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 与老兵同在——寻找婺城抗战记忆

寻找婺城抗战记忆 作者:李英,章一平,陈江苹


上篇 与老兵同在——寻找婺城抗战记忆

以少胜多,琅峰山大捷振奋人心——寻访目睹日军侵略罪行和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几名老人

周二上午,天朗气清。经过前一天的大雨清洗,琅琊镇琅峰山的空气更加清新,青翠欲滴的树木挺拔迎客,拂过耳边的微风让人心旷神怡。拾级而上,记者看到了并排而立的两块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碑前摆放着花圈。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是1993年琅琊镇政府立的,碑的背面介绍了这次战斗的概况。

在这悠悠琅峰山上,中国士兵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以少胜多,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书写了琅峰山大捷的光荣一页。当天,记者找到了当年目睹日军侵略罪行和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几名老人,他们虽然都已到耋耄之年,但仍可以将日本鬼子的罪行清楚地道来。

以少胜多,“琅峰山九壮士”都是无名英雄

今年85岁的离休干部徐康有退休之后致力于琅峰山风景区的开发,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据他收集整理:1943年3月7日,驻扎在长山乡石门村的日军七九三四部队出动了200余人,向琅琊徐村以西进犯。当他们经过白沙溪时,在琅峰山山顶,中国守军二十六师一个班的9名战士居高临下,勇敢地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惨烈的战斗,他们共击毙了包括日军中队长在内的21人,战马1匹。日军指挥官新田大佐因战马被击毙摔倒在地。随后,日军掉头向琅峰山包抄,从当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一共发起3次进攻,我方守军在6人牺牲、2人受伤的劣势之下,依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后来,在我方一个加强排的支援下,日军无法占领琅峰山高地,只得在泉口村抓了几十名村民,抬着尸体狼狈撤回了石门村。那一仗打得振奋人心,第二天上午,琅琊徐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大家主动捐钱,买了两头大肥猪、四只羊、好几担米酒,送到徐村营部驻地,慰劳抗日部队。

当时,汤溪县政府得到这一喜讯之后,马上派人来战地采访,还把被击毙的战马竖起来拍照。翌日,在《汤溪县简报》上刊登了《琅峰山之役》的文章。琅琊镇浩仁村92岁高龄的滕维松当时在琅琊徐村,亲眼看到张贴在墙上的简报。“我记得那张简报大概有半张报纸那么大,标题是大红色的,非常醒目,内容就是表彰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回忆那段历史,滕维松老人思路清晰。不过,“琅峰山九壮士”都是无名英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传下来的只有他们的不朽战绩。

而第一个给中国军队通报日军情报的长山乡公所总干事方伯英,事后被日军残忍杀害。

方伯英原籍福建仙游,幼时随父亲迁居长山村,当过5年兵。1942年5月日军侵占金华后,7月,日军一个大队又占据了石门村。日伪军对老百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在这危难之际,方伯英挺身而出,受命于中国军队第三战区司令部,任联络参谋,接任长山乡公所总干事之职。他一方面虚以应付日伪军,另一方面在金华天妃宫福建会馆安装电台,向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情报。1943年,方伯英得到情报,日军200余人,要经过琅峰山下进犯驻扎在徐村的中国军队二十六师,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长山村的朱凤阳。朱凤阳连夜冒着生命危险把情报送到了徐村。

去年的6月,记者在长山村方伯英孙子方浩忠的家中,看到了在日本投降后, 1946年4月金华县政府颁给方伯英的一块“为国捐躯”匾额。方浩忠说,这是当时的县政府颁给爷爷的,他们一直保存至今。

