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榜样故事

榜样故事 作者:张福庄 著


榜样故事

陈昉百犬

宋朝时候,温州平阳(一说江州德安)有个人叫陈昉,自从他的祖父陈崇立了家法以后,全家族的人就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一共有七百多人,而且不雇一个佣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没有一个人传家里人的闲话。他家里每次吃饭的时候,大人们都一起坐在宽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也一起坐在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共餐。

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食。据传说,如果有一只狗还没有来吃食,那么这一群狗都会等它,不肯先吃。因此,当地的人们也都被陈家这种风气所感化。当地的州官叫张齐贤,就把这件事情上奏了朝廷,并把他家的徭役统统都免了。

张闰无私

元朝张闰,延安延长县人,他家里有八代人不分开吃饭,共同生活在一起。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家上下有一百多口人,都非常和睦,从没有是非,没有闲话。每天,家里所有的妇女们,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同做着裁缝或织布之类的活。工作完毕后,所有织好的布和做好的衣服,统统收集到仓库中,没有一个人会占为己有。每逢小孩啼哭的时候,那些妇女们无论哪一个看见了,就抱起来哄逗,不管是不是自己亲生的,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和爱护。当时一些当官的或大户人家都自愧不如,所以到顺帝至元年间,朝廷就派了钦差,在他家门前旌表起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李绩焚须

李绩(公元594—669),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东南)人,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他姓李,就改名叫李绩,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李绩对他的姐姐非常恭敬,那时他已经是国家的大臣,他去看望姐姐时,还亲自给姐姐煮粥。在煮粥的过程中,因为火势太强,把胡子烧了。姐姐一看,就对他说:“家里的仆人很多,让他们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亲自做?”李绩对年迈的姐姐说:“姐姐,你从小对我关怀备至,我时时都想要回报你。我们年纪都这样大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亲手帮你煮粥?”

赵孝争死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粮食歉收,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一天,强盗突然闯入赵孝所在的村子进行抢掠。兄弟俩吓得赶紧逃跑,因为弟弟赵礼弱小跑得慢,被强盗抓住了。

哥哥赵孝得知弟弟被强盗抓去,便立即跑去强盗的据点,正见到弟弟被五花大绑地捆在树上,树旁已经支起一口铁锅,锅中的水也已经煮沸了。见此情形,赵孝跪在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说:“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有多少肉,你们还是把他放了,由我替他,我身体好,身体胖,你们就吃我吧。”强盗们听了赵孝的话,都愣住了,面面相觑。这时弟弟赵礼忙在旁边喊道:“是我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的,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没有吃我哥哥的道理!应该吃我!”听了这话,赵孝扑向弟弟,兄弟俩抱在一起痛哭。

强盗们看到赵氏兄弟互相争死的场面,也被这兄弟俩感动了。随后,强盗头目就命令手下放了他们,让他们回村。

这件事情后来被皇帝知道了,不仅下令褒奖,封了兄弟二人的官职,还下诏书昭示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薛包分产

汉朝有个人叫薛包,是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对薛包很不好,屡次把他赶出家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每天早晨和晚上,仍旧到爹娘的面前来请安。父母后来觉得做的不对,就又让他回家同住。等到父亲和母亲都去世后,他的弟弟和侄儿们就都要求分家,薛包劝不住他们,于是把家里的财产按份都分开了。他情愿吃亏,把老的佣人分给自己,说:这些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许多年了,你们恐怕使唤不便的。又把荒芜的田地、破旧的房屋分给了自己,说:这些都是我幼小时候就有的,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又把破旧的日用器具分给了自己,说:这都是我从前用惯了的,这些给了我,我就安心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给了弟弟侄儿。后来弟侄们把家产都糟蹋完了,薛包又时常去救济他们。因此当地人们都称他为“孝友”,后来他的名声传到了朝廷,汉安帝就召他为侍中,薛包誓死不肯就职,最后终老乡里。

