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乡情怀

唐宋诗 作者:徐中玉


家乡情怀

宋之问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1],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2],不敢问来人[3]

题解

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后逃归,由襄阳渡过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向家乡进发,这首诗便大约写于此时,表达了临近家乡时复杂矛盾的心态。

评析

宋之问人格不高,诗艺上有其成就;他的那些虚华绮丽的宫廷诗、应制诗不足取,被贬之后的作品却不乏真情实感;他被贬咎由自取,但此诗所表现的真实而复杂的心态却超越了他个人的经历,获得广泛同情。只要是长久离家而又音信断绝的人,在回乡时谁没有类似感受?此诗之妙,古人多认为在于“皆以反说,意又深一层”(钟惺《唐诗归》),“以反笔写出苦况”(李瑛《诗法易简录》)。所谓“反说”、“反笔”,主要在“怯”、“不敢”数语。临近阔别已久的故乡,他无疑是“情更怯”的,他急于知道亲友的近况,但又心怀不安,“不敢”打听,生怕听到什么不祥的消息。此种况味,确是一般心中都有而笔下则鲜见。

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题解

贺知章青年时代离乡,三十七岁中进士后在长安做官四十余年,唐玄宗天宝初辞官回乡年已八十,这首诗便写于此时,抒写初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评析

这是一首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名作,它是那样单纯、明白,它的情感又是那样复杂、隽永。读这首诗,一定莫放过末句的“笑”、“客”两字。记得初离乡时还是一个红颜黑发的青年,归来却成为皤然老翁!但乡思何曾一日泯没?乡音何曾一日改变?此番归来,本拟与乡亲畅叙别情,面对的却是一群都是贺郎离去很久后才出生的孩子,满眼无一识者。明明是这里的主人,反倒成了外乡的来客;明明心中感慨无限,天真无邪的儿童却嬉笑着问询。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往事如梦的慨叹,包含着多么巨大的情感张力!真是“朴实语,无限感慨”(《唐诗真趣编》)。诗中说的是一段人生常情,所谓“说透人情之的”(《唐诗品汇》),有类似经历的人皆有同感,会有共鸣。人情之常,朴实道来,即可为好诗。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5],海上明月共潮生[6]。滟滟随波千万里[7],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8],月照花林皆似霰[9]。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0]。江天一色无纤尘[11],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12],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13],青枫浦上不胜愁[14]。谁家今夜扁舟子[15]?何处相思明月楼[16]?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17]。玉户帘中卷不去[18],捣衣砧上拂还来[19]。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0]。鸿雁长飞光不度[21],鱼龙潜跃水成文[22]。昨夜闲潭梦落花[23],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24],碣石潇湘无限路[25]。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6]

题解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收入《乐府诗集·清商曲·吴声歌》,据传创自陈后主,主要表现宫廷艳情。本诗突破宫体诗的妍冶琐细境界,描绘春江月夜的迷蒙美景,抒写游子思妇之情,杂以种种人生感慨,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评析

这是一首千古名篇,其迷人的艺术价值与魅力越来越被认识、肯定与高扬,闻一多称它“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李泽厚说“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美的历程·盛唐之音》)。是的,是美的极致,诗的精灵。“春江花月夜”这类好的诗题虽古已有之,却还未有人能够像它那样,“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致”(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不过贯穿这五字之中成为其基调与灵魂的,毕竟是月,它使其他一切都带上迷离、幻美、轻愁淡恨的色彩。它一自被春江潮水推出,便施惠于这春江,这潮水,这花,这夜,这长空与大地,给予它们诗性与美感。它也施惠于人。准确地说,是人给了它以灵魂,没有人的感受,也便无所谓月色的凄丽与幻美。而人,作者是从极其荒远的年代说起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推到洪荒时代,推到遥远的始祖,这大约就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吧?由一般的人,作者逐渐落实到具体的人:一对游子思妇;从一般的人生感叹,落实到具体的一段烦恼与哀愁:爱的离别,离别的爱。“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舟妆台,真是两地相思一样愁。不过以下的抒写,都是从思妇及其感受一方着眼的。也许女性细腻柔婉的感发,更适宜于这凄婉迷丽的月色?作者从月出写到月落。月落了,离愁别恨却没有沉落,读者被感发的诗情也没有沉落,正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总之,这首诗语言的婉丽,格调的婉转,意境的迷离婉美都无与伦比。它脱胎于宫体诗,还带有宫体的痕迹,或者说从宫体中吸收了有益的东西,而境界、视野、情怀、哲思却远非宫体可比,闻一多称这种现象为“宫体诗的自赎”。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27]。忽见陌头杨柳色[28],悔教夫婿觅封侯[29]

