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榜样故事

榜样故事 作者:张福庄 著


榜样故事

孔子仁爱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他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即仁爱。所谓仁爱,就是“爱人”,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孔子讲,“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爱天下之“民”,爱一切人。

孟子恻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人人都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还要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还要爱护别人的晚辈)“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要主动地与他人同做善事)

师德宽容

娄师德(630—699年),唐朝郑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年轻时考取进士,做了江都县尉,后在朝中做了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

娄师德为人宽厚,很有度量,即使手下人冒犯他,他也从不计较。

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前,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宰相,你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人家会嫉妒我们。你知道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吗?”他弟弟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拿口水吐你,是人家对你发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掉,说明你不满,人家就会更加愤怒。应该让唾沫不擦自干。怎么样?”他弟弟点头称是。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

刘宽多恕

刘宽(120—185年),东汉时期华阴(今陕西省潼关县)人。为人有德量,涵养深厚。有一次,他乘牛车外出,恰遇有个人遗失了一头牛,把刘宽驾车的牛认做了他的牛。刘宽默默不言,随即下车步行回了家。过了一会儿,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找到了,就把刘宽的牛送回来还给他,并且叩头谢罪说:“我很惭愧,对不住你,随你办什么罪好了。”刘宽和颜悦色地说:“世间的东西难免有相像的,容易认错,既然你送还了我,何必还要谢罪呢。”当地的人都很佩服刘宽这种不与人计较的雅量

后来,刘宽先后做了三个郡的太守官。他办理政务,仁厚宽恕,属下官吏有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们,以示耻辱。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渐渐深受感化。

刘宽性情温良,从未发过脾气。有一次,夫人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正当早晨刘宽衣冠整齐要去朝见皇帝时,就让侍婢端了一碗肉羹进来,故意弄翻倒在了刘宽的朝服上。刘宽神色不变,仍然和蔼关切地问侍婢:“肉羹烫伤了你的手没有?”

世期义行

南宋时候,有个严世期,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乐善好施。有一年,当地正赶上饥荒,他同村有三家人都生了儿子,怕养不活,都想丢掉不要。严世期听到消息,赶忙送去了粮食和衣服救济他们三家,这三个孩子才被养大。同县有两个老人,一个九十岁,一个七十岁,都是年老有病,孤孤单单没有依靠。严世期知道后,供应他们衣服粮食二十多年,死后还给她们买棺安葬。他的同乡严宏、潘伯等十五个人,在荒年饿死了,尸体没有人收殓,严世期就买了棺木,把他们安葬了,又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孩子。后来,当地县令将这些事上奏朝廷,朝廷就派人在严世期家门口挂了一块匾,上书六个大字:“义行严氏之闾”,还免了他家的工役,又免了十年的租税。

士谦好施

隋朝时,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等到母亲也去世了以后,他就捐出自己的家宅作了寺院,并立志不去做官。

李士谦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生活,比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救济那些无衣无食的穷人。

有一年饥荒,很多同乡无法生活,李士谦就拿出自己家中的数千石谷子,借给就要断粮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歉收,上年借谷子的人都无法偿还,就到李士谦的家中去道歉。李士谦招待他们在家中吃了饭,又当众把乡人们借谷子的债券全都烧了,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就是预备救济大家患难用的,并不是想囤积赚钱。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就又拿出大量的家产办理了大规模的施粥,救活的灾民不下一万人。第二年的春天,李士谦又施舍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困的农民。

李士谦去世时,当地人都痛哭流涕,参加送葬的有上万人。

公义变俗

隋朝时,有个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在他做岷州(今甘肃省岷县)刺史时,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了病,全家人都会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因此因患病死亡的人很多。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很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派遣官员分别到各地去巡行观察,凡是患病的人,都用轿子运来,安置在自己处理政务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病多,病人有时候多到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在大厅内给自己放了一张床,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累了就在床上休息,还亲自劝他们吃药进食。自己所得的俸禄,也大多用来为他们请医治病和买药。直到他们病好了,辛公义就把他们的亲人叫来,教育他们一家人应该互相关爱。那些病人的家属们都很惭愧地拜谢他,当地的旧风俗也慢慢改变了。当时,全州的百姓都称呼辛公义为“慈母”。

