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邓小平走访清江樟树镇

临危受命:邓小平复出与全面整顿开始 作者:


二、赣中之行

●只见发票存根上写着:邓小平等2人,交来伙食费0.64元,粮票6两。

●邓小平说:“你们在这里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邓小平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你们还要研究农业机械化。”

邓小平走访清江樟树镇

1972年11月12日,这是初冬的一个星期天,天气显得很晴朗。天刚蒙蒙亮时,一辆灰色的“伏尔加”车驶出原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的大院,就奔驰在赣中大地上。

车上坐着邓小平。邓小平此行是经过中央批准的,他是要到井冈山、赣南、景德镇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这是邓小平被下放三年多来,第一次外出参观,因此,他显得精神特别饱满。

那还是在1969年10月18日,因为战备的原因,一大批老干部被“疏散”出北京。

原来,邓小平住在中南海自己的住处。10月20日,邓小平偕夫人卓琳到达南昌。

几天后,邓小平被“安排”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邓小平由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改行”当了一位已过退休年龄的老钳工。

在邓小平出行的前几天,江西省委负责人黄知真来到望城岗,传达了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

安排邓小平去井冈山等地参观,并顺便到泰和县考察农业机械化。

邓小平欣然同意这一安排。

1972年11月12日上午,邓小平乘车途经素有“药都”之称的江西清江县樟树镇,参观江西盐矿和四特酒厂,实地了解工业生产的真实状况。

在10时左右,轿车驶进清江县招待所的小院内。

车门打开,第二辆车上下来的是穿着淡色中山装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

走进二楼接待室后,邓小平选了个朝东的位置落座。

负责接待邓小平的是清江县委管生产的副书记陈祉川。

陈祉川向邓小平介绍县里情况时,只具体说了些工农业生产上的事。

陈祉川的心意,很快为睿智的邓小平所理解,他莞尔一笑,静静地注视着陈祉川。

听到偌大的清江县当年工业产值仅有2600多万元,邓小平眉头微微一蹩,轻叹一声,意味深长地对陈祉川说:“看来,你们县的潜力还大得很啰!”

简单谈完县里的情况,陈祉川随即陪邓小平去参观县城南郊的江西盐矿。

在盐矿,邓小平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

这天,恰好是星期日,矿里五六百名轮休的职工,从清晨起,自动汇聚在通往矿办公楼的十分洁净的道路两边,等候着邓小平的到来。

原来,在头天傍晚,矿党委书记齐志亭、矿长王海清,接到省里关于邓小平第二天要来盐矿看看的电话通知后,这两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在兴奋之下,居然忘了上面有关保密的指示,就马上将邓小平来矿的喜讯,告诉了矿里的职工。而且,他们还亲自拿起扫帚,带领大家,奋战了半夜,把整个矿区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12日11时许,邓小平来了。

当看见矿里这么多人来迎接他,邓小平深为感动。他赶紧下车,向簇拥在他周围的神情激动的男女老少们,他举着双手,不断与大家打招呼,不断与大家点头,微笑,并亲切地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邓小平先后观看了江西盐矿的卤水库、平锅熬盐、盐仓和真空制盐车间。

江西盐矿建矿于1970年,条件十分简陋,邓小平看到矿上工人在简易工棚中,挥汗如雨,艰苦劳作,努力生产的感人场面,禁不住上前紧握着一双双工人的手,动情地说:

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

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

江西过去缺盐,红军在井冈山时,就没有盐吃。

如今有盐了,老表有盐吃了,这非常好!

邓小平离开江西盐矿时,齐志亭代表全矿职工,送给他数小包精制食盐。

礼轻情意重。邓小平心头立即感到一股暖流,他郑重地收下了这份凝聚着全体江西盐矿工人特殊情意的珍贵礼物。

从盐矿回到县招待所后,邓小平的心情比刚来时好了许多。

在午饭前,在招待所接待室里,陈祉川问邓小平喝点什么酒。

望着眼前这名质朴的基层干部,当时很少喝酒的邓小平,立即朗声笑道:“到了樟树,当然是喝你们自己的四特!”

于是,两瓶冰清玉洁的四特酒摆上了桌面。

席上的话题,主要是谈四特酒。

邓小平一边细细地品尝着杯中的四特酒,一边饶有兴趣地向陈祉川等人询问着四特酒的历史渊源、酿造工艺及其特点等等。

在座的人因无一是酿酒内行,均答不完整,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凑着答案。有时都觉得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竟还争执不休起来。

每到这时,邓小平就显示他所独具的宽厚长者的慈祥笑容。

陈祉川望着邓小平喝四特酒时,那有滋有味的神色,就忍不住问:“小平同志,您觉得我们这四特酒的味道怎样?”