题解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少妇见景生情,触发对从军在外的丈夫的眷恋、思念。

评析

说王昌龄的七绝“不直致”,语多含蓄,意多曲折,这首诗是其尤者,古今皆以之为范例,所谓“情致语,一句一折,波澜横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评)。诗意的转折,亦即少妇心理活动的转折,是通过“不知”、“忽见”、“悔教”三个动词完成的。少妇本天真活泼,又生活富足,故“不知愁”,登楼赏春,但“忽见”杨柳已回黄转绿,想到夫妻离别经年,想到折柳送远的习俗,想到自己的青春正寂寞地流过,便悔恨当时同意甚至鼓励丈夫去从军立功,以取封侯。由“不知愁”到无限愁恨,既入情入理,又章法井然,故黄生《唐诗摘钞》评曰:“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王维

杂诗(选一)

君自故乡来[30],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31],寒梅著花未[32]

题解

《杂诗》共三首,内容上互相连贯,皆写游子思妇之情,或从游子角度写,或从思妇角度写。此处所选为第二首,写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评析

此诗用寻常口吻,说寻常人情心理,情味盎然,诗意绵绵,凡有离乡经验者,读之无不惆怅伤神。前二句他乡遇老乡,语气朴实而急切、亲切,极富人情味。“绮窗”往往用于闺房,念妻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唐诗笺注》)。但又不问妻子问寒梅,真是“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思人之情,覃及细物。本诗总体特点,《唐诗评注读本》所评甚确:“通首都是讯问口吻,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

相思

红豆生南国[33],春来发几枝[34]?愿君多采撷[35],此物最相思。

题解

此诗以红豆起兴,表达睹物思人之情,是一向传诵人口的名篇。

评析

此诗诗意,皆从“红豆又名相思子”生发。睹红豆,想到红豆的别称,想到人间的别离相思之情,于是便有“愿君多采撷”的情意深长语。相思,可以思情人,可以思亲人,也可以思友人,现在多用于爱情相思。“春来发几枝”,可读作述说语气,也可读作发问语气,后者似乎更情味悠长。总之,此诗意蕴,也以《唐诗评注读本》所论最为通达:“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名相思,‘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6]

题解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身在他乡,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思乡思亲之作。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故乡蒲,即今山西永济。

评析

这首诗千百年来真是“万口流传”(《诗境浅说续编》),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二句早已成为我们大家节日常用的口头语,人人能够脱口而出,因为它们说出了一种普遍的亲情,故为人们所普遍共鸣、接受。关于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古往今来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如张谦宜《斋诗谈》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唐诗广选》蒋仲舒评论说:“在兄弟处想来,便远。”这自然皆指“遥知兄弟登高处”二句。末句“少一人”,又正与首句“独在异乡”相呼应。全诗的流畅自然,更显出少年诗人的自然真率。

李白

长干行(选一)

妾发初覆额[37],折花门前剧[38]。郎骑竹马来[39],绕床弄青梅[40]。同居长干里[41],两小无嫌猜[42]。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43]。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44],愿同尘与灰[45]。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46]?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47]。五月不可触[48],猿声天上哀[49]。门前迟行迹[50],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51],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52]。相迎不道远[53],直至长风沙[54]

题解

《长干行》是南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古辞只五言四句,写一少女驾舟采莲之事。李白此作篇幅加长,内容增多,写一商妇从与丈夫两小无猜,到结婚,再到丈夫远出经商,迟迟不归,自己苦苦思念的缠绵感情。共二首,此选第一首。