仲淹义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范仲淹最喜欢救济穷苦的人们。当宰相时,他把积攒的俸禄拿出来在京城附近买了一千亩好地,称它为“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种,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凡是有嫁女儿的、娶媳妇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种种事情,范仲淹都拿钱贴补他们。范仲淹安排专人管理这件事,一切银钱的收入和支出,都有一定的计划。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说这个宅子的风水太好了,后代必出高官。范仲淹心想,既然如此,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了学堂。

范仲淹的行动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纷纷以他为楷模,学习和效法他。

雷锋精神

雷锋,湖南省长沙市人,1940年出生。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还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为人民服务。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指挥乔安山倒车时不幸被电线杆砸到头部,抢救无效身亡,年仅22岁。

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国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好人明义

郭明义,1958年出生,辽宁省鞍山市人,1982年部队复员到鞍钢矿业公司工作。

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15年中,仅义务奉献的工作日,就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他20年来累计无偿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至少挽救了75名危重病人的生命。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先后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不仅把工资捐了,还把各级组织给他的奖金、慰问金、奖品、慰问品都捐了……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

多年来,郭明义总在努力做着一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被人们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

2011年9月,郭明义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丛飞助学

丛飞(公元1969—2006),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初二被迫辍学回家。但执著的音乐梦想让他不畏艰难四处拜师学艺,最终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他只身闯荡深圳,凭借出色的男高音成为深圳著名男歌手。

丛飞是一名歌手,也是一名义工。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直至生命结束。

丛飞常常是收到一笔演出费后,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自家的生活却时常捉襟见肘。在他50多平方米的简陋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衣柜里的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唯一有些档次的是他常穿的白色演出服。

他无私捐助的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认养孤儿37人,累计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2003年至2004年间,为了在开学前筹齐助学款,他先后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

为了还清债务,丛飞更加辛苦地四处演出。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而当时妻子手里连住院需要的1万元钱都拿不出来。2006年4月20日,丛飞不幸病逝,而按他的遗嘱捐献的眼角膜又让6个孩子重见光明。

丛飞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盛兰拾荒

刘盛兰,男,1922年出生,是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农民。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平时,他吃的是捡回来的烂菜叶,穿的是自己亲手缝的粗布衣服,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房子……就这样,在17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捡破烂的收入和省吃俭用节省下的钱,总计捐资助学7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都来看望他,照顾他。

2014年2月,年过九十的耄耋老人刘盛兰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阿里育孤

阿里帕·阿力马洪,女,维吾尔族,1939年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居民。

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阿里帕先后收养了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的9个亲生儿女,她是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饱饭,阿里帕夫妇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阿里帕则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蔬菜。

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舍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学习用品。家里用不起电灯,阿里帕用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现在,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9个孩子,还有儿媳、女婿和孙子,如今的这个大家庭共有维吾尔族、哈萨族克、回族、汉族等6个民族180多口人。这对于饱经风霜的阿里帕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候。

阿里帕妈妈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茂芳养残

孙茂芳,男,1942年出生,浙江省象山县东陈乡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人称“京城的活雷锋”。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附近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40多年来,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一位名叫高志云的老人,儿子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妻子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

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过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2013年,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有39万多元。

孙茂芳还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

2013年9月,孙茂芳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爱村春亮

裴春亮,1972年出生,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从修理电器起家,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照相馆,经过10多年的拼搏,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裴春亮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他不负众望,个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为村里建学校、装路灯、修道路、打水井。对于裴寨村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他出钱给予2000元~1万元的奖励。村里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可60%的村民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里。2006年初,经过深思熟虑,裴春亮决定个人投资3000万元,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新居。2008年底,一个包括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在内功能齐全、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建成,全村135户群众喜迁新居。

2009年,裴春亮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首善德旺

曹德旺,1946年出生,福建省福清市人。9岁上学,14岁被迫辍学,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987年他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经过艰苦奋战,最终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也由此被称为“中国玻璃大王”。

作为一名杰出企业家的同时,曹德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2014年,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2011年,曹德旺荣获“中国首善”称号。他说“我一直认为,企业家的责任有三条: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做到这三点,才能无愧于企业家的称号。”