邓小平端起酒杯,深喝了一口,打着手势,满意地回答:“很好,很合我的口味,名副其实,是酒中佳品!”

边喝边谈,边谈边笑。不知不觉间,邓小平已喝下3杯四特酒,卓琳也喝了大半杯。

邓小平喝酒时,只吃一点用面粉裹的油炸小鱼和两三样蔬菜下酒。

邓小平不但自己喝,还多次向陈祉川劝酒。邓小平慈眉笑眼,高兴地说:“这酒好,这四特好,你们年轻人要多喝几杯,多喝几杯!”

吃饭过程中,邓小平还提到樟树的药。邓小平说“樟树的药材很有名。……30年代,我在苏区时,便听说过‘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这句话,老祖宗传下来的宝物,可不能失传啊!”

饭后,邓小平不顾陈祉川等人的再三劝阻,执意按规定交了伙食费和粮票,表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廉洁风貌和高尚情怀。

只见当年的发票存根上写着:

邓小平等2人,交来伙食费0.64元,粮票6两。

这张发票的存根编号是0005776,发票存根的时间是1972年11月12日。

这张弥足珍贵的发票存根,虽已年深月久,但字迹却依然清晰如新。

邓小平多年前的樟树之行,后来却成为了樟树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多少年后,人们还津津乐道地谈起邓小平在樟树的故事,依然显得那么亲切和动人,好像又看到了邓小平的音容笑貌。人们就以这种方式惦记着邓小平。

邓小平走访吉安宁冈

1972年11月12日下午,邓小平一行到达吉安交际处,下榻在毛泽东在1965年曾经居住过的“一号房”。

交际处位于赣江江畔,门口是一条幽静的小街,吉安市名胜之一、南宋淳祐年间建成的“白兔书院”便在邻近。

邓小平与井冈山地委的同志在客厅里交谈起来。听到主人那纯正的山西口音,邓小平感到格外亲近,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太行山区。

邓小平询问遂川、万安、泰和等县,各有多少人口及其他乡情。

邓小平回忆起宛希先烈士,建国后第一任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和他在二野时的老部下张国华将军。邓小平不时地表露出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地委负责人向邓小平介绍当地的情况,邓小平听着、思索着,感慨地说:“好多年没有出来了,这次出来什么都新鲜。”

当听到林彪企图篡改井冈山的历史时,邓小平两眼凝视着客厅门外的两棵大枫树,平静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

当晚,在吉安交际处一号房的灯光,直到深夜还未熄灭。

11月13日上午,邓小平来到永新县三湾村。

在枫树坪,三湾的群众惊讶地看着正在参观的这位宾客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一双旧黑皮鞋,身材不高,却很精神,偶尔流露出四川口音。

三湾的群众们越看越觉得面熟。

邓小平来三湾了。

昨天通知要来参观的原来是邓小平。

人们奔走相告,从家中,从地头,群众们自发地聚集到三湾招待所的大门附近。用期望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几年来已销声匿迹的邓小平。

邓小平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纯厚朴实的“老表”们。

虽然此时还是初冬时节,但在山区就相当冷了。可是这里的群众们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而且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

在望城岗工作时,邓小平从平日与拖拉机配件厂的工友们交往中,已经了解到老区的条件仍很艰苦,那里的群众生活仍很贫困。

今天,自己亲眼见到这些艰难的境况,邓小平的眼眶湿润了。他对曾经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至今还这样穷,这样苦,他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邓小平的心头。

“伏尔加”车在永新至宁冈的公路上奔驰。

邓小平坐在车里,吸着烟,默默无语地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夹杂着小雨,使人感到格外地压抑。

邓小平深深地吸了一口即将燃尽的香烟,摇下车窗,把烟蒂扔出窗外,一阵冷风带着新鲜的空气,进入车内。

邓小平看到沿途的村庄,处处仍是当年的土屋,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添一层陈旧。

在宁冈县茅坪,邓小平参观了湘赣边“一大”会议、八角楼等旧址旧居。这些旧址旧居,分布在与三湾相似的穷困的村庄中。

在参观毛泽东旧居后,邓小平说:“当时蛮艰苦,革命真不容易。”

邓小平看到在农舍的墙上,还保存着革命标语。宁冈县的干部忙向邓小平介绍茅坪有多少人家,有多少旧址旧居,这些革命标语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老表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卓琳突然问了一句。

宁冈县的干部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他们早已知道邓小平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也不愿对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说违心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