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珝

啸天说诗.5,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周啸天 著


钱珝

【钱珝】字瑞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钱起曾孙。僖宗乾符六年(879)举进士,累迁尚书郎。昭宗乾宁(894-898)初官至中书舍人。后出为抚州(今属江西)司马。《全唐诗》存诗一卷。

江行无题一百首(录一)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这组纪行诗是作者被贬抚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主要内容是描写长江两岸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伤时念乱之情。此诗原列第六十八首。

“咫尺愁风雨”二句,写江行过庐山时遇大风雨。“咫尺”是说庐山近在咫尺,可能原计划泊舟浔阳时,是可以登山的;“愁风雨”写遇到狂风暴雨,只好改变计划。“匡庐”是庐山的别称,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不可登”,是很遗憾的语气,宋代苏轼《记游庐山》:“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可见庐山风光绝胜,不登实在可惜。

“只疑云雾窟”二句,撇开风光不论,专写对庐山人文名胜的向往。盖庐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东晋时慧远创白莲社,修行于东林寺,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孟浩然有“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晚泊浔阳望庐山》)就表现过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只疑”二字,表现沉湎幻想状,“六朝僧”指慧远。末句“犹有六朝僧”,应加一句:那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却表现出作者浮想联翩,穿越时空的情态。也是风雨凄凄,所导致的幻觉。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间接表现了庐山对诗人精神上的影响,取代了正面的山水刻画,达到了虚虚实实、以小见大的效果。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是一首绝妙的咏物诗,不是笼统地咏芭蕉,而是咏“未展芭蕉”,这个选题就很细腻。清代郑板桥有《咏芭蕉》:“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道出了芭蕉叶的特点,即层层包裹,从外到内依次长出,初生的蕉叶呈卷曲状,到一定程度才舒展开来。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的名句,“芭蕉不展”即指“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二句,形容未展芭蕉的情态。首句纯属形容,且是原创。说“未展芭蕉”形状像蜡烛,却又不同,一是无烟、二是绿色、三是无泪(“干”),匪夷所思近乎李贺、却没有李贺的鬼气(比较“漆炬”)。一句中创造了两个词藻:“冷烛”“绿蜡”。《红楼梦》十八回“搦湘管姊弟裁题咏”写道:宝玉作诗得“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因元妃曾把“红香绿玉”改题“怡红快绿”,揣度她是不喜欢“绿玉”一词,而“蕉叶之说也颇多”,建议把“玉”改成“蜡”,并举钱珝此句以示来历。间接表现了曹雪芹对此句的赞赏。接下来,作者很自然地把“绿蜡”与闺中联系:“芳心犹卷怯春寒”,又将未展芭蕉比作一位待字闺中、芳心未展、薄衫重裹、畏怯春寒的少女。“心”字潜通蜡炬有心,“寒”字照应“冷烛”“无烟”,“犹卷”一词遥启下文“暗拆”,可谓包蕴细密。

“一缄书札藏何事”二句,接过“芳心犹卷”,却又另出一喻。唐人书札的主流形态是卷子,裹成圆筒状,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作者又将它比喻为“一缄书札”,量词“缄”字表明是封好的,不让人偷看的;这就生出揣想,“藏何事”就是揣想。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书札中装着少女的心事;具体什么心事,外人无从知道。三句写好奇,四句就该写猎奇。“会被东风暗拆看”便是猎奇,“会”是肯定会,“暗拆”不是明拆,表明“东风”不该是收件人。这“东风”就像是一个患强迫症的、偷看少女日记的家长,不看就不放心。因此,这一设喻写出了别人不曾写过的生活况味,极富诗味。

末句意蕴之丰富,还不止如此。刘学锴先生说:“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句中‘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写出了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堪称胜解。

作诗的起因,往往是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比方说,看到未展芭蕉,作者产生一种冲动,一种触电的感觉,一种创造性情绪。不过,仅此不足以为诗。进而,还需要联想,联想是诗的受孕。当作者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位芳心犹卷的少女吗,其诗思完成了从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跃,诗就可以成长了。接下来的事,便是语言的建构,如“冷烛”“绿蜡”等,跟着来了。这才是创作,创作不等于实录。有人以为这首诗可与贺知章《咏柳》比美,接近李商隐的写作水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