魔豆妈妈

2005年,苏州市的一位小学教师周丽红身患乳腺癌瘫痪不起,丈夫也抛弃了她和女儿。为了让女儿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周丽红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儿童服装店“魔豆宝宝小屋”。她强忍疼痛躺在床上坚持和买家交流,进货出货。她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2006年4月,周丽红临终前在网上发帖,希望这家店能在自己走后继续存在,代替自己陪伴女儿长大。

她离世后,“魔豆宝宝小屋”立刻被应征的热心网友接手下来。“魔豆妈妈”们接力至今,小店仍然开张着,继续为小魔豆的成长提供着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

游林冰,杭州人,曾经是“杭芝公司”中方厂长。1997年的一场车祸让爱人与她阴阳两隔,而她落下了高位截瘫。2006年,游林冰成为淘宝网“魔豆宝宝爱心工程”的第一位受助母亲,她学会了开网店的知识和技巧,并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小店。2010年当魔豆宝宝小屋陷入困境时,她毅然接手成为第三任“掌柜”。

游林冰每天花在电脑前的时间将近15个小时。可即便这样,小屋的经营状况依然很差。2012年4月,游林冰决定关闭童装店,经营清洁用品。这次的尝试获得了成功,魔豆宝宝小屋的生意终于稳定下来。游林冰每个月都会从利润里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小魔豆周煜,一千、两千,从未间断。

为了打理魔豆宝宝小屋的生意,游林冰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淘宝店铺,一个月下来,自己两间店铺的利润经常还不足两千元。游林冰不得不在网上做一些兼职工作,维持清贫的生活。

游林冰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会把魔豆宝宝小屋开到小魔豆大学毕业的那一天再交给她。“我会尽自己的力量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何玥遗愿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出生,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何玥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在第二次手术前的头天晚上,她对陪在身边的父亲说:“爸爸,我只剩3个月了,我想把器官捐出来。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11月17日凌晨,何玥在家人的守护下,走完了12年的生命历程。她捐献的器官被分别移植到了两名尿毒症患者和一名肝病患者体内,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2013年,何玥当选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全城吃面

2012年9月,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郊一个偏僻小巷内的“李记卤肉刀削面馆”的店老板李刚身患骨癌,不得不住院治疗。妻子井小敏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白天在店里忙,晚上照看女儿,日子很辛苦。两个月后,实在看不过妻子日夜操劳,李刚便在网上发出一个求助帖。他说,最近查出得了骨肉瘤,需要钱做手术,但家庭条件不好,希望网友们外出吃饭时能到他家的面馆去,这样妻子能多赚一点钱。

帖子被迅速转发扩散,于是,相约吃面成了郑州城里的一股风潮,微博上熟人之间都在问“你啥时候去吃”。

不少热心市民和网友蜂拥而至,不少人甚至携家带口跑几十里路专门为吃这一碗面。有的顾客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面,匆匆付钱后迅速离开,就为了给后面排队的顾客腾出座位。有人吃一碗面,悄悄压在碗下几百元钱,连名字都不留就走了。井小敏说,这些汇聚来的爱心给了她很大的力量,也让她感到郑州是座温暖的城市。

  1. 陬(zōu)邑(yì):地名。
  2. 儒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
  3.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4. 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5. 悌(tì):敬爱哥哥。
  6. 涵(hán)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7. 雅量:宽宏的气度。
  8. 郡(jùn):古代的行政区划,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
  9. 羹(gēng):通常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10. 会(kuài)稽(jī):山名。
  11. 匾(biǎn):上面题着作为标题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木牌(也有用绸布做成的)。
  12. 闾(lǘ):里巷的门。
  13. 虔(qián)诚:恭敬。
  14. 居士:不出家的信佛或修道的人。
  15. 石(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
  16. 洮(táo):水名。
  17. 岷(mín)州:地名。
  18. 俸(fèng)禄(lù):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19.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20.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21. 复员:军人因服役期满或战争结束等原因而退出现役。
  22. 捉襟(jīn)见肘:拉一下衣服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23. 耄(mào)耋(dié):指老年;高龄。
  24.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25. 燃(rán)眉之急:像火烧眉头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
  26. 煜(yù):照耀。
  27. 卤(lǔ):用盐水加五香或用酱油煮。
  28. 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