毕业后的托马斯进入了北威尔士大学学习古典文学,之后,进入卡迪夫神学院接受专门神学训练,并于1936年被威尔士教会任命为教堂执事,先后在威尔士东北部的丘克(Chirk)和汉莫(Hanmer)担任助理牧师。1942年被调往位于蒙哥马利郡(Montgmeryshire)的莫那文(Manafon)山区担任牧师,并开始学习威尔士语。此时的托马斯开始认为威尔士语是威尔士民族的要素,尽管他担任牧师的教区并不说威尔士语。在莫那文山区,他创作了诗集«田间石头»(TheStonesoftheField,1946)、«一亩地»(AnAcreofLand,1953)、«牧师»(TheMinister,1953),这些诗集都收入1955年出版的«岁末之歌»(SongattheYear.sTurning)。在莫那文期间,托马斯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威尔士山民形象———普里瑟赫(Prytherch)。1954年,为了更好地学习威尔士语,托马斯到小村伊格维斯法赫(Eglwys-fach)担任牧师,此村位于北卡迪根郡(Cardiganshire),离马汉莱斯(Machynlleth)只有几英里之遥。到达伊格维斯法赫之后,诗人发现,此处的教众更多的是英格兰人,尽管此处更能满足诗人的爱好———观鸟,但他对现状非常不满,其间所写的许多诗歌是反英语的,或者称为反英格兰的,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愤怒的苦涩,谴责英格兰化的威尔士。1967年诗人离开伊格维斯法赫,前往更西部的阿伯达伦(Aberdaron)。阿伯达伦位于利恩半岛的顶端,此处居民大多操威尔士语,至此,托马斯终于回到了他心中的理想之地。他后期的诗歌恢复了对上帝和神性的探索。这段时期发表的«并非为他带来鲜花»(NotthatHeBroughtFlowers,1968)、«H.M»(H.M,1972)、«精神实验室»(LaboratoriesoftheSpirit,1975)、«它的方式»(TheWayofIt,1977)、«频率»(Frequencies,1978)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英语诗歌中最优秀的宗教主题的诗歌。1978年从英国国教退休之后,托马斯搬迁至利恩半岛北部的小石屋萨恩山庄(YRhiw),并进入了多产的晚年创作。

托马斯一生不断西行,从威尔士与英格兰交界的丘克地区进入威尔士腹地萨恩山庄,诗人的一生不断追寻理想的威尔士。他过着苦修式的生活,拒绝任何现代化的物质需求。关于他的婚姻,世人均觉得很神秘。他在丘克地区担任牧师的时候结识了米尔德里德。埃尔德里奇(MildredEldridge),人称埃尔西(Elsi),埃尔西当时是较有名气的画家,两人于1940年结婚,育有一子。1969年埃尔西开始生病,并于1991年去世,四年之后年过八十的诗人焕发出一段令人迷惑的夕阳恋情,与同样年过八十的贝蒂。维农(BettyVernon)再婚。

托马斯是英国教会派往威尔士传教的牧师,他的身份非常尴尬。英国的四个组成部分中,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传统与文化。威尔士拥有自己的语言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文化。农业对于威尔士而言,远比英格兰来得意义重大。尽管南威尔士也曾拥有重工业,但伴随着英国工业的衰落,那里的工业也是日薄西山。民意测验表明,越来越多居住在威尔士的人认为自己是威尔士人,而不是英国人,这也有助于理解威尔士民族主义何以会甚嚣尘上。作为国教牧师的托马斯,在威尔士民众眼中属于殖民主义者。况且威尔士大部分人信奉的并非国教,而是非国教。正如托马斯在晚年诗集«回声慢慢»(TheEchoesReturnSlow,1988)中所言:“当英格兰人在一个教区殖民,牧师就成了随军教士,为长官们排忧解难,招待宾客。他在打桥牌这点上撒了谎,社交场上少不了周旋的。牧师又必须向谁坦白自己想骂人?布莱克说,傻子根本不该进天堂,不论他有多么虔诚。”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牧师的诗人需要周旋在各种交际场合。与此同时,诗人内心非常希望能回到古老的威尔士,回到前工业化的、有着威尔士传统语言与文化的威尔士。

  1. R. S Thomas.No One in Autobiographies[M].Jason Walford Davies,Trans.London:J.M.Dent,1997:41.

  2. R. S Thomas.Former Path in Autobiographies[M].Jason Walford Davies,Trans.London:J.M.Dent,1997:8

  3. R. S Thomas.Former Path in Autobiographies[M].Jason Walford Davies,Trans.London:J.M.Dent,1997:32.

  4. R. S Thomas.Former Path in Autobiographies[M].Jason Walford Davies,Trans.London:J.M.Dent,1997:32.

  5. R. S Thomas.Former Path in Autobiographies[M].Jason Walford Davies,Trans.London:J.M.Dent,1997:33.

  6. R. S Thomas.Former Path in Autobiographies[M].Jason Walford Davies,Trans.London:J.M.Dent,1997:32.

  7. Meic Stephens.Poetry 1900—2000[M].Cardigan:Library of Wales,2007:136.

  8. [英]比尔.考克瑟,林顿.罗宾斯,罗伯特.里奇.当代英国政治[M].孔新峰,蒋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

  9. [英]比尔.考克瑟,林顿.罗宾斯,罗伯特.里奇.当代英国政治[M].孔新峰,蒋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51.

  10. [英]R. S托马斯.R.S.托马斯晚年诗选:1988—2000[M].程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4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