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怎样正确地住定

降伏其心(全) 作者:释万行


14.怎样正确地住定

有的人已经要打瞌睡了,你们不是想对治昏沉和瞌睡吗?吸一口气,沉入丹田,停在那儿,不往外呼。氧气就会顺着中脉输给头脑。头脑有了氧气就不会昏沉,打瞌睡了。

前两次讲了入定和出定的方法。今天讲住定的对与错。

有的人看到身边的道友打坐一动不动,叫他也听不见,以为这就是入定了。究竟入定后是听见声音为对,还是听不见声音为对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讲一个故事,你们自己去判断。

佛出家之前游四门,在最后一门外,看见一位剃着光头,穿着黄衣服的修行人,就问他:“你是什么人?”修行人回答说:“我是沙门。”(所以出家剃头并不是释迦佛制定的。在佛出家之前已有“沙门”,佛是借用了这个词。)悉达多太子又问:“沙门是什么意思?”对方回答:“出家修苦行的人。”太子再问:“为什么要修苦行呢?”对方再答:“修掉内心的贪、嗔、痴,为了出离三界,了脱生死。”这时太子眼睛一亮,问道:“修行就能了脱生死吗?”因为他在其他三门外遇到老、病、死三种人后,一直在寻找了脱生死的方法。对方回答说:“能!”

见了沙门后,太子认识到要了脱生死,唯有修道,也唯有修道才能解除心中的疑惑。回到家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想要出家。在悉达多未出家之前,婆罗门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其他教派的修行人只要离开社会,到山林里去修苦行也称为沙门。悉达多出家后,也学其他教派的做法,剃去头发。后来他的弟子们也把头剃得光光的,称为沙门。

当时专门为佛剃头的优婆离尊者已证得阿罗汉果。他为佛剃头非常专注,从不敢打妄想。他专注在佛的每一根头发上,与佛融为一体。有一次他为佛剃头时,佛说:“你现在已进入初禅。”他继续剃头,这时已与佛融为一体。佛又说道:“你现在已进入二禅。”优婆离听得清清楚楚。因为二人已经成为一体,彼此都能感觉到。优婆离继续理发。佛又说:“你现在已进入三禅。”优婆离同样听得清清楚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入定后是能听到声音的,并不是叫他,他听不见。也不是定身法,不能动,也不能做事。大家可以想象当时佛与优婆离在一起的画面:一边工作,一边入定,彼此还在对话!有的人说入定后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定呢?这也是一种定,但不是我们修行人所追求的定。这种没有觉知的定不是正确的定,而是“无记定”“断灭定”。这样的定,入上十万年也不会开智慧!

通过优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说明只要全神贯注在一件事情上,一心一意地做事,就是禅,就是定。禅门里有一句话:心境一体就是道。比如你们切菜时,心集中在刀和菜上,一心一意地切菜,这就是禅,就是定。现在你们一心不乱地听我讲法,这也是在定中。做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能把握身心,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就是在定中。如果身坐在洞中,心跑到洞外去了,就不是定。能达到身心都在洞中,一心不乱,即是禅,即是道。

如此说来,修道入定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心境一体,你能保持多久呢?你能保持十分钟,就是入定十分钟;能保持一个小时,就是入定一个小时;能保持一天,就是入定一天;天天如此,就是天天在定中。但是大家很难做到,往往总是人在此,心在彼;人在做这件事,心却跑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养成这种习惯后,修道就很困难。

所以说你们在读书、诵经时,眼专注在文字上,心专注在意境上,就是禅定。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入定。吃饭也是一种修炼的方法:全身心投入地吃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牙齿、舌头和食物上,一顿饭可以吃好长时间。而我们是一边吃饭,一边考虑问题,还一边聊天。饭吃完了,问题也考虑完了,还觉得挺好,没浪费时间。

实际上,当你吃饭的时候没有用心品尝食物,你并不知道食物是什么味道。同时你还在考虑问题,你也不能专心地思考。如果大家在砍柴、种地时,身心很放松,思想集中在刀上、锄头上,和土地、柴、工具融为一体(身、心、物合一),这就是禅定。

为什么当我们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时,不知道疲劳,做完后才感到疲劳呢?因为太投入了。这也是在定中,太投入就是“道”。因为当我们与事情融为一体时,身心高度集中,达到了心境一体(“心”是自己,“境”是面对的事物),心境一体即是道。而出定后有了散乱心,疲劳也就跟着出现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