彦霄焚券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父母死了以后,两兄弟同锅吃饭有十二年。后来赵彦云喜欢游荡,废弃了正当的职业,赵彦霄劝他,可他总是不肯听,于是赵彦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两兄弟分了家以后,过了五年,赵彦云的家产都用光了,欠债很多,来向他讨债的人,快把门槛给踏断了。赵彦云因为无法偿还债务,想逃走了事。赵彦霄就准备了酒菜,请哥哥和嫂嫂过来吃酒,并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可哥哥的用度太不节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为了把父亲遗留下来的产业能保存住一半。现在,就把我所保存的归还了,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话,就把分家的文书拿出来用火烧掉了,又拿出自己积蓄下的钱,给哥哥偿还了债务。赵彦云感到很惭愧,从此改正了毛病,不再像以前那样放荡了。

王何散资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王木叔的人,家里很穷,而他娶的妻子何氏,却是个又勤俭又会持家的好女子。在妻子的帮助下,王木叔家渐渐地富裕起来。一天,何氏对王木叔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你还是出去做官吧。我们家已有不少积蓄,弟弟妹妹们却贫寒着,就将积蓄都送给他们,好吗?”王木叔心里可高兴了,连声说:“这正是我想做而不好开口跟你讲的啊!”于是第二天起来,何氏就把自己家的积蓄全都送给弟弟妹妹们了,连一支簪子一对耳环都没留下。不久,王木叔果然就寻了个官,何氏要随丈夫离家上任了,临走时,她又说:“弟弟妹妹们还是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们家的那些田地,干脆也全送给他们吧。”王木叔大喜过望,说:“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于是,何氏便将家里的田地都平均分给弟弟妹妹们了。当地的人无不称颂何氏是个贤德的好女人。

申蒋移奁

明朝有个叫申在廷的人,妻子蒋氏是湖南祁阳人。她的父亲名叫蒋应春,在砀山县做官,家里很有钱。蒋氏当初并不知道人世间的艰辛,但她嫁给申在廷后,却能摘下簪环等首饰,脱下罗缎衣服,跟着婆婆到井里去提水,到厨房去烧饭,晚上点灯陪着婆婆干活,就是肚子饿了、身上冷了也不说。后来小姑的嫁期近了,家里的财力不能替妹妹置办妆奁,蒋氏就说:“我嫁过来还不到一年,所有日常要用的东西都齐备了,我的妆奁可以送给小姑去做嫁妆。”申在廷说:“我真想不到你能这样做。”蒋氏就生气地说:“你的妹妹就是我的妹妹啊!我们哪能吝惜这几件东西和衣服,给家里增加负担呢?”申在廷听了,很佩服妻子的贤德。

绝症织梦

姚厚芝,1975年生,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2006年,姚厚芝被查出乳腺癌,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她就坐车辗转十多个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赶制,这幅127万针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刺制完成。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元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将来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2014年2月,姚厚芝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暴走妈妈

陈玉蓉,1954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斌,13岁那年被确诊得了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2005年,叶海斌的肝已经严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术。但高额的移植费用,对这家人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陈玉蓉只得选择让儿子接受保守治疗。

2008年12月,在外出差的叶海斌再次吐血,儿子的这次吐血让陈玉蓉做出了捐肝救子的决定。但意外的是,经检查陈玉蓉的肝为重度脂肪肝,不适宜做肝捐赠。为了能给儿子捐肝,陈玉蓉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她选择了暴走。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

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她的体重从66公斤减到了60公斤。检查显示,脂肪肝没有了!这个结果让医生大为震惊,“这简直是个奇迹!”

2009年11月3日,武汉同济医院为“暴走妈妈”陈玉蓉和儿子叶海斌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

2009年,陈玉蓉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的感人事迹也被以“暴走妈妈”为名拍成了一部电影。

长姐养残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出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1978年,在四川某部队服役6年的祁才政,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经抢救虽保住生命,但精神失常,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家住深山中的罗长姐,将儿子接回家悉心照料。35年来,为照顾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的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将家里的口粮卖掉一半,领着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攒钱买祁才政喜欢吃的大米。她买来绞剪和剃刀,每月给儿子理发,儿子不听话,她理一次发短则三四天,最长的一次用了七天。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2013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2013年,罗长姐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有人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天下娘心》,真实地再现了罗长姐的传奇故事。

许张育瘫

许张氏,1916年4月出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40年前,许张氏的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他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自己动手去做。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

许张氏的“慈母之心,无声大爱”经过微博的传播,感动了无数人,被网民称为“最坚强母亲”、“最美母亲”。许张氏2011年被评为“中国好人”,2013年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12月23日,许张氏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8岁。