评析

如果要对此诗的艺术特点一言以蔽之,那便是:有民歌风。《长干行》原就是江南民歌,同题拟作自然要保持这种情调。民歌风表现在形式上,比如前半部分用了年龄叙数法,从“初覆额”、“十四”直到“十六”岁,令我们想起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后半部分用了四季相思调,从“五月”说到“八月”,从夏说到秋,从相别说到相思,又令我们想起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民歌风表现在内容上,更是贯穿全篇,渗透字里行间。两小无猜的戏谑,结婚后长久难消的羞怯,蝴蝶双飞的比兴,预报家书的叮嘱和远迎的诺言,无不流溢着小家碧玉的民间风味,令人感到亲切、朴实。《诗法易简录》说“此诗音节,深得汉人乐府之遗”,其实它兼有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古朴和六朝乐府民歌的明丽轻倩。《唐宋诗醇》说得好:“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55],来从楚国游[56]。山随平野尽[57],江入大荒流[5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9]。仍怜故乡水[60],万里送行舟。

题解

这首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三峡出蜀。诗中描写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出他开阔、豪迈的心情,也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

评析

清杨成栋《精选五七言耐吟集》称此诗有“包举宇宙气象”,主要指中间两段而言,它们也受到古人的一致推崇,特别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人们常以之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提并论,不分伯仲。其实李诗写昼景,杜诗写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天镜”比月,以“海楼”写云,再加以“飞”、“结”的动词,意境既阔大又明丽,既飞动又如画。一首一尾两联也并不逊色。首联“荆门”、“楚国”,眼界便大;尾联虽难免有些许怅惘,但“万里”仍境界辽远。李白天性豪放,加以当时年轻,正踌躇满志,豪气满怀,故有这样壮阔而轻快的篇章。

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6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6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63]。何时倚虚幌[64],双照泪痕干?

题解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杜甫被安禄山叛军掳掠滞留长安,家中妻小皆在鄜州(在今陕西富县)。诗中抒写月夜思家的心情。

评析

这首诗运用“对面着笔法”,即明明自己想念对方,却设想对方此刻正在思我。这种方法古诗中并不罕见,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但都不如杜甫写得这样细腻,通篇皆是。他设想此刻家乡月下,妻正独自望月怀远。一个“独”字,本已写出孤凄之状,下面二句却插入幼小的儿女尚“不解忆长安”,益发衬托出妻的孤凄。我思儿女而儿女尚不知相思之苦,又将诗人的凄苦反衬得更苦。颈联“湿”、“寒”二字,写出妻伫立踟蹰之久。“香雾云鬟”、“清辉玉臂”,如此旖旎地写自己的所爱者的诗句,在杜诗中尚不多见。最后设想他日团聚,仍不离“月夜”,企盼这月照干夫妻相思的眼泪,故浦起龙《读杜心解》写道:“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李益

江南曲[65]

嫁得瞿塘贾[66],朝朝误妾期[67]。早知潮有信[68],嫁与弄潮儿[69]

题解

此诗写商人妇的怨情,并表达她对爱情生活的热烈向往,饶有民歌风味。

评析

“商人重利轻别离”,故虽有期约,屡屡延误。商妇盼夫不至,而江潮已几度涨落,故怨极而作此痴想。这真可以说是无理而妙。全诗的联想,纯从一“信”字着眼。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曰:“潮来有信而郎去不归,喻巧而怨深。古乐府之借物见意者甚多,皆喻曲而有致,此诗其嗣响也。”

孟郊

游子吟[70]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71],报得三春晖[72]

题解

《全唐诗》本诗下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作者时任溧阳县尉,年已半百,迎母奉养,深感身为人子,未能报答母恩于万一,故感慨而作此诗。

评析

儿子出门远游,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拈出,便成了千古传诵的绝唱。末二句说游子的孝心像小草那样微不足道,而母亲的慈爱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无限温暖,妙喻天成,故能够永远深入人心。

崔护

题都城南庄[73]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在[74],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解

据孟棨《本事诗》,崔护曾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因口渴至一庄园求饮,有女子殷勤接待,二人相互属意。次年清明,崔护复往寻之,风景依然,而门锁人去,崔护遂题此诗于门上。

