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史记应该这样读 作者:韩兆琦


前言

我系统读《史记》是从1959年冬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我讲授《史记》作品是从1963年秋后,给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讲中国古代文学开始。当时伴随着读书讲课还写了一些“读史笔记”,重要的题目有《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周亚夫之死》等等,有兴趣的学生还曾借去传抄。我开设专题讲《史记》是从1978年冬,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届研究生讲课开始。讲课的同时写了几篇与《史记》有关的习作发表,如《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关于韩愈的<伯夷颂>》等。随着1980年秋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开设“《史记》研究课”,并着手编写这门课的教材,期间我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评议赏析》《史记通论》也相继出版,这门课遂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函授班、分校、夜大、自学考试等各方面学生的常设课程,时间达二十多年之久。可以说,我这几十年来的教学活动与《史记》分不开,我这几十年来的主要学术研究也与讲授《史记》分不开。

我的习惯是站着讲课,站着讲课没法看讲稿,所以我在第一次讲述某个问题前通常是没有讲稿的,我只有讲课提纲与相应的引用资料。手里拿着一张简单明了的提纲,偶尔看一眼;遇到该引用原文的地方再拿起桌子上的原始资料读一段,这样讲课很自然。把讲课用的提纲与原始资料进一步加工成为详细的讲稿(也可说是文章)是不太困难的。但即使有了这些详细的讲稿还是不能就照原样去给下一次听课的学生照本宣科,还是要重新写新的讲课提纲,以便讲课使用;而旧讲稿(也许是单篇的,也许是成册的)则可以发给听课的学生做参考。这就是我几十年来滚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些有关《史记》教学的讲稿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于司马迁其人与《史记》其书的总体介绍与评论;第二类是对于《史记》单篇教学的讲稿,分析评述作品思想、艺术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于作者生平思想、艺术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的专门探讨,如司马迁的生卒年,《史记》的版本,《史记》文字的校勘,《史记》中某些人物事件的考辩等等。

中华书局邀请我写一本给中学生讲《史记》的小书,于是我开始对几十年来的讲稿进行了筛选。从《史记评议赏析》《史记通论》《史记讲座》等著作中选用了一部分,首先选择保留了上面分类中的前两类内容,去掉了很难向中学生展开细讲的第三类内容;其次原来的书稿都是面向大学生及成人读者的,这次又针对有一定原著阅读基础的中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将讲过的题目重写或者大量修改了一部分。由于是给中学生讲《史记》,所以围绕中学生最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些基本问题和专题,用中学同学们可以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尽量不停留在对原文、人物的简单了解,而是努力引导同学们认识《史记》的文化意蕴、文化影响,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文化素养。也适合中学老师作为教学参考。

韩兆琦

2018年12月24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