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踏莎行

唐宋词选读百首 作者:杨敏如 著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①。高台树色阴阴见②。春风不解禁杨花③,濛濛乱扑行人面④。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⑤。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小径”二句:红稀,花儿少了。绿遍,遍地长满青草。

②高台:楼台。阴阴:幽暗的样子。见(xiàn):同“现”。这句是说:春末,树木深茂,树的幽暗绿色在楼台掩映中显现。

③杨花:即柳絮。

④濛濛:迷蒙,一般用来形容飞扬的雨雪。这里形容纷乱的杨花。

⑤游丝:蜘蛛、青虫之类吐出的丝。

这首小词,造句流丽,韵味隽永,现出《珠玉词》的风格特色。

词写春末夏初。上阕“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红葩稀少,绿茵遍地,正是暮春景色。有了晏殊这一联对,才会出现以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千古警句。“高台树色阴阴见”是进一步对树色的描绘。在郊外行人眼中,环视楼台掩映,树木幽深,那阴阴的绿色,更补足了这一幅芳郊晚春图景。至于濛濛的扑面杨花,自然是季节的典型环境现象。“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风吹醒了春天,吹绿了杨柳,却不懂得拘管那柳絮,由着它迷蒙乱飞,沾衣扑面,使人心烦意乱。这里运用了词人所擅长的将物拟人的巧妙构思。他还有一首《踏莎行》(细草愁烟),其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这里的意思不是恼怪春风,而是埋怨杨柳,它只会在春风下翻舞弄姿,却不懂牵住行人的衣袂,留他不走。同样也是将物拟人的一个巧妙构思的另例。

下阕,行人回到居处,大自然的生趣、春之余痕仍然存于心底,融于情思。“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在郊外,那浓密的树阴把黄莺藏起,但又怎能遮盖春的声息?在室内,那低垂的珠帘把燕子隔断,但又怎能掩住春的身影?“炉香静逐游丝转”,尽管他燃起一炉香,想求得解脱心灵缠绕的寂静,但是轻烟袅袅,静中有动,不是正和庭院里飘挂的游丝遥相追逐吗?这句词以“逐”字、“转”字,写“静”的境界,动静相生,闲情无限。最后,词人以含蓄之笔,点出一个典型的生活现象:“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初夏日长,正宜和酒午睡,做一场梦。等到酒消梦醒,却见满院子的斜阳,照得他一丝惆怅带一分恬酣。寂静中有生机,春愁里有情意,难怪清人沈谦说末二句比起“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更加神到(《填词杂说》)。

这首小词代表了《珠玉词》的闲雅风调和婉妙歌辞。它好就好在不着实,因此绝没有什么本事或寄托。历来偏有人说它是“刺词”(谭献《复堂词话》),是“有所兴”(张惠言《词选》),黄蓼园更以为词中的花、叶、杨花、东风等都有所指。近人俞陛云说“此词或有白氏(白居易)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还有刘永济认为《踏莎行》两首合起来是指仁宗朝初起的朋党之祸,春风指皇帝,垂阳指谏官,杨花是小人,行人是被逐者……如此释词,词可以废。如没有确凿材料能足以证明有所寓意或影射,还是应该就词论词,还它的本来面目才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