评析

全诗从两幅场景的转换和对比中,体现出诗人细腻的情感。去年人面桃花,交相辉映,令人无限陶醉,无限神往;今年桃花依旧,人面杳然,令人无限惆怅,无限怀思。去年是不期而遇,今年是重寻不遇。美好事物转瞬即逝,就使得这首小诗带来了比它的本事更丰富的内涵,更多的回味。“人面只今何处在”,原作“人面不知何处去”,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认为改得好,“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并以其作为“唐人作诗,意细法密”的一个例证。

张籍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75]。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题解

作者通过给家人写信的细节,表现了自己不尽的乡思。

评析

张籍的乡先辈、晋代的张翰在洛阳做官的时候,“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此时虽不能“命驾而归”,但他的乡思和张翰一样是深挚的。要把这万重乡思写进一封家信之中,诗人感到纸短情长,言犹未尽,于是便引出了“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包含丰富情感内容的特定动作。此真所谓“眼前情事,说来在人人意中”(李瑛《诗法易简录》)。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76]

一封朝奏九重天[77],夕贬潮阳路八千[78]。欲为圣明除弊事[79],肯将衰朽惜残年[80]!云横秦岭家何在[81]?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82],好收吾骨瘴江边[83]

题解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进京并入宫,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此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评析

首二句,才奏便贬,才贬便行,可见触怒之深,遭祸之速。三、四句用流水对,再次表明公忠体国的诚意和置生死于度外的态度,铮铮铁骨,倔强犹昔,为一篇精神之所在。五、六句,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既有系念家国之意,又有英雄失落之悲。末二句交代后事,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俞陛云评曰:“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诗境浅说》)

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选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8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题解

竹枝词本为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刘禹锡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时曾有仿作,现存两组,一组二首,一组九首。此为二首中的第一首。

评析

首二句借杨柳、江水起兴,是本地风光。语虽浅显,却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言东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无情而有情,言郎唱歌之情费人猜想,则己之多情自在不言之中。俞陛云评曰:“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诗境浅说》)

朱庆余

近试上张水部[85]

洞房昨夜停红烛[86],待晓堂前拜舅姑[87]。妆罢低声问夫婿[88],画眉深浅入时无[89]

题解

此诗写一位少妇在新婚次日清晨拜见公婆的心理状态以及和丈夫的亲密感情。诗人的言外之意,则在顾虑这位赏识自己的文坛前辈:马上就要应考了,我的诗文不知道能不能被主考官看中?

评析

这里所用的以男女比君臣、师生或朋友的比兴手法,自《楚辞》以来就有,本诗用来特别委婉含蓄而富有诗意。

张籍作《酬朱庆余》答之,亦是用同样的比兴手法:“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余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越州又有镜湖名胜,故诗中“越女”、“出镜心”云云,都很贴切自然。所写旧时新婚少妇希得舅姑喜欢的普遍心理,与应试考生希冀得到考官垂青的心理,十分相近。写来可谓天衣无缝,也不失身份。

温庭筠

商山早行[90]

晨起动征铎[91],客行悲故乡[9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93],枳花明驿墙[94]。因思杜陵梦[95],凫雁满回塘[96]

题解

本篇写羁旅愁思。或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秋应京兆府试不第而归途中。

评析

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夜宿茅店之客,闻得鸡鸣,便推窗看天色,见到天上有月,便起身赶路。出门之时,只见板桥上有一层薄薄的霜花,上面已印有人行的踪迹。此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两句十个字都是名词,组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象,形成并置式的意象结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正如宋人梅尧臣所云:“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引)亦如明人李东阳所评:“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麓堂诗话》)

李商隐

夜雨寄北[97]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98]。何当共剪西窗烛[99],却话巴山夜雨时[100]

题解

此诗是作者游巴蜀时寄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王氏的。

评析

首句半句一转,无限怅然。次句宕开一笔,只写身边夜雨的情景,而怀念之意自在言外。三、四句时空均大幅度变换,跳到与妻子重逢时的长安,而今日独对夜雨的情景,预计入他日西窗剪烛的话题,此所谓探过一步作收,往复回环,荡漾生姿。纪昀评曰:“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不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李义山诗集辑评》)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10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102]。隔座送钩春酒暖[103],分曹射覆蜡灯红[104]。嗟余听鼓应官去[105],走马兰台类转蓬[106]