映珍日记

罗映珍,1980年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就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后来,罗金勇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了。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罗金勇和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8年2月,罗映珍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菊珍无悔

许菊珍,1959年出生,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水产村人。

许菊珍与许雪祥是同村人,可谓“青梅竹马”。1975年,许雪祥应征入伍。1976年3月,在执行完成下海维修通讯设施的任务后,许雪祥出现了双腿麻木的症状,随后发展到双腿常常不受控制,虽经几家大医院检查和手术治疗,但都由于病因不详,未能根治。

面对伤残的恋人,周围人都劝许菊珍离开,男友本人也不愿意拖累她,赶她回家,但是许菊珍没有走。1980年初,许菊珍带着一等乙级伤残的许雪祥回到了家。

为了让丈夫能够重新站起来,她不惜重金,四处求医问药,不论中医西医,哪怕有一点希望,她都付出百倍努力,决不放弃。她学会了护理,学会了肌肉注射,学会了营养搭配,学会了心理辅导……。她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病人、照顾家庭,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拮据,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二十年前,经检查发现,许雪祥第七颈椎内有肿瘤(胶质肿瘤),原手术处患有脊椎空洞症。之后,许雪祥的病情逐年加重,以致全身瘫痪,只能长年卧床,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许雪祥的抵抗力越来越差,身体出现的并发症更是越来越多,经常会腹泻,发烧,每次都有生命危险。每当此时,许菊珍总是寸步不离地看护左右,伴着丈夫渡过每一个难关。

在许菊珍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下,许雪祥拥有了常人的幸福、完整的家庭。如今,他们可爱的外孙也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一家人生活美满,其乐融融。

2016年1月,许菊珍荣登“中国好人榜”。

耀华爱妻

张耀华,1948年4月出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相恋结婚。1971年,儿子出生,可王晓婉却怎么都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因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遍上海各大医院,可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张耀华不得已,只好带妻子回五〇团。

男人的责任,使张耀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王晓婉的爱。从那时起,照顾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了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总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她想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40多年的悉心照料,1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呵护,张耀华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2013年,张耀华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兴明采药

肖兴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阿旺镇新碧嘎村人。

2007年,肖兴明的妻子刘作珍被检查出患了乳腺癌,在昆明经过一个多月手术和化疗后,家里准备盖新房的三万元积蓄全部用尽。充满愧疚的肖兴明用担架抬着妻子,艰难地爬着陡峭的山路,回到家中。救治妻子唯一的希望只有民间的偏方。五年来,肖兴明走遍东川及周边的高山险壑为妻子采药。治疗肿瘤的很多草药,都长在海拔2500~3400米的高山上,有些只长在岩缝里,采摘它们很困难。肖兴明不是专业登山者,没有任何保险工具,无论多高的山崖,他只能四肢并用地往上爬,时常险象环生,至今他脑门上仍留有伤疤。

病重后,刘作珍常常发呆,还怕吵、怕亮。肖兴明知道妻子缺乏安全感,他几乎没有出去工作,除了出外采草药、买药,基本上寸步不离。

肖兴明的故事见报后,网友纷纷资助,但因为癌症的不断恶化,他的妻子还是去世了。

贤媳桂兰

张桂兰,1972年出生,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1996年,张桂兰嫁给了吴元新。吴元新的弟弟吴元林先天性智力障碍,高位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哥哥吴元寿右腿残疾;还有一个身体不好的年迈婆婆。每逢农忙时节,张桂兰来回往返于田间和家里,给家里的两个病人做饭,帮婆婆熬药。

小叔子吴元林一年四季瘫痪在床,张桂兰每天都要背他到院子里晒太阳,他的嘴角不停地流口水,张桂兰就随身备着一条毛巾帮他擦拭。吴元林的智力水平还是一个孩子,吃饭都很困难,一日三餐都是张桂兰一勺一勺慢慢地喂。

大伯哥吴元寿右腿残疾,干不了体力活,多走几步路腿就疼痛难忍。张桂兰说:“大伯哥是苦命人,又没有独立的家庭,我们再难也不能给他一点压力。”

不幸的是,丈夫吴元新先后两次在工地受伤住院,前胸和腿部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011年6月,丈夫又被查出患有胃糜烂再次住进了医院。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女人,她节衣缩食,咬紧牙关:“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苦我都扛得住。”

