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成的成功之路——台湾大成集团辽宁创业纪实

台商“闯关东”传奇 作者:大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编


我们是一群极平凡的人,在这个极传统的粮食农畜产业中,一路走来,固然备受艰辛,但是当聚光灯大多集中在少数的“明星产业”中的时候,我们也愿意告诉我们的国家、社会,在台湾也有许多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行业里专心集中,也像大成一样,能走出自己的路,一样能有充满前瞻性的生命力。

——韩家寰

1997年,在大成集团创立40年之际,大成集团总经理韩家寰决定请专业人士写一本书作为纪念,他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前言,文章中谈到了写作这本书的初衷:“1997年10月是大成集团韩浩然董事长创立40周年纪念,韩董事长以‘诚信、谦和、前瞻’的领导典范奠定了公司永续经营的基础与核心的价值观。副董家宇先生及我们几位高级主管原来希望40周年庆时也能出一本书,回顾一下过去创业始艰及至今的点点滴滴,除了对韩董事长表达我们的敬意外,更呈现给社会大众,真心求教,并期望大家像对许多传统产业的公司一样能多给予重视与鼓励。”大成领导层所期待的这本书,由台湾资深媒体工作者王梅女士执笔,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9月出版发行,书名为《家家锅里有只鸡——粮畜巨人大成集团的故事》。诚如作者所概括的那样,“谁也料不到,当年只手创业的大成集团董事长韩浩然——40年前一个踩着脚踏车在乡下卖豆饼的山东大汉,经由上、下两代的努力,竟然把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工厂,拼出一幅国际事业的版图,在农畜业的领域里缔造出傲人的成就。”

在这本书中,作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大成集团在东北辽宁创业的故事,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我们围绕着其中的精彩片断进行了跟踪采访,并加以适当充实、修改、整理,力求较为完整地再现大成集团在东北、在辽宁的创业历程。

决策

大成集团于1990年进入大陆,比起统一、康师傅这些随后跟进大陆的台湾企业来说,“我们做的都是食品行业,但是他们直接从销售终端开始,因此现在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而我们是从食物链的上游开始。”韩家寰告诉记者,公司从动物饲料、种鸡的选择、鸡雏的喂养等开始一直往下做,其业务核心就是如何把安全的粮食类产品转化为安全的鸡肉产品。

大成集团决定进军大陆市场,是总经理韩家寰出的点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陆改革开放刚处于起步阶段,而台湾经济前景一片大好,新台币持续升值,许多禁令纷纷解除,大宗物资开放进口了,证券商执照也开放了,股票市场几乎炒翻了天,股票交易的加权指数每天不断地刷新纪录,很多人好像突然变得很“有钱”。在那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关口,很多跨国企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对准了亚洲市场,尤其是已经开始起步的中国大陆市场。韩家寰发现,许多同行如卜蜂、普瑞纳、通用食品等都已经在香港扎营,正蓄势待发,准备进军大陆市场。

1987年年底,韩家寰第一次进入大陆考察。他从香港经由广东、北京到了山东,考察了当地的基本食品发展,发现很多外商、港商已经在大陆投资,感觉商机不错。1988年,大成集团决定在香港成立办事处,由韩家寰昔日的同学曹震和简智明坐镇,为投资大陆做必要的准备。

1989年9月中旬,韩家寰刻意安排大成集团高管策略会议在香港召开,希望同仁们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作“国际化城市”。香港之行,大成集团一共去了30多名高管,他们专门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酒会,邀请香港各界名流参加。当天的气氛仿佛向香港居民,不,应该说是向整个亚太金融中心宣告:“Yes, we are here!(是的,我们站在这里!)”策略会议期间,他们租了一辆车,专程到距离香港最近的深圳走了一趟。车子仅开到了外围,车内每个人就惊呼:“哇!这么进步!”当时,深圳不但路面宽,车辆也多,而且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盖工厂,一切看起来非常蓬勃。

香港之行果然起了发酵作用,归来后,大成集团内部上上下下都十分振奋,韩家寰心里很清楚:“终于是时候了。”1990年,韩家寰正式接任大成集团总经理,在韩家寰的主导下,大成集团制订了“飞鹰计划”,主要包括4个方面:把触角伸向岛外,以大陆为第一跳板,再向东南亚辐射;成立肉品电宰厂,发展鸡肉一条龙产业;大幅度加强饲料业,促进生产量和销售量双双处于领先地位;全力发展高科技动物营养产品的饲料公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