题解

此诗为宴会上遇见美人,事后追忆之作。

评析

首句写宴会时间,叠用两“昨夜”,已见得追思不置。次句写宴会地点,是在贵家后厅,“画楼”、“桂堂”,极为幽美华贵,然宴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有难忘之美人(当是贵家的一位姬妾)在。三、四两句写自己与美人形体不能相接,而心灵可以相应。五、六句写宴会热烈场景,送钩射覆,虽隔座分曹,但目成心会,已使诗人深深陶醉,故倍感酒暖灯红。末二句听鼓应官,走马兰台之际,追思昨夜,不禁怅然若失,顿起身若转蓬之感。形体相隔,心灵相通是一种很微妙的境界,并不限于爱情一个领域,本诗(特别是三、四两句)之所以使读者产生种种联想,其原因正在于此。此诗语言很美,故黄叔灿评曰:“炼句设色,字字不同。”(《唐诗笺注》)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107],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108],蜡炬成灰泪始干[109]。晓镜但愁云鬓改[110],夜吟应觉月光寒[111]。蓬山此去无多路[112],青鸟殷勤为探看[113]

题解

此诗写一种缠绵而执著的爱情。抒情主人公可以设想为女子。

评析

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宋武帝《丁都护歌》:“别易会难得。”本诗首句却翻进一层,着重点在于加强“别难”的感情分量。次句与首句的联系正在有意无意之间,不仅点明分别的时节,而且使全诗情境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色彩。三、四两句以物比人,写出了一种缠绵宛转的相思,也写出了一种至死不渝的追求。五句自伤容颜衰减之甚,六句揣测对方相思之苦,可谓推己及人,心心相印。七、八两句以仙比俗,希望有信使传达情意,以慰愁怀。

全诗淡化情节,重在抒情,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余地特别宽广。当爱情诗读固美,当感遇诗读亦无不可。特别是三、四两句,能够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示。正如蘅塘退士所评:“一息尚存,志不可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唐诗三百首》)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11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115]。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116]?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117]。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18]

题解

此诗表现了一种比较超脱的人生态度,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要过多怀念过去,受往日的观念束缚。

评析

“雪泥鸿爪云尔”,已成为人们常说的语言,表示一种相当旷达、乐观的态度,就是从苏轼这首诗传布开来的。纪昀评此诗:“意境恣逸”是东坡本色。(纪昀批点《苏诗》卷三)恣逸就是不保守,不固执,不老想着自己,能随着时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但又不是随人脚跟,当风派。迂执、拘滞于过去的遭遇、经验、观念,就很难在新的情况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苏轼一生历经变故、挫折,却能随遇而安,他的素志则始终未变。不能简单地说他不要怀旧。既要有所坚守,又要有所超脱,超脱中仍蕴有他对人生的信念。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

也许,是弟弟的“曾为县吏民知否”这句话,促使做哥哥的苏轼觉得需要写这首诗向他提醒一下。

陈师道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119]。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120]。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题解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因苏轼等人推荐,得到徐州教授这样一个职位,才将妻儿从成都接回。这首诗即作于妻儿刚到之时。

评析

陈师道诗学杜甫,但他对当时诗坛流行的剽窃模仿,又非常不满:“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珊瑚钩诗话》引陈师道语)这首诗也明显学杜,最后二句翻用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语,可谓善学杜者。

陆游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121]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122],犹吊遗踪一泫然!

题解

据陈鹄《耆旧续闻》等书载,陆游初娶表妹唐琬,伉俪相得,因婆媳不和,遂至仳离。后唐琬改嫁,陆游也再娶王氏,但昔日恩爱,仍常萦心头。陆游曾于春日出游,和唐琬相遇于禹迹寺南的沈园,感其旧情,作《钗头凤》一阕,题园壁间。唐琬见而和之,未几怏怏而卒。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陆游七十五岁,再游沈园,这时离和唐琬在园中相会,已四十余年。眼前但见斜阳照水,人去楼空,情不能已,又写了这两首绝句。

评析

陆游的诗,以屏除纤艳,豪宕雄放见长,但包括这两首诗在内的悼念唐琬的诗,都写得缠绵悱恻,一往情深,从中包含着诗人刻骨铭心的挚情和长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