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陆游诗词选 作者:


前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小字延僧,号热瞒,别号放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第二年,即逢靖康之难,随父陆宰间关兵间,到建炎元年(1127)才归山阴旧庐。过了两年,因金兵逼近,又不得不避难东阳,一住三年。待乱定回乡,业已九岁。由于高宗赵构屈服于金侵略者,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朝廷与金国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十二月,爱国英雄岳飞被害。孝宗一度主张北伐,后亦无意恢复,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朝廷与金国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光宗一朝无所作为。宁宗一度想有所作为,不料开禧北伐失败,嘉定元年(1208)竟遣使奉韩侂胄、苏师旦首级至金国议和,又达成“嘉定和议”。终陆游一生,南宋王朝不但积弱积贫,而且一直处于屈辱投降的气氛里,这对“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陆游来说,其遭遇和痛苦可以想见。但陆游的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亦由此激发。

陆游一生有过三次得意时期,第一次是沉闷到34岁,秦桧呜呼,终于出官,先为宁德县主簿,再为福州决曹,初次焕发才情。第二次是调官行在,先除敕令所删定官,又迁大理司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受孝宗接见,赐进士出身。其《条对状》论七事,为二府起草《与夏国主书》《蜡弹省札》,再次表现出陆游的识见和才情,时为绍兴三十年(1160)至孝宗隆兴元年(1163),陆游36岁至39岁。第三次为孝宗乾道八年(1172)三月至十月,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到达南郑前线。虽然为时不足八个月,但亲自巡边,遭遇而战,打猎射虎,纵情宴博,可谓人生最得意之时期,诗风亦由此而大变。

陆游得意时期加起来不足六年,一生遭受的打击和挫折却达八次之多。第一次是22岁迫于母命,跟伉俪情深的前妻唐氏仳离,造成终生伤痛。第二次是29岁赴行在应锁厅试,主考官陈之茂擢置第一,因秦桧孙秦埙適居其次,触怒秦桧。第二年应礼部试,因“论恢复”语触秦桧,“桧显黜之”(《宋史·陆游传》)。第三次是39岁时因与张焘论曾觌、龙大渊结党营私事,触怒孝宗,出为镇江通判。第四次是42岁时被劾为“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同上),从隆兴通判任上免官。第五次是52岁时罢知嘉州新命,“以臣僚言与可罢黜累月,旧愆未赎;游摄嘉州,燕饮颓放故也”(《宋会要辑稿·职官·黜降官九》)。第六次是56岁时“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宋史·陆游传》)。第七次是65岁时,“(淳熙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诏,礼部郎中陆游……放罢,以谏议大夫何澹论游前后屡遭白简,所至有污秽之迹”(《宋会要辑稿·职官·黜降官九》)。第八次为85岁时,因支持开禧北伐,被劾落宝谟阁待制。其三次得意和这八次打击挫折,同样激发了陆游的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

陆游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教养和家学渊源对其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培养造就起了极大作用。仅举数例。以进士起家的高祖陆轸淳厚刚直,喜积阴德,竟至“举笏指御榻,曰:‘天下奸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须好作,乃可长保!’”(见《家世旧闻上》)因其“性宽易,政尚清恕,仁宗御书于屏曰:‘阴德陆轸。’尝面谕曰:‘闻卿所至多阴德,赐玉砚以旌清白。’”(《山阴陆氏族谱·陆轸传》)曾祖陆珪清正有守,“与孙威敏、庞庄敏皆亲故。自二公贵,有书则答之,不先通书也。间至京师,必俟调官毕,始一见而归。”(《家世旧闻上》)祖父陆佃素履端方,刚正不阿。《宋史·陆游传》本传载:“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006-01从师,不远千里。”“安石卒,佃率诸生供佛,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父亲陆宰坚守王学,不畏权贵,学识丰富,一心爱国,陆游《傅给事外制集序》《跋李庄简公家书》《跋傅给事帖》《跋周侍郎奏稿》等文(见《渭南文集》)形象地记述了其父与傅崧卿、周聿、李光等爱国志士的交游情况,足见其爱国思想对陆游的影响。当然,其中亦有老师的影响。《斋中杂兴》其二曰:“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堂堂韩有功,英概今可想。从父有彦远,早以直自养。始终临川学,力守非有党。”陆游师事曾几,“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议稿》)。

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但作诗原非陆游本愿,其理想是做历史上伊尹、吕尚那样辅佐明主、有功社会的政治家,他是“书生本欲辈莘渭,蹭蹬乃去作诗人”的(《初冬杂咏》)。并一再声明:“此诗倘不作,丹心尚谁明?”(《春夜读书感怀》)“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杨大鹤《剑南诗钞序》引),诚如《诗序》所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陆游诗词处处闪耀着爱国思想的光辉。

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在行在得到武钜收复西京的消息,即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认为“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马上表态:“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在蜀州观长安城图,想到的是“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观长安城图》)。即使是寻常的迎凉小事,陆游激起的也是国家一统的联想:“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理想无法实现,有时便结成梦想:“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有时则在醉酒中抒发:“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类似诗作,不胜枚举。

陆游诗歌的主要精神是一心报国,景慕前贤。考试被黜,陆游在云门山夜读兵书,想到的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家居时逢大风雨,想到的不是自身,而是如何为国出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时,陆游往往以前贤自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君不见昔时东都宗大尹,义感百万虎与狼。疾危尚念起击贼,大呼过河身已僵!”(《感秋》)类似诗句,俯拾即是。

