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海多好人

外国人中国情(英汉对照) 作者:李莎·卡尔杜齐(Lisa Carducci)著


青海是我2003年在中国访问的最后一个省。后来,我又去过三次,每次都遇到了好人。

我第一次去那里的时候,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个疯子冲过来对我用力地推推搡搡。我倒在泥土里,但是没有受伤。我不能怨他,因为他有精神病。几个人过来帮助我。一个撒拉族妇女请我到她家休息一下。然后,她带我去了一家饭馆,给我买了一碗只有穆斯林才会做的手擀面。一个肉店师傅从店里目睹了事情经过后跑过来问情况,说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陪我去医院。

在西宁,我需要一张地图,但是不知道去哪里买。我向一个过路的藏族人打听。他能讲一点当地的方言,可是我听不懂。他拉着我的袖子,陪着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一家新华书店。他在那里一直等到我买到我所需要的东西后才走。

在同仁县,我走了一天,感觉很累。我找不到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别提会说意大利语、法语或者英语的了。最后,我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茶馆”,能够坐进去歇歇真好!我在那里结识的不只是一个老板,后来他还成了我的朋友。他是一个藏族大学生,放暑假在家帮助嫂子照料茶馆的生意。我们边喝酥油茶边聊天。虽然他的汉话口音很重,我们还是聊了两个钟头。我走的时候,他非要送给我一大袋青稞和一大块奶油,让我回北京后可以在家里自己做酥油茶。直到现在,我们也还是朋友。

后来,我遇到了张军。他不但是一个熟练的司机,也是一个热心工作和诚实的人。他不是那种财迷心窍的人,而是热心为顾客提供真正的服务。他带我看的地方,比如山里的瀑布等,我自己根本不可能发现。他还带我去看了十世班禅喇嘛的旧居。我离开的那天早上,他免费来旅馆接我,直到我上对了汽车才离开车站。

还有一次,在西宁有一个蒙古族妇女让我住在她的公寓里。当时她人在北京。她给邻居打电话,让她们把钥匙转交给我。我们才认识不久,她竟然这么相信我!我真的被感动了。

我第三次去西宁,一个在市场上卖羊毛护膝的人认出了我,说我上次付了三付护膝的钱而只拿了两付。他没有说错,可是我没想到他这次果真会免费给我一付,因为上次是我自己的问题,不是他的责任。

今年,我去了我资助的一个藏族大学生仁青卓玛的家,跟她全家一起过藏历新年。她家里五口人,都管我叫“阿尼”,藏语就是“阿姨”的意思。我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卓玛的妈妈给我准备了一大块面包让我带着。走的时候,卓玛和她爸爸把我从家送到车站,而且等到我找到汽车后才走。

后来,我去民和县看望我资助的另外一个女孩李凤连。民和县是一个回族土族自治县,但是他们村里住的都是汉族。村里每个家庭都对我礼貌有加,和善可亲。几个小时内他们给我准备了丰盛的三餐,有猪肉、鸡肉、牛肉和鱼。我离开的时候,他们一个亲戚主动开车开了一个小时把我送到汽车站,后来干脆把我送到西宁,没有要我一分钱。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最难忘。在尖扎到平安的长途车上,我把座位让给了一个带小孩的妇女。为了站稳,我把我的笔记本、手套和一张唐卡放在车里的行李架上。可是我下车的时候却忘了拿笔记本。笔记本里有我几次采访的笔记、联系电话、西宁旅馆的资料,还有回京航班的资料。我简直绝望了。

第二天,我到西宁以后,马上去长途车站寻找。一个保安说:“没有车牌号码,没有希望找到那辆车。”因为一辆长途车跑的班次是不固定的。他很同情我的遭遇,把我介绍给了魏素霞,一个非常好的人。

“没关系”,她说,“你的笔记本48小时之内就会回到这里。”可是,我第二天就得离开啊!

魏素霞打了许多电话,耐心地向对方解释事情的经过,终于帮我联系到当天那辆长途车的司机马健雄和售票员赵二沙。他们两个人都是回民,不巧那天都不当班。魏素霞告诉他们,这个笔记本对我非常重要。马师傅和赵师傅都是好心人,决定开回西宁将笔记本给我送回来。四次青海之行,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