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深化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作者:张颜


对深化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因为要进行期末工作总结,所以对近期相关工作进行了梳理,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这些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解决的方向。关于教学方面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1.常规教学:夯实,深化,创新。常规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备、讲、批、辅、考是一线教师的常态生活,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基石。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都要处处夯实、务求实效,总之,突出的是一个“实”字,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造作。一个老师,如果不认真备课、不追求有效课堂、不认真进行作业批改、不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辅导,怎么能提高教学成绩呢?又何谈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呢?一线的教学管理者,如果只满足于检查作业看页数、检查教案看次数、检查听课看节数,停留在这些量的表面上,没有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却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一抓到底抓出实效,怎能解决问题呢?所以说了这么多,问题意识非常关键:在夯实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地制定措施并有效地实施,是智慧的管理者和教师的行为表现。前面提到的深化,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常规教学的创新,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关键。需要教师和管理者有足够的热情及对工作的热爱,这是前提,这样的教师和管理者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要在学科有效教学及突出学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二是自主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及自身成长研究;三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革新已经是必然的,所以,如何在常规教学及管理中突出信息技术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撑,从而提高效率、增强互动,这是常新常规教学的关键所在。

2.教学改革:教法学法研究。教学改革众说纷纭,但是其核心在于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方法也是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其成败大部分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到了一所学校,在听课的时候,如果教师还是以训练为主,进行满堂灌、满堂问、满堂演,那这所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没有进步,其他的都不用看,就可认定这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有几种:一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学生学习为主;三是师生互动;四是立足学科融以上几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五化”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一点就是教法学法化,也能看出我们的初衷及对教学方法的重视。同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对学法的研究,完全像研究生似的自主学习方式,也是不可取的,这里面的一个关键,是在教法学法化的背景之后,在教师指导的自主预习模式之后,再呈现以教师为引导的学生自主展示。总之,预习加展示的环节,是切实可用的。原来的完全学生自主,虽然能够锻炼学生,但是效率低下,并且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显得不现实。

3.教师队伍:过程自我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队伍建设,不但要纳入日程,还要非常重视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读书、教研、反思。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如果不读书,以其空空如也的头脑,怎样去感染学生呢?但是,很多教师读书却不得法,本来工作就忙,累得够呛却没有成效。我的建议,一是教师要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科教学书籍、教学理论期刊,更主要的是要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当中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性的阅读,这样和教研结合起来的阅读效果最好;同时,教师读书要注意反思,要勤于动笔,这样才会凝成自己的思想,也会使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刻,但是现在来讲读书的教师不多,愿意动笔写作的更少,便捷的网络,也给下载抄袭文章提供了方便,此风很盛,让人担忧。

另外,不管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如何健全,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自我管理和发展的意识,教师队伍的发展还是会进展缓慢甚至迟滞。所以,教师要自主进行学习,常提到的反思模式,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里面最主要的是自我学习的内化。教师的行动内化为习惯、习惯内化为品质,就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而达到教之淋漓、学之酣畅的程度,首要的两个前提,一是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个就是教师对学生、对教学研究的热爱。

4.课程建设:学科课程建设。提到课程建设,很多教师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处下手。我们给出的思路应该是学科课程与教学建设,包括学科资源建设和开发、教师自身素养厚淀、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这里面立足这几个点,一是学科,学科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二是课程,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教师自身就是一个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的差异,当然主要的还是教科书,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三是教学,这是课程实施的最关键环节,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教法学法研究。现在的一个通病,就是课堂效率低下和学生负担过重,这是学科课程与教学建设的关键。我们的解决措施是: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最优化的组合教学内容,这样会给个性化的课程建设带来时间;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这里的特色化,主要指的是要基础课堂、基于学科、基于教学特色;三是综合实践课程化,包括社区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要从课程的角度予以重视和整合,这样对学校综合学科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会大有好处;四是综合活动系列化,这里包括学校的各种活动,以及由各个学科延伸出来的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公关小队等,都予以整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只不过这种整合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提高效率。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对如何深化教学工作的思考,问题找到了,也有了初步解决的思路,但是具体有效的措施及有效的落实,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