在张桂兰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有滋有味。2013年,张桂兰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贤婿延信

谢延信,原名刘延信,1952年出生,河南省滑县半坡店乡车村人,是焦煤集团鑫珠春工业公司的一名员工。

1973年,刘延信与谢兰娥喜结良缘,随后有了小女儿刘变英。不幸的是,妻子因患产后风,在女儿出生40天后撒手人寰。兰娥走的时候,家里的生活特别难。岳母因患有肺气肿,丧失了劳动能力,内弟先天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岳父在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再加上襁褓中的女儿,延信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了让岳父母相信他不会放弃这个家,刘延信把名字改成了谢延信。

祸不单行,1979年冬天,岳父突然中风住了院,虽然命保住了,却瘫在了床上。为了全身心照顾岳母一家,谢延信把幼小的女儿刘变英送到自己父母家。为省钱给两位老人看病,他四处打零工,经常挖野菜、捡菜叶。1996年,瘫痪了18年的岳父也走了。

谢延信为不放弃照顾前妻一家人,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谢粉香组成新的家庭。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便让妻子来焦作共同照顾前妻一家。

谢延信伺候瘫痪的岳父18年,照顾多病的岳母和智力障碍的妻弟35年。谢延信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邦月不残

朱邦月,1938年出生,福建省南平市人,1959年6月到邵武煤矿工作。

1967年,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朱邦月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尽管后来知道这位残疾母亲得了一种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并把病遗传给了两个孩子,他也从没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1986年5月,他骑着自行车运送材料时,一辆满载沙石料的大卡车向他开来,造成他左胫骨粉碎性骨折,虽然保住了脚,但失血过多和无力支付医药费而提前出院等原因使手术后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从1986年到1989年,三次植皮手术都失败,固定骨骼的钢丝也永远留在了体内。每天服用廉价的抗生素、给自己清洗伤口敷药换药成了朱邦月每日必做的“功课”。

1993年起,妻子和大儿子的肌力都逐渐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儿子也开始出现肌无力症状,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就全靠他打理。这些年来,朱邦月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伤口装上假肢后,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劳,上街买菜,洗米煮粥,洗衣服,搞卫生,帮母子三人起床穿衣、喂饭,伺候三人上卫生间、洗澡。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再借着昏暗的灯光,自己清洗伤口换药。

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他始终坚持着,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朱邦月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1. 徭(yáo)役:古时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
  2. 旌(jīng)表:封建统治者用立碑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
  3. 歉(qiàn)收:收成不好。
  4. 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
  5. 昭(zhāo)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6. 效仿:仿效、效法。
  7. 糟(zāo)蹋(tà):浪费或损坏。
  8. 终老:指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9. 门槛(kǎn):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
  10. 了(liǎo)事:使事情得到平息或结束(多指不彻底或不得已)。
  11. 用度:费用(包括各种)。
  12. 氏(shì):姓。
  13. 砀(dàng)山:地名。
  14. 奢(shē)求:过高的要求。
  15. 茧(jiǎn):手掌、脚掌等部位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16. 攒(zǎn):积聚;储蓄。
  17. 亳(bó)州:地名。
  18. 谯(qiáo):谯楼,城门上的瞭望楼。
  19. 衣不解带:形容日夜辛劳,不能安稳休息。
  20. 体恤(xù):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
  21. 勐(měng):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旧时的行政区划单位。
  22. 毒贩(fàn):贩卖毒品的人。
  23. 殊(shū)死:拼着性命、竭尽死力的;决死。
  24. 寡(guǎ)不敌众: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
  25. 无怨无悔:既,诶也怨恨,也不后悔。指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种事实或结果。
  26. 诠(quán)释:说明,解释。
  27. 真挚(zhì):真诚恳切。
  28. 偏方: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中的中药方。
  29. 壑(hè):山沟或大水坑。
  30. 海拔:从平均海平面算起的高度。
  31. 险象:危险的情形。
  32. 后遗症:某种疾病痊愈或主要症状消退之后所遗留下的一些症状。
  33.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34. 撒(sā)手人寰(huán):用来指人去世。
  35. 襁(qiǎng)褓(bǎo):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6. 遗孀(shuāng):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
  37. 胫(jìng):小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