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丰厚的安静

水木烙印 作者:胡钰


丰厚的安静

近来在学校里接待不少朋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每陪来访者在大礼堂前、水木清华参观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清华真美”“校园真安静”。听得多了,仔细想想,觉得这真是清华园的魅力所在。因为安静,所以适合读书;因为安静,所以荟萃大师。

我曾邀请台湾朱高正先生来清华“新人文讲座”讲《近思录》,演讲题目是: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近思录》导读。《近思录》被钱穆先生列为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是理解宋代理学、中国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作、集成之作。研读此书,对于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无疑至关重要。

在讲座前,我照例陪朱先生在校园转转,来到闻一多先生塑像前,老先生仔细看了看塑像基座上的生卒年月,感慨道:“闻先生才活了47岁,太可惜了!那么短的时间,那么苦的条件,他却写了那么多著作,我们后人怎能不努力呢?”走到朱自清先生像前,老先生依然是发出同样的感慨。

朱先生的学问来自于极其勤奋的治学态度,尽管已经年逾六旬,仍天天默诵经典,力求烂熟于胸。他有一个小窍门,把经典摘录,做成小卡片带在身上,利用碎片化时间背诵。即便在喧嚣的机场等候行李,依然能够安静地记诵。在当天的讲座中,朱先生说,自己对一些中华经典的熟悉程度能做到“跳背如流”。

中华传统文化是浩瀚的,滋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这种文化的涵养是“日用而不知的”,而要做到“日用而知”“日用而亲”,就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有清晰而坚定的认知。“人文清华讲坛”曾邀请陈来先生主讲“守望传统的价值”。陈先生讲到,不能以富强、科学与民主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传统,片面发展只重视功效的工具理性,会导致价值理性视野的缺失。听到这一论断,让我心有戚戚焉!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评判视角,让当今的国人重树文化的自信,共建精神的家园。

其实,人的存在始终是两种形式: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前者以工具理性来推动,后者以价值理性来支撑。而当社会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的阶段,最缺的正是后者。2016年3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凤凰卫视“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中国当代著名古诗词学者叶嘉莹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叶先生一生提倡传播的唐诗、宋词可能与致富无关,与功利无缘,但却让每个华人的精神变得安静,体会到中华文化基因的美丽。

闻一多

朱自清

安静因于外在环境,更源于内在精神。《传习录》中有一句“道无终穷,愈探愈深”让我记忆深刻。其实,拥有“道无终穷,愈探愈深”的精神世界,一定拥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心灵安静。

在新的百年里,走在探究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大道上,“更人文”的清华人会让美丽的清华园越来越丰厚,越来越安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