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闺怨

彩图全解唐诗三百首 作者:[清] 蘅塘退士 著;思履 编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①凝妆:盛装。②陌头:道边。

【译文】

闺中少妇从不知道忧愁,春日里她打扮妥帖登上翠楼。忽然看到路口杨柳泛出新绿,才后悔教丈夫从军谋取功名。

【赏析】

诗题为“闺怨”,首句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又写她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盛装打扮后登上翠楼赏春的情形,活画出青春女子天真烂漫的憨态。然而,她是真的不知道忧愁吗?纵观全诗,显然并非如此。

接下来“忽见”一词,轻轻一转,于不经意处翻出“陌头杨柳色”。眼前所见,不过杨柳这等寻常景物,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这句诗关键是要表达这位少妇在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在古人心目中,杨柳不仅是“春色”的象征,也是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就有折柳相赠的习俗,送别诗中也经常出现“折柳”这一意象。眼前所见之景勾起了她一连串的情思:当年折柳送别,今春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红颜易老于是一种强烈的空寂和怨愁之感迎面扑来。

而在情思被触动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和离愁突然变得一发而不可收,顷刻间喷涌而出,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杨柳显然只是导致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外在因素,如果没有平日感情的积蓄,杨柳不可能如此强烈地触发她心中的“悔”。因此,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尽在情理之中。最后一句的“悔”字为画龙点睛之笔,将登楼前的不知愁与登楼后的深知愁融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首诗并未刻意写怨愁,然而怨之深、愁之重,已表露无遗。诗人抓住了少妇一刹那的心理变化,生动地揭示了“闺怨”的主题。

诗的品赏知识

闺怨诗

闺怨诗主要表现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闺中少女怀春以及对情人的思念。无论是“宫怨”还是“闺怨”,都少不了一个“怨”字,两类诗集中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古代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的种种复杂心态。

如《闺怨》最后一句的“悔”字,在这位少妇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表现了作者对富贵功名的轻视,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为“闺怨”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