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家雨水茶

南京的风花雪月 作者:陈正荣


家家雨水茶

茶,与山,与水,都是亲密的伙伴。

我曾经有一个疑问:地处江南的南京有山有水,为何没有产什么名茶?莫不是与土壤有着关系?现在生产的雨花茶,也是最近一些年的事,品质自然难以列入名茶的行列。

回头看,南京历史上种茶的历史还很悠久。早在唐代,栖霞山就曾经种植过茶。茶圣陆羽曾经到栖霞寺寄居过,并且上山采过茶。盛唐诗人皇甫冉有一首《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的诗,这样写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归知山寺远,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诗中说,春风暖暖的时候,背起竹筐,翻越山崖,到很深的山里去采,不知不觉采了一筐茶叶,回首寺庙已经很远了,只能借住在山里的人家。

皇甫冉是润州(今镇江)丹阳人,他在哪里、何时写的这首诗,已经无从考证。陆羽到达南京,寄居栖霞寺的时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由此推算,这首诗可能是皇甫冉在任无锡尉时写的。陆羽可能是先到皇甫冉那里,然后再到栖霞寺的。据说,陆羽曾在栖霞寺寄居了一年多时间,专门钻研茶事。至今,栖霞山还有纪念陆羽的“试茶亭”。陆羽采的茶似乎为野茶,不然为何要到深山里去采呢?

到了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金陵旧无茶树,惟摄山之栖霞寺,牛首之宏觉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数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荐客,然炒法不如吴中,味多辛而辣,点之似椒汤,故不胜也。而五方茶品至者颇多。”顾起元说,南京没有多少茶树,只是在栖霞山和牛首山一带,僧人种植有几十株,炒制的方法也未必妥当,所以,并不好喝。

清代陈作霖的《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也就是说,牛首山、栖霞山都种植了茶树,但产量很小。一般老百姓是难以喝到的。

明清文献都有记载,南京只有栖霞山、牛首山、清凉山种植少量茶树,茶叶供僧人们自己或贵客喝。南京虽然不盛产茶,但南京周边不远的地方都产茶。比如,东边的宜兴、苏州,西边的安徽六安,南边的宣城、徽州,都是茶的盛产地。所以,南京人喝的茶,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

南京虽然不是茶的盛产地,但南京人喝茶的兴趣非常浓厚,这与南京人口流动量很大有关。从明代开始,苏皖两省的学子都到位于夫子庙地区的贡院参加乡试、会试,尤其是皖南一带的文人是离不开茶的。这助推了茶叶的消费。明代人画的《南都繁会图》中就有“名茶发客”的幌子,“名茶发客”是指专门做茶叶批发生意的茶商。从明代开始,南京夫子庙一带纷纷开始设茶舍、茶庄。明代学者周晖记载:“万历癸丑年,新都人开一茶坊于钞库街,此从来未有之事。今开者数处。”(《二续金陵琐事》)万历癸丑年是1613年。而明代另一位学者吴应箕在《留都见闻录》中记载:“金陵栅口有五柳居,柳在水中,罩笼轩楹,垂条可爱。万历戊午年,一僧赁开茶舍,惠泉、松茗,宜壶、锡铛,时以为极汤社之盛然,饮此者日不能数,客要皆胜士也。南中茶舍始此。”万历戊午年为1618年,金陵栅口位于何处,现在已无从考证,大体位于夫子庙一带。从吴应箕的描述看,五柳居茶社是一个非常讲究茶艺的品茶之所,连饮茶的茶具都要讲究,这自然不是一般老百姓消费得起的。那时候的品茶只是在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中间盛行。万历朝后期,秦淮河边住着一位卖茶的高人闵汶水,他来自安徽休宁县海阳镇。他在桃叶渡附近开了一家茶馆,取名“花乳斋”,并制作闵茶出售,一时间吸引了如董其昌、张岱等文人前去品茶。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九月的一天,张岱专程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南京桃叶渡拜访闵汶水。张岱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品茶高手,他还写作了一部《茶史》。张岱在《闵老子茶》中记述了他们相识的经过。张岱初访闵老子,这位茶道态度傲慢,待张岱道出饮茶诚意时,闵老子才乐意为之当炉煮茶。而当张岱饮茶间展现出过人之鉴赏力时,闵老子开心地笑了,俩人遂结下了忘年交。自称“茶淫”的张岱还将自己写的《茶史》送给闵汶水看。可惜这本书后来失传了。张岱曾经感慨:“金陵闵汶水死后,茶之一道绝矣!”闵汶水死后,他的儿子继续在南京夫子庙经营茶庄。清代刘銮《五石瓠》和俞樾《茶香室丛钞》等书都对闵茶进行了记载。清代的很多名人,都曾到过秦淮河边的花乳斋喝茶。有的甚至说,“饮百碗而不厌”。有人推测,闵茶在南京火了五六十年。

