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永久的追思

彭明教授纪念文集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组 编


引言:永久的追思

彭明(1924—2008),河南夏邑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彭明一生与中国人民大学结缘。194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史地系学习,1947年、1948年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先后师从胡华与范文澜攻读研究生,1949年担任华北大学中国革命史助教。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被评聘为中共党史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担任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彭明先生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黄埔军校史研究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曾被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彭明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点的开创者,是海内外公认的五四运动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家。

彭明从23岁开始即与胡华合作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日本投降以来中国政局史话》,一直到晚年年逾八旬仍然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委托研究的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最终成果《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六卷本,在其辞世后的第三年,即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彭明一生勤奋治学,硕果累累。在其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的60年间,撰写和主编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学术代表作《五四运动史》,198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988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参与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92年获孙中山基金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的《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1995年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合著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96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其部分代表性论文和学术随笔,晚年结集为《彭明文存》和《板凳集》出版。

彭明为学界同仁推崇的两大学术风格和学术精神:一是严谨,二是宽容。

彭明治学,受两位学者——胡华和范文澜影响至深,时时以范老“二冷”精神自勉。他把“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彭明一生,学术著述凡千万言,力戒浮躁和虚妄,字字均为精心考证、反复推敲之辞。一部《五四运动史》,积36年心血而成。在治学路径上,彭明先治通史,再攻专史,然后至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国史的研究。这种自博至约、由约返博的治学经历,造就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开阔的思维视野,他的许多学术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彭明治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上,坚持十分明确的学术见解,并利用各种机会反复阐述和论证;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倡导学术宽容,赞同“双百”方针,认为学术争论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证明一切。为学如此,为人亦是宽宏厚道,这在学界是有口皆碑的。彭明性情淡泊、为人谦和、处事低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坚持原则,又虚怀若谷,善待八面来风,甚至善待批评。这充分表现出一位现代历史学家的良好修养和宽阔胸襟。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彭明多年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成绩显赫,桃李满天下。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60年间,他不仅给学生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仅直接指导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助教进修生和访问学者,并且长期坚持为新入学的本科生讲解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彭明是真正无愧于“为人师表”这一至崇名誉的老师。

五四运动史研究,是彭明一生历史学研究的重点,其学术成就最大、学术影响最大,也是最能反映彭明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的学术领域。

彭明对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学术兴趣,在其1945年初入华北联合大学当学生时代即开始萌发,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期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重点研究方向,并于1956年开始正式进入专题性研究,在“文革”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都坚持思考和资料收集,直到进入新时期的1984年,在整合各个历史时期丰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毕36年学术积累之功力,推出其煌煌50余万言的代表性巨制——《五四运动史》。这是国内学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五四运动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从出版之日起,即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被公认为五四运动史研究领域之“革命史研究范式”的扛鼎之作。从1985年开始,彭明继续对五四运动史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补充新资料,并尝试着导入“现代化史观”的新视阈、新方法进行学术创新,于1998年推出了《五四运动史》(修订本),使其五四运动史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时至今日,美国学者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和彭明的《五四运动史》这两部学术专著,仍然被海内外学者公认为是五四运动史研究领域之不同研究范式的代表性的奠基之作、集大成之作,是真正进入该研究领域绕不过去的学术标杆和学术起点。彭明自己也对穷其一生从事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工作颇为自诩,将其不同寓所的书房均命名为“五四书屋”。

彭明的五四运动史研究,最为海内外学者所称道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特色,一是史实的严谨和扎实,二是史观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

彭明的五四运动史研究,特别强调第一手的基础研究资料支撑是治史的根本,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寓论于史”的治史原则。他认为,要真正做到“文章不写一句空”,就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就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就要对占有的丰富而扎实的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透彻分析和精当概括。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五四运动史的研究中,为了保证史料的翔实可靠,彭明每读到一段文字资料时,总是尽可能地到发生这些事件的地方去走访,《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北京大学当时各科的旧址、杨昌济寓所、三眼井、东交民巷、赵家楼胡同、新世界游艺场、陶然亭慈悲庵等地留下了他数不清的脚印。他还不止一次地按照1919年5月4日当日游行的路线从东交民巷走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在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时也领着他们这样走一趟。在写到关于山东五四运动的问题时,他曾亲自到青岛考察历史沿革和地形外貌,并向研究青岛史的专家请教。为了将几十年前发生的真实情况再现在读者面前,彭明除翻阅、查看大量现有报刊、档案、文献、口述资料等,还走访过当年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或目击者,包括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工友、赵家楼胡同的居民、陈独秀故居的房东,以及高一涵、许德珩、杨晦、罗章龙、张申府、刘清扬等人。他不仅获得了大量文字资料所不具有的新鲜材料,而且纠正了书本或传闻上的一些谬误,所以,彭明的《五四运动史》始终被学界推崇为可以经得起时间和学术实践检验的有长久生命力的信史。

彭明的五四运动史研究,非常注重方法论和学术思想的创新。他一直关注海内外学术发展的总体流变和大趋势,不断地吸收和借鉴海内外学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观点,不断延拓研究视阈,使其五四运动史研究始终保持明晰的问题意识、前沿意识,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

彭明的学术思想发轫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政治巨变和学术巨变的大背景下,当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逐步确立其主流和主导地位的历史发展时期,“革命史观”一时间成为史学研究的唯一范式,而彭明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又是集中在“文革”前后这一中国社会非常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完成的,不可能不深受其影响。这就决定了彭明早期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必然是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四解读模式”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并代表了五四运动史研究领域之“革命史研究范式”的最新和最高成就。但是,在新时期思想解放和“五四研究”逐步成为世界性话题的大背景下,彭明并不回避海外学者对于“五四研究”单一革命化解读再进行质疑的现实挑战,而是积极而正面地加以回应,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现代史观之有益的思想营养,努力尝试着突破传统的“五四研究”单一革命化解读的线性思维,努力尝试着把五四运动不仅置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宏观背景下,而且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现代化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从而将其五四运动史的研究推向以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双向互动导引为主要特色的新境界。彭明这一学术思想创新,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晚年所修订的《五四运动史》、所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新论文以及其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

今年是彭明先生仙逝五周年,为了缅怀彭明先生学术业绩,寄托我们的无尽哀思,经彭明先生的大弟子吴景平教授的提议以及彭门众弟子的积极响应,我们在彭明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下,编辑了这部《彭明教授纪念文集》。该文集主要收录了以下内容:其一是彭明先生同辈人(其中也包括自谦为彭明先生的学生,但我们认为大体也应该归并为其同辈人的著名学者)的部分纪念文章;其二是彭明先生的学生(包括他直接指导的研究生和接受过其教诲深受其影响的学生)的部分纪念文章和研究论文;其三是彭明先生家人的部分纪念文章;最后附录了彭明教授论文著作目录和彭明教授优秀科研成果、主要荣誉称号及社会职务名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纪念文集的选文非常不完整,一些彭明先生的同辈学者以及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约到稿,我们也深感遗憾。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修订时再充实了。

另外,也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该纪念文集的出版资助经费,利用的是彭明先先生前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研究”之项目经费余款。对于该课题组主要成员的谅解和支持,我们深致敬意和谢意!

谨以此纪念文集作为告慰彭明先生在天之灵的一瓣心香,愿彭明先生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永存!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 杨凤城

彭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在职弟子 齐鹏飞 岳明君

癸巳年清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