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曾家名人谱

协和医魂:曾宪九 作者:曾宪九 编


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曾家名人谱

1930年,曾宪九的大哥曾宪五的女儿降生。曾兰友先生为这个大孙女取名“庆霄”,寓意是“家有余庆,志冲九霄”,《周易·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名字饱含着老人对晚辈的期望和祝福。可是处在当时的情形下,内忧外患,战乱纷飞,民不聊生,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又怎样才能够实现呢?

1938年,也就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曾宪九父母带着曾宪华、曾宪七和曾庆霄随曾宪五的工作变动举家迁往重庆。他们一家起先借住在朋友家,后来在沙坪坝区的歌乐山上找了块地,搭建了茅草房,这才安顿下来。庆霄回忆:“很长时间里重庆遭到日本人的空袭轰炸,伤员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父亲的医院里。”由于颠沛流离、处境艰难、生活条件差,曾兰友先生不久患上了肺炎和脑中风,卧床不起,1943年医治无效去世,葬于歌乐山。次年,曾宪五在救治麻疹患儿中不幸感染脑膜炎而去世,也葬于歌乐山,父兄二人做伴长眠于异地他乡。

曾家的子弟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个个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大姐曾宪章在协和工作期间,曾给孙中山做过护理。因老协和当时的政策,大姐结婚很晚。1933年嫁给笪远纶,婚后育有一女,取名笪燕生。大姐夫笪远纶,字经甫,江苏镇江人,191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士学位。193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重庆,期间担任广西大学工学院院长。1942年任重庆大学动力工程系首任系主任。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哥曾宪三生于1900年,是武昌文华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文华图书科)的早期学员。该校是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韦棣华女士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于1920年3月共同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高等学府。他们将现代图书馆教育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档案学教育之先河。曾宪三先后供职于国立北平图书馆、清华图书馆,为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国立北平图书馆聚集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精于鉴别、专业造诣颇深又兢兢业业于图书馆事业的专门人才。其中有蔡元培、袁同礼、梁启超、胡适……曾宪三等”(见马嘶:从一份《馆务报告》看国图百年)。“……此外还有后来活跃在图书馆学界的曾宪三、顾子刚、徐家麟、章新民、戴志骞夫人等在馆工作,形成了那一时期馆员整体实力强大的学术集体。”(见韦庆媛、邓景康等著:《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图史》)1936年,曾宪三前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为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服务于海外的文华学子的杰出代表。

三哥曾宪一生于1911年,早年曾参加国民党空军任飞行员,抗日战争前在武汉进行的一次飞行演练中因飞机相撞失事而不幸遇难,为国捐躯。

二姐曾宪文跟随二哥曾宪三的脚步,1928年考入武昌文华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与1928级的陈颂、周连宽、徐家璧等9位同学共同创办了《文华图书科季刊》,该刊物被校长沈祖荣先生誉为“民国时期少数几个办刊时间超过五年的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之一”。1930年毕业后,曾宪文起先在国内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后随先生裘开明去美国就职于波士顿图书馆。(见吴永贵:《论<文化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

二姐夫裘开明(1898—1977),浙江镇海人,文华图书科著名校友。1920年考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22年毕业后任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192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图书馆学和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31年因工作出色被聘为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首任馆长,是华人在美国担任的第一位图书馆馆长,任职长达34年。他是中国图书馆界第一位走出国门、全职服务于美国图书馆事业、并功成名就的杰出人士,也是美国东亚图书馆早期发展中的一位启蒙老师和领袖人物。他在图书分类学、编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诸多方面,融中国传统学术成就与西方近现代学术精华于一体,开创了与中西图书馆学术既迥异又兼容并蓄、具有独特风格的“东亚图书馆学术”体系。这一体系差不多影响了整个20世纪西方东亚图书馆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亚洲区域研究工作。费正清称赞他为“西方汉学研究当之无愧的引路人”(见裘开明:《汉和图书分类法》)。

三姐曾宪华毕业于北京大学。解放后在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位于北京,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顺天府学堂,1949年更名为河北北京高级中学,1956年更名为河北北京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一段时间,后担任历史老师、教导处主任,负责教学工作。她与中国著名博物馆学家韩寿萱先生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取名韩一民、韩小华。他们家就住在北京东单地区的东堂子胡同,离曾宪九家的北极阁三条非常近。

三姐夫韩寿萱(1899—1974),字蔚生,陕西神木人,中国博物馆学奠基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1931年留学美国,在胡适先生建议下,先后在华盛顿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1937—1946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工作。194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筹办北京大学博物馆专科并担任科主任,兼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解放后历任北京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一生主要从事博物馆学与文物藏品保管的研究,主要论著有《望社会认识现代的博物馆》、《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展览概略》及《略论实物史料与历史教学》等。(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

五弟曾宪七又名山、嶒,生于1919年9月18日。受父兄熏陶,自幼喜爱艺术,从小表现出绘画天赋。在父兄鼓励下,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白、傅抱石、张书旂、黄君璧、陈之佛等大师,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获全国美术比赛一等奖,1946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院,专攻西洋及东方艺术史,毕业后任职于波士顿美术馆直至退休。

曾宪七先生学贯中西,在文史、艺术、雕塑、文物鉴赏诸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在职期间曾编写《波士顿馆藏中国元明清画帖》等书籍,1956年为加拿大皇家博物馆编选《墨缘录》。曾宪七一生在中美文化交流上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1960年组织主持台湾故宫博物院以宣扬“中华文物”展为名精选一批国宝,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波士顿及旧金山五大城市巡回展出,盛况空前,使美国人民了解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历史。他还在美国加州、纽约、新罕布什尔、缅因州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好评如潮。现存曾宪七作品多为水墨风景与动物写生,共60余幅,被夫人何剑平女士装裱成作品集,分飞禽走兽、美国风光、黄山风景、桂林山水等四本集子。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他的《老虎》等画作。1981年他归国后继续从事艺术创作,1989年受聘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顾问。2000年4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81岁。

曾宪七为人正直、敦厚,待人和蔼可亲,内向低调;育有两个儿子,曾庆明、曾庆华。改革开放后,曾宪七从美国回家省亲,在四川省外事办和当地老乡的帮助下,终于在四川歌乐山上找到了父亲和大哥的坟墓。(以上资料来自曾宪七的同学艾中信的纪念文章《一位在艺术史中险些被湮没的艺术家——旅美画家曾宪七》,以及曾宪七夫人何剑平女士为其整理出版的画集《游子吟》中撰写的“后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