可以看得出来,茶最初开始在文人雅士中盛行,后来逐渐到了寻常百姓家。到了清代,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南京涌现了很多百姓茶馆。《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中那位天长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同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这两个很普通的老百姓,在忙碌了一天后,也想去永宁泉喝一壶茶。吴敬梓认为这是一个很能体现六朝烟水气质的雅举。

南京人喝茶曾经非常讲究,喝茶要喝泉水茶。南京过去有很多泉水,据清代南京文人盛时泰所著《金陵泉品》记载,南京有24处泉水,比较著名的如钟山一勺泉、八德功水,嘉善寺的梅花水,雨花台的永宁庵雨花泉等。用这些泉水泡茶,醇冽甘甜。吴敬梓小说中提到的永宁泉位于雨花台,旁边有一座寺院,名叫永宁寺,六朝时候就已经有了。泉水位于永宁寺中。南宋陆游路过南京时,还专门到此一游,沏茶后大加赞赏,称之为“二泉”。由于镇江焦山有“江南第一泉”之称,所以名之“二泉”。明清两代,金陵为江南科考之地,江南贡院众多考官的沏茶之水,皆是取自“第二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不少南京人按月订购此处的泉水。现在,这些泉水大多已经消失了。

泉水虽好,但也不是家家都能享用得到的。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也不可能天天喝泉水茶。南京人发明了用另一种水——雨水来泡茶。曾经有诗人作诗:为忆金陵好,家家雨水茶。《儒林外史》中也有描写:“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

雨水茶,是指用梅雨水泡的茶。黄梅时节家家雨。江南的梅雨时节大多始于六月中旬,结束于七月上旬,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过去,每当梅雨时节,南京很多人家会搬出大缸或瓮罐于庭院之中收集天上落下的雨水,储存起来,以便到一定的时候拿出来泡茶。徐士《吴中竹枝词》诗曰:“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梅雨水也不是接下来直接可以泡茶的,是要进行处理的。据说,要用烧热的灶中心的土,放入水中。经过这样处理的梅雨水,可以储存两三年。现在,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天上落下的雨,已经很难再泡茶了。

喝茶,也是要讲究氛围的。明清两代,夫子庙一直是喝茶的中心。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说:“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大街小巷总合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多处,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喝茶的人。”吴敬梓在小说中说南京有一千多处茶社,可能有些夸张,但南京茶社之多却是事实。清代金鳌《金陵待证录》:“茶坊之盛,亦在近年,旧家厅屋改而开设,入其中坐上客常满也。”由于客人太多,很多人家将自家的屋厅都改作了茶社。

晚清到民国,南京的茶社非常繁盛,据说有几百家,其中以夫子庙地区最为集中,比较有名的茶社有义顺、魁光阁、奇芳阁、永和园、雪园、六朝居、问渠、问津、问柳、饮绿等,有的茶馆已经有一两百年历史了,单看这些茶社的名字就很有文化韵味。这些茶馆天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还有一些老茶客,将自己的茶壶放在茶社,第二天来了接着用。民国文人的文章,对南京茶社之盛多有记载。据荆有麟回忆,“南京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茶馆,——尤其是早晨,几乎各家茶馆,都是挤得满满的”(《南京的颜面》)。张恨水曾在南京生活过,他在《碗底有沧桑》中说:“‘上夫子庙吃茶’,这是南京人的趣味之一。谈起真正的吃茶趣味,要早,真要夫子庙畔,还要指定是奇芳阁、六朝居这四五家茶楼。”当年,他经常和三两朋友去夫子庙喝茶,他还说,对于习惯了喝茶的人来说,如果哪天不去了,这一天也不会舒服的。张恨水是了解南京的。

当时南京的茶社,除了喝茶,还可以在这里听唱曲,听说书,传播街谈巷闻。还有人到茶社处理纠纷事务,有人到茶社议定婚丧嫁娶事宜。对于文人来说,茶社是一个雅集的好去处。因此,茶社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是南京人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一些健在的老南京人,至今说起老城南的茶社来还留恋不已。

斗转星移,人们的习俗在发生着变化。南京的那些老茶社,早已关门歇业了。永和园、奇芳阁的名称还在,但都不是茶馆了,哪里还能找到一点“老”的味道?究其原因,有的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习俗自然地发生演变,有的则是人为的割裂导致了断层。曾几何时,我们一味地将老的东西当作“四旧”来进行破坏,致使很多优秀的传统链条彻底断掉了。这是极其遗憾的事情!

现在的南京城里,当然也有茶社,要么高档得门槛难进,要么简陋不堪成了棋牌室,不中不西,没有一点饮茶的气氛,现在真正懂茶、喝茶的人也只有在家里独享其乐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