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苏轼:叙述一种 作者:刘小川


第一章

1

公元1037年,苏轼降生于眉山。眉山县城很小,有几条石板路,两边排列着青瓦房。县城的西南角上有一条沙巷,即是苏轼的诞生地。苏轼后来宦游在外,对家乡的回忆充满深情:“吾家蜀江上,江水碧如蓝。”“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苏轼的祖籍是赵州栾城(今河北县名),所以他有时自称“赵郡苏氏”。唐武则天时有个叫苏味道的人,官曾做到丞相,据苏洵考证,此人是他的祖宗,再往上,就不得而知了。苏味道主张遇事要含糊,“棱模执两端”,切不可旗帜鲜明。时人赠他一个绰号:苏棱模。一般情况下,这种为官的态度是行得通的,但苏味道遇上武则天,不大走运。他被贬为眉州刺史,后迁益州(成都)长史,未赴任就死了。他有一个儿子在眉山定居,其名已不可考,却繁衍了眉山苏氏。苏轼与苏味道之间,无相似之处。棱模两可变成了棱角分明。苏轼很像他的祖父苏序。苏轼出生时,苏序六十三岁。能写诗,更能喝酒。他写过一千多首诗,没有一首流传下来。可他的酒量远胜于苏轼。苏轼爱酒而酒量有限,他容易喝醉。读他的诗文,我发现他时常醉得一塌糊涂。苏序就不同了,这个奇怪的老头骑着毛驴到处转,边转边饮,逢人就开玩笑,他爽朗的笑声飘洒在县城的石板路上和远近的乡野。他体魄强壮,除了具有幽默感,还具有同情心,有一年闹饥荒,见很多人饿肚子,他二话不说就把积存下来的四千石谷子散个精光。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三字经》上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初读这段话,以为苏老泉二十七岁才走上正路,此前一直贪玩好耍。其实他并非不学,只是不屑于“学句读、属对声律”罢了。他讨厌科举。讨厌科举的人,自是与众不同。至于贪玩好耍,则完全正常。小孩子不贪玩,就不是小孩。苏洵几番应试不中,他擅长的议论文章不合时宜。他索性放弃做官的念头,开始游荡。这一游就是好几年。他之所以能久游,多半是因为他娶了个富家女。他游了很多地方,见识和胸襟都为之一变。古人讲究养气,读书和游历是养气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从距离上讲,古人的游历远不如今人。今人坐飞机,千里须臾可至。然而取消了距离也就取消了过程,太多的舒适,太少的意外,养气之类,已无从谈起。对古人而言,百里之外的地方就形同异域,充满了神秘感。苏洵每次游历归来,都将所见所闻讲述给苏轼、苏辙两兄弟听。这种教育方式,激发了两兄弟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好奇开始的。苏洵性倔犟,一如乃父。他的两个儿子入仕后,朝廷也终于发现了他,由欧阳修举荐,召他进京就试策论。做官的机会来了,可他不去。人都老了,他不想再让考官们考来考去。他直接给皇帝写信,婉辞以拒。而在给梅圣俞的私人信件中,他这样形容当时的考试:

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今齿目益老,尚安能使达官贵人复弄其文墨,以穷其所不知耶?

把苏序、苏洵、苏轼放在一起打量,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祖孙三人,活脱脱一个模子铸就。苏辙却显得有点另类。他沉静的性格如他的母亲程氏。当年苏洵游荡不学,程氏耿耿不乐,嘴上却从不表露,其性情可见一斑。上述种种,只想证明一点,遗传的力量强大。苏轼为人为文汪洋恣肆,我总是想到他身上有着北方人的血统,尽管有案可查的那位苏味道是个滑稽人物。南北结合可能真的提供了一种优生的前景,苏东坡即是很好的个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