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壮士解腕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 之五 作者:郑成刚 主编


壮士解腕

【释义】壮士截断手腕。比喻当机立断,不要以小失大。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三国时,魏国有个将领叫陈泰,在一次蜀将姜维、夏侯霸围攻魏国边疆时,身为代理征讨将军的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在狄道迎战,结果王经惨败,只有l万多士卒退到狄道城内坚守,其余的都逃散了,姜维乘胜把狄道城围住。陈泰领兵昼夜兼程驰援,路上与邓艾的兵马汇合,一同进驻陇西。

邓艾对陈泰说:“如今姜维打了胜仗,士气很高涨。他们的气势不可阻挡,再说我们是在败军之后,将士信心不足,所以依我看,不如暂时放弃狄道城不管,避开姜维的锋芒。待他松懈下来后再找机会救援狄道,这是割腕自保,失去局部保全整体。古人说过: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壮士解腕),以保护身体不被毒害。孙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样的话吗?我的意见请你斟酌!”

陈泰说:“不行啊,王经已经败了,若让姜维趁胜进兵向东,占据株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招纳羌人、胡人,与我们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被动了。现在必须速战,要像迅雷不及掩耳那样袭击他!”陈泰说服了邓艾,派兵进入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狄道东南的高山,点起烽火,吹起号角。狄道城内守兵看见援军已到,士气倍增,纷纷请战。姜维看援军来得这样快,以为必有奇谋,心中惊惧,便下令撤军。

汗流浃背

【释义】浃:湿透。本义为流出的汗湿透了脊背。形容极度惶恐或惊惧的样子,也泛指满身大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皇后纪》。

东汉末年,汉献帝受曹操挟持,被迫迁都许昌,此时曹操的势力在宫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操是个专权的人,看着全国各地分藩割据,曹操无论如何不能容忍,他一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这首先要牢牢控制皇帝,所以他不仅让献帝迁都,还把自己的许多心腹安插到宫中。

要巩固壮大自己的势力,就要排挤打击异己。议郎(官名)赵颜李因为和献帝议论时政,遭曹操嫉恨并被杀害了。当时朝中许多忠臣良将都为此丢了官,送了命。曹操一时权倾朝野。

有一次,他佩着剑就进宫了,按当时的礼仪这是对皇帝极大的冒犯,是要被杀头的。

献帝实在忍无可忍了,他气恼地说:“曹操,你如果不想辅佐我,就干脆把我废除了吧!”

曹操是个明白人,一听脸都白了,立即意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只想着能立即逃出宫去。到出宫时,他才觉得自己已经“汗流浃背”。从此,曹操再也不敢佩剑上朝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