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受先哲

佛陀的智慧明灯 作者:沈智,盘运 编著


感受先哲

文/阿忆

中华文明是一条承载着三千年智慧的浩瀚长河,自五四学潮上溯,经清明元宋,过唐隋,跨南北朝和晋魏,越两汉与先秦,直至周商,你会感受深深的震撼。这不是一条自窄渐宽的自然河流,这是一种从始至终都波澜壮阔的传承。周朝封建背景下的“百家争鸣”不让于五四前后的西式民主,魏晋动荡岁月的歌赋不逊于明朝乱世中的诗词,唐宋帝制年代的哲思水准不一定低于清末激扬的启蒙。这是一条终始宽广如初的大河,只要将心浸进去,一定会感受无力饱览的沮丧。

“感受”这个词太重要了,当你不能把一条巨大的河流全部放在心上时,感受它是唯一的办法。你会触及一系列概念,喜欢上十来个人物,把握七八个片段,玩味四五个细节,常常出没于某一个朝代,牢记三两条道理。通过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你会感受它的全部,然后选出一座山门,走进你期待的世界。

我们一同度过的最近十年,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巨变,可谓天翻地覆。我们先是沉浸于电视广播,对庞杂资讯不加取舍,进行“泛阅读”,而后被电子网络俘获,深陷其中,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浅阅读”,疯狂挤占掉阅读纸质传媒的时间。似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变得越来越不时尚,原本就不被大众真正熟悉的文化经典更被视为“古董”,彻底变成极少数学者的书斋收藏。好在数年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热播,无意间引发“国学热”,经由刘心武、孔庆东、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于丹别开生面的读解,当代大众始知国学是如此有趣,甚至有点用场。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此零星几位学者,竟被绝大多数学者骂得人血喷头,称其讲述方式不对。那么,应该怎样为大众解析古代文化?像对待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对待大众?抑或像出现在荧屏上的那几位学者一样深入浅出?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遥想古代先哲,老聃、孔丘、孟轲、庄周、荀况、韩非,哪一个是以艰深繁琐的方式表达思想?他们的学说朴素而至深,表述上相当简单,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因此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社会。随着岁月流逝,在当时背景下通俗易懂的智慧,渐渐成为少数人的学问,带上一层层去人以远的神圣光环。

今天,面对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应该如何消费和占有?是穷极百家之学,精研所有典籍,还是发现兴趣所在,满足自己的乐趣?究竟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尚未通读全部典籍的情况下,感受这些典籍的意味,认知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亲近遥远的名家,捕捉他们的灵光哲思?这当然是一种可能!只要有专家愿意出来,做化繁为简的工作,就完全可以打通文化典籍“深思考”与现代社会“浅阅读”的屏障。比如,把名家具有代表意义的名句精选出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为大众剥离纷杂的信息,跳过后人人为设定的所有陷阱,识别人为开通的歧途,再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如此,所有古代典籍都将向大众打开一扇门。有感于此,本书策划者从先秦百家入手,遴选各类精华人物的名句,层层剥析,让大众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含英咀华,一点点体尝中华文明的魅力,碰撞圣哲思想的火花。

在这种思路指引下,策划者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十多位中青年教师,历时一年,完成了这套“细读名家200句”丛书。丛书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医家、释家、兵家经典著作里提炼精粹,做层层梳理,各选其中最经典的200句名言,围绕这些名言,设置对读者最为实用的5个栏目——“注释”、“译文”、“深入浅出解经典”、“故事链接”、“古为今用”——其中“注释”和“译文”旨在对名句本身进行解析和翻译,让读者知悉其字面上的意思。“深入浅出解经典”能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名句的深层内涵。“故事链接”择选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以举例方式,对名句加以印证。“古为今用”通过今人视角和眼光,对名句加以分析评论,指出其至今尤存的重要价值。这5个栏目,侧重不同,各有各的用意,但互为犄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把它们合为一体,才能对名句做出最好的诠释。总之,对这些经典名句的理解,既要从横断面上拓展视野,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又要在纵深方向上开掘,了解其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些精选名句在数量上是既定的,但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触摸神圣,把古代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变成我们血液的一部分,用浅显方式获得深度阅读的快乐。不仅如此,丛书策划者还精心选出精美的古版画,穿插其间,错落有致,有效缓解纸质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其中版画图解经典,生动有趣,图文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在体会古人深沉哲思的同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这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感受,不是通读和研究。读者倘能择取些许余暇,端坐于窗明几净的雅室,随手翻阅此书,或许真能思接千载,神游万仞,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人展开心灵沟通,领悟其哲思妙理,完成陶冶性灵的目的,这算是出版者不遗余力推出这个书系的终极目的吧。

先哲虽逝,智慧却该永传,他们留下的大量典籍,弥足珍贵,读之,可想见其人,如闻其声,时而感受他们的愤怒,时而感受他们的欢乐。他们的许多思想和语言,仍在告诫后人,不鉴往事,无以知来者。

2009年9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其思想文化逐渐与儒家、道家等各家交相融合,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佛教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家(也称释家)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之一,如果不了解佛家思想,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

佛家思想朴素、平和,是出世的明了,是通晓的觉悟。佛家倡导众生平等,众生所具有的智慧、德行、能力、福报与诸佛是一样平等的,故有“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之语;佛家讲求净心自悟,故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之训;佛家力劝众生破执,故有“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之叹;佛家奉行慈悲为怀,故有“独作诸善,不为众恶”之劝;佛家坚信明心见性,故有“断欲守空,即见道真”之述……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它启迪人们忘掉外在的嗜欲,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思想或深奥,或浅显,或平淡,或欢畅,每每让人琢磨不透,感觉难获正解,失去追索之心,从而与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失之交臂,至为可惜。有鉴于此,我们特别推出这本《细读释家经典200句——佛陀的智慧明灯》,希望能用这200个经典佛家名句打开佛家思想的大门,在读者与浩瀚深奥的佛理之间构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本书所择选的200个佛家名句择自《坛经》、《心经》、《法句经》、《四十二章经》、《金刚经》、《杂阿含经》、《无量寿经》等四十部佛经,并按其内容分为“自性平等 众生是佛”、“识得本心 净心自悟”、“果位证得 自在人生”、“仁慈为善 自我慎独”、“明心见性 佛法自在”五个章节。每个名句之后附有出处、注释、译文、深入浅出解经典,用浅显流畅的文字及简洁独特的观点阐发佛理见解。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或加故事链接,或采取图解经典的形式,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佛家思想的精髓。佛学故事、生活寓言故事让读者更贴近佛理的要义。通过图解经典中大量精美的古版画,广大读者可以在享受视觉飨宴的同时,更直观地把握佛家思想。佛家思想禅意十足,凝结了佛家先贤的心血,但是忙碌的现代人没有机会受到传统佛教文化的熏染,没有师承和修持,很难感悟到个中三昧。为了贴近现实社会,贴近读者生活,本书在“古为今用”环节中赋予各名句以新的解读。

佛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其真谛寓意深远,不大容易被大众所领悟,本书将为读者正确解读佛家思想,净化、安定读者的内心,以期让读者大众以澄明、透彻的心境对待生命,还原喜乐自在的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