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趣游潘家园

外国人中国情(英汉对照) 作者:李莎·卡尔杜齐(Lisa Carducci)著


在中国住了20年,“讨价还价”仍然是我喜欢的游戏。有一次,在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我想买一个青铜的佛手。我先去市场附近的小店,只看卖青铜器的。一个男的跟着我,用英语跟我说话。我只是笑笑,把中文留作我最后的王牌。

在一个店里,老板娘有一件有趣的东西,不过我也想看看别的店。她打开门放我出去。那个男人问她:“她想买什么?”我抢在老板娘前头用中文说:“我已经买了。谢谢你的关心。”他明白了我不是头一回来,他不可能在我身上赚拉客的回扣。

在小贩商品散布的地摊上,我只用眼睛搜寻佛手。卖东西的盯着我的眼睛,可是看不出来我要买什么。我一言不发,免得他们都拿佛像给我看。“那个女的要买什么?”我听见他们互相打听。在潘家园我上百次听到过“可以看看,看看吧”,可是从来没有像在别的市场那样,被小贩拉住或者勾住肩膀强迫看他卖的东西。

我在第四排一个茶壶前边停下来。这种茶壶我的收藏里没有,可是我心里有个声音悄悄在说:“你家里已经没有地方放更多的茶壶了!”看出了我的兴趣所在,后面的小贩都把茶壶拿给我看。

我继续慢慢往前走,眼睛搜寻着佛手。这时候我看见一双制作精美的筷子。这也是我要收藏的。这时候我决定开口。我觉得是象牙的,但是我不想把我的底牌都亮出来。“你这种骨筷怎么卖?”我问道。那个人犹豫了一下,伸出三个手指头。“三百?”我问。“三千,”他说,“这是象牙的!”“对不起,我买不起这么贵的东西,”我说着把东西放回去了。那个小贩不肯轻易放过我,他问我愿意付多少钱。我说我不想买了。实际上,我认为买古玩没有标准的价格,只有主观的价值,那就是收藏家觉得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东西值得他付多少钱。

转了两排摊位后,那个卖筷子的又来到我身旁,问我愿意付多少钱。我不想理他,可是他继续纠缠,到了烦人的地步。为了打发他,我就说:“两百。”听到这个,他一脸鬼笑,仍然不肯罢手!走了几步后他又问我。我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你能不能多给点?”我装没听见。“好吧,两百就两百。”他说。

现在他把价格降到我出的价位了,我就应该买。这是市场的规矩。如果你不打算买,绝对不要还价。可是实际上那个小贩并不是在公平交易。我对他说:“你从三千一下子降到两百,我怎么能相信你?现在我知道你的筷子是骨头的,不是象牙的。对不起。如果你一开始要价四百的话就不一样了。你从一开始就想占顾客的便宜,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事情并没有结束。我看了所有的商品,就是没发现我想买的佛手。我正要离开,另外一个人拿着一双筷子出现了。“这是我的,不是那个人的。”实际上,这第二个人的筷子连骨头的都不是,是塑料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