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迈向灿烂明天的历史思考——纪念中国共产党党报80周年

宁树藩文集(增订版) 作者:(新加坡)卓南生,程曼丽


中国共产党党报可说是和党同时诞生的,是党的事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完全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彼此血肉相连,呼吸与共。在此纪念党报诞生80周年之际,不禁引发起学习党报历史的激情。深想通过重温这扣人心弦的长长的战斗经历,探索党报的发展轨迹,认清它的光荣传统,展望它那充满生机的广阔前程。愿望是美好的,自知学识浅陋,思想水平有限,举笔维艰。这里,抒写的只是我们的一些学习感受,献出一份诚挚的情怀。

中国的政党报刊,首先是由资产阶级政党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创办的。当时,资产阶级政党的党报在西方日趋衰落,而在中国却方兴未艾,成为报界新星,影响一时。到了民国初年,在一阵虚假繁荣之后陷于混乱,丧失生气,至“五四”前后已奄奄一息。

党报的生命力是由党决定的,当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迷失政治方向后,这种党报自然也就萎缩了。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党报应时而起,以崭新的姿态,活跃于辽阔的中华大地,为中国报界开辟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时代。

这是一种新型的党报,党报观念、办报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种新的观念思想,成了引导中国共产党党报事业迈向光明大道的明灯。

但要知道,这种革命的科学的党报观不是自发地产生,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党报事业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胜利的征途并不平坦,不同时期出现的情况也不全一样。寻求党报观念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学习党报的光荣传统,是我们的一大愿望。本文按历史时期分写。

党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是无产阶级党报的初生期和幼年期。当时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条,是缺乏对无产阶级党报的理性认识,更无这种办报经验,一切从头学起。可是这时却又出现非常好的思想机遇,即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刚刚失败的“辛亥革命”的教训中,引发了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向往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崇奉;从资产阶级党报沉沦败落的现象中,获得了对于新型党报品格的启示。

更为有利的条件就是,在共产党党报创办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时成为热潮。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还有,中共党报的出版,经常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苏联党报经验的影响,而这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派已取得了战胜机会主义派的重大胜利。

这样良好的条件,为其他国家共产党党报创办时所少见。

这一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党报观念主要有:

1.确认报纸的阶级性。公开宣称中共党报是无产阶级的宣传机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象征党报党性最根本的一条。资产阶级政党报刊至多承认它的党派性,不会也不敢承认它的资产阶级性,它也常宣扬为民众利益奋斗,为了本阶级的需要,有时在其宣传中也反映群众的某些利益,但为群众谋利并不是报纸的方针,只是所标榜的抽象口号。

2.强调党报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保持一致。党的第一个决议就规定“任何中央和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对当时违反这一规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党领导下的青年报刊、工人报刊等,纷纷作出宣传必须和党的态度一致的决定,可见党对这一办报原则的重视。资产阶级党报也是要宣传本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的,清末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改良两派报刊,还由此开展了激烈的论战,它也表现出要统一全党宣传的要求。可是,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庞杂,组织涣散,言行异趣,要求党报实现这一办报原则,实不可能。

3.提出党报不只从事宣传鼓动,而且要成为在实际运动中组织群众、指导群众的工具。这表明列宁关于党报“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重要思想开始影响于中国党报。这是对共产党党报作用一种更为完备更加体现党的特性的表述,更能适应当时革命形势要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进行过不少有声有色的宣传鼓动活动,但没看到发挥过这样的组织作用,它也就不会作为办报原则提出来了。

其他还有一些,如关于新闻自由的阶级性、党报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任务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这三条。初看起来好像很单薄,不够丰富周全,但其精髓成分都已蕴蓄其中了。在党报的创始阶段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实不容易,一些西方主要国家(如德、俄)马克思的党报观念是要经过党内长期思想较量才得以确立。

这些党报观念是和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结合在一起的,在其指引下,党报和在党领导下的青年团、工、农等群众报刊,结成一支组织得很好、步伐协调、方向一致的新闻大军,深入实际,与工农等广大群众密切联系,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这在中国报史上还是第一次,全国其他各报相形失色。

可是,当时党报毕竟处于幼年时期,马克思主义对党报工作的教育尚不深入,党报工作的运行机制仍欠完善,工作经验尤为缺乏,这就使党报在活动过程中时而出现不少缺失,如宣传上的某些混乱,联系实际不力等等,但这些都是处于次要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