因为饥饿,有些村民就吃了日军的马肉

徐毅富在琅琊镇琅琊徐村当了36年的村支书,今年已经78岁。虽然日本鬼子来时他只有6岁,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时候为了躲避日本鬼子,村里人每天都会轮流在溪边站岗,随身带着鞭炮,如果听到动静就点燃鞭炮,提醒大家逃跑。记得1943年的一天,正好轮到徐毅富的父亲站岗。他听到溪里有动静,连忙点燃了鞭炮,跑回家,抱着徐毅富在坟地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父亲带着他到隔壁一个村为石磨开磨,早饭、午饭都在那儿吃。那户地主家里有一座三层高的楼房,当时没有那么多大树和房屋,眼界比较开阔,站在三楼望过去,刚好可以看到琅琊山上交战的情况。那天,日本鬼子和中国军队打仗,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后来徐毅富他们看到村里没有硝烟了,也看不到日本兵,这才放心回家。那天晚上,徐毅富他们到姑妈家吃饭,姑妈高兴地拿出八九斤马肉招待他们。原来,那马肉就是日本鬼子指挥官的战马,在当天的战斗中被打死了,村民们围上去割马肉。“我记得那马肉味道和牛肉有点像,就是带了些酸味。那个年代吃饱都是奢侈,能一下子吃到这么多肉,大家都很高兴。那么多马肉,我们一直吃了两餐才吃完。”徐毅富说。

滕维松说,当时他在汤溪简师读书,由于日军的狂轰滥炸,学校被迫停课。滕维松回到家后,被迫到湾坞村妹妹家逃难。妹妹从小就送给该村一户人家当童养媳。那天,滕维松得到消息,说有一匹日本鬼子的战马被中国军队打死,由于饥饿,有些村民就割了马肉回来。在亲家家中,滕维松也吃过马肉,就是用咸菜和马肉炒起来吃,那味道其实和牛肉差不多,一起吃马肉的除了亲家一家人,还有其他村的几个人。

罄竹难书,日本鬼子干尽了坏事

华炳钱今年81岁,是琅琊镇老年大学的现任校长。据他回忆, 1943年,中国军队有一个连驻扎在琅琊徐村,就住在他家隔壁,一个炊事班也设在那儿。具体哪个连,他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听到士兵们说,他们的营长姓何。当时,华炳钱只有8岁。1943年4月的一天下午,日军突然来袭,炮弹朝着村里一棵大樟树飞来,炮声隆隆。村民四下逃窜,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过了许久,听着外面安静了,村民们才偷偷出门张望,确定日本人走了,才敢大胆走出来。华炳钱也跟着大家出来看,他亲眼看到,一个40多岁的孕妇被日军的炮弹炸死了,肚子里8个月的孩子还在蠕动,惨不忍睹。还有一名老人的脚被炮弹炸断了。

当时,日本鬼子驻扎在长山乡石门村,晚上他们经常来琅琊镇扫荡,猪、牛、羊、鸡、鸭,还有粮食,看到什么抢什么,天亮前就带着东西离开。日本鬼子烧杀抢夺,奸淫掳掠,干尽了缺德事,丧心病狂的他们竟然还往村民的米缸里拉屎。

徐毅富说,记得有一次,他亲眼看到,一名妇女跪在地上朝三个日本鬼子磕头,那些鬼子一脸嘲弄的神情,还拿着刺刀佯装要刺,侮辱那名妇女。

滕又春说,那时候,日本鬼子每个月都要来村里抢粮食,抢猪、牛、羊等。有一次,十几个日本鬼子带着留声机来到村里,放起了唱片。村民们觉得很新鲜,都围过去看。滕又春也跟过去凑热闹。“小鬼,你过来。”一个日本鬼子把滕又春叫过去,让他扇扇子。扇了一阵之后,日本鬼子赏给他一块夹着番茄的面包。“他想毒死你啊!”滕又春的妈妈赶紧夺下偷偷地把面包扔了。滕又春继续在村里玩,遇到另外两个日本鬼子。当时,他们村里有一个妇女,颇有几分姿色,丈夫被抓去当兵了。两个日本鬼子看到之后想轻薄她,不想扒开衣服一看,她身上都是疮,一下没了兴致。但他们没有离开,反而想折磨她,两个鬼子拿起生火的煤炭棒子,就往妇女的下身戳。滕又春看到,吓得赶紧跑了。

今年83岁的鲍友棣告诉记者,当年看到日本人时她才11岁,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几件事印象深刻,她仍记忆犹新。1942年一天晚上8点多,鲍友棣和哥哥、妹妹正在床上睡觉。突然,枪声和砸门声响起。母亲赶紧叫醒他们:“日本人来了,快起来!”兄妹三个赶紧穿衣服起床,逃到后门菜园里,抱成一团。母亲急忙把后门关好,日本鬼子踹门进来:“有没有中国兵来过!”他们楼上楼下翻箱倒柜找了一番,接着打开了后门,一把将鲍友棣抓出来。母亲跪在地上求饶:“大先生行行好,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中国兵来过,这几个只是小孩子而已。”兄妹几个也学母亲的样子,跪在地上喊着“大先生,大先生”。日本鬼子这才作罢,但他们没有走,转身把鲍友棣家的床铺搬走,睡在他们家大厅里。“我当时还小,但依稀记得,天亮之后,听到日本鬼子说,要去找花姑娘。”鲍友棣回忆。鬼子走后,母亲发现他们竟然在她家的米缸和锅里拉了屎。

鲍友棣还记得,那时候,村里的年轻姑娘们为了逃离日本鬼子的魔爪,都把自己扮丑,把脸涂黑。村里有一条通往山上的沟,上方有茂密的树木笼罩着,外人完全看不出是一条沟。每当日本鬼子来村里时,姑娘们连忙顺着这沟往山上跑。当时村里有一个男人留着长头发,因为年纪大了,不方便从沟里跑,就从大路跑。日本鬼子看到他的背影,还以为是个大姑娘,连忙追着他跑。追到之后让他把裤子脱下来,发现“大姑娘”竟然是个男人,鬼子发怒了,将他一顿毒打。

日军细菌战,全镇80%的人患上了烂脚、痢疾、霍乱等病

83岁的滕又春是一名退休教师。1942年的农历四月初九,为了躲避日本鬼子,当时9岁的滕又春牵着一头牛,从山后金村出发,和外公逃到南山。农历四月十二,外边开始打仗,他的父母也挑着担子逃到了山里。他们躲在山里一个多月,出去时发现山后金村已经成了日本鬼子的据点,他们不得不绕路,翻了一座山才回到杨塘下村的家里。过了几天,滕又春的父亲到溪里抓鱼,山后金村一个村民带着一名日本兵走过来。他父亲吓了一跳,连忙对日本兵说:“我只是在这里抓鱼,要不你把鱼拿去。”日本兵摆摆手走了过去。村里几个在田里劳动的年轻人听说只有一个日本兵,就想把他赶走,一群人追着他跑。杨塘下村离山后金村有5里路,日本兵就一路跑回去。大家觉得出了一口气,心里喜滋滋的。不想,第二天山后金村日军驻地出动了40多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村民们赶紧躲到了松树林里。过了一会儿,只见村里燃起了熊熊大火,日本人放火烧屋了!有人哭着喊着跑回去救火,又被日本鬼子开枪赶回来。后来经过统计,那次大火日本鬼子共烧了全村40多间房子。

鲍友棣所在的金村和日本鬼子占据的山后金村只有一里多路,所以经常遭到日本鬼子的骚扰。村里人后来商量,每天派两个人站岗放哨,一个在山后金村看着,另一个在离村子近点的地方守着,一看到日本鬼子出发了,放哨的村民就大喊,通知大家逃跑。等鬼子走了,村民们再回家。

据琅琊镇已故退休教师徐荣迪的调查:当年琅琊镇被日军杀死的村民共36人,琅琊徐、杨塘下、白沙卢三个村被烧毁房屋86间,全镇百分之八十的人患有脓疮、烂脚、痢疾、霍乱等病,当时因缺医少药,村里人又没钱医治,经常有人病死。1943年,受日军细菌战影响,高田塍村发生瘟疫,5~15岁的儿童死亡40多人,其中有两户人家各死了4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让人们牢记那段历史,去年5月13日,由一批离退休老同志发起编写的《琅峰山大捷》一书在金华老年大学举行首发暨赠书仪式,告诉人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记者 章一平 杨诗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