陆游诗歌的一贯态度是反对投降,痛斥权贵。这是统一祖国、一心报国的壮志无法实现的必然结果。《关山月》《出塞曲》《战城南》是苦闷中写下的仿古组诗。《关山月》借守边战士之口,揭示将军临边而不战,战士欲战而不能,遗民忍死望恢复的情实,痛斥主和派的错误政策,矛头竟指向下“和戎诏”的最高统治者。陆游斥责“有党排宗泽”“无人用岳飞”的“公卿”“帷幄”(《夜读揽辔录》),指出“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认为主和派早已结党营私,置国家统一于不顾。不仅如此,陆游借《读夏书》抨击这批不顾国家、不顾百姓、只顾自己享受的社会蛀虫:“巨浸稽天日沸腾,九州人死若丘陵。一朝才得居平土,俊宇雕墙已遽兴。”作为主战派中坚,陆游对主和派始终没有屈服过,这类诗歌一直写到生命的结束。

陆游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关心社会,同情人民。爱国和爱民是同一思想的两个层面,哪一位爱国者不同情百姓?陆游当然亦是如此。《太息》三首为连章体,先比“贫家似破船”,“左右枝梧且过年”,再述“中熟更堪伤”,然后揭出“皆逃去”的末路,而原因在“豪吞暗蚀”,这实际上在为农民鸣不平。诚如《书叹》所作的感叹:“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以此为基础,陆游对农民的认识超过了前贤。他说:“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岁暮感怀》)“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识愧》)“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村饮示邻曲》)他与农民的关系几乎到了不分彼此的地步。这就不是一般的同情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像陆游这样关心社会、同情人民,甚至站在人民立场上说话,是异乎寻常的。

陆游诗歌的重要题材是热爱家乡,钟情山水。一位爱国者,没有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水的。试看《思故山》,开篇即动情地唱道:“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稽山行》则如数家珍般歌颂家乡山川的秀丽,物产的富饶,人民的殷实,风俗的和乐。没有爱国的情感,怎能如此动人心魄?小诗如《夏日》:“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绘景抒情,读来别有韵味。又如《柳桥晚眺》:“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近观远眺,景色在在喜人,陆游仿佛融入在祖国大自然之中。陆游前期诗歌不失这方面题材,后期尤多,特别是最后二十年,而爱国深情始终浸透在这些诗歌之中。

陆游爱国思想是与人格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爱国思想是以人格力量作支撑的。人格力量是阅读陆游诗歌决不可忽视的。具体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是坚定的以身许国的信念。《书愤》曰:“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书志》曰:“肝心独不化,凝结成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陇头水》设想“壮士”思乡、“我”之劝勉和“壮士”回答,谴责当权者的主和政策,最后逼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一腔悲愤。《宝剑吟》借宝剑“慨然思遐征”,旨在为自己不能实现理想“鸣不平”。《金错刀行》最后所表达的是:“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可以这么说,终陆游一生,这一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二是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以身许国,得由建功立业来实现,陆游每每形诸诗歌。《投梁参政》曰:“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但忧死无闻,名不挂青史。”《楼上醉歌》曰:“丈夫有志苦难成,修名未立华发生。”即使到了晚年,陆游的这一信念也没有消失:“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冬夜不寐》)

三是严格的注重操守的修养。《西村醉归》曰:“侠气峥嵘盖九州,一生常耻为身谋。”《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曰:“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古意》曰:“夜泊武昌城,江流千丈清。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陆游一生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大部分是自己人格的写照。如《梅花绝句》曰:“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落梅》曰:“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在一定意义上说,陆游的人格是其操守的体现。

四是顽强的决不屈服的精神。如上所述,“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陆游在《寄李德远》诗中便表白:“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示儿》诗中便比自己为王羲之和屈原:“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臣僚以“燕饮颓放”相攻击,陆游便自号放翁。在《和范待制秋兴》诗中曰:“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因赈灾而遭赵汝愚弹劾,陆游毫不示弱:“翰林唯奉还山诏,湘水空招去国魂。”(《恩述怀》)比自己为被攻讦的李白和屈原。何澹“论游前后屡遭白简”,陆游便以牙还牙,《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以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放逐尚非馀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连坐频年到风月,固应无客叩吾门。”最后一次被劾落宝谟阁待制,陆游在《春日登小台西望》则曰:“乞身七年罪未除,君恩尚许宽严谴。”可谓话中有话,85岁还如此强项。

五是高尚的信守仁义的道德。对有恩于己的陈之茂,陆游到75岁高龄,还专门写了怀念诗,诗题之长,足见深情:“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薨,遂已。予晚岁料理故书,得先生手帖,追感平昔,作长句以识其事,不知衰涕之集也。”此前陈之茂两次升迁,陆游均有贺启。开禧北伐失败以后,朝廷派人割了韩侂胄首级,在几乎一边倒的形势下,陆游对韩侂胄不改初衷,在《书文稿后》竟将韩侂胄比作历史上的李斯和诸葛长民:“上蔡牵黄犬,丹徒作布衣。苦言谁解听?临祸始知非。”朱熹对陆游有过误解,朱熹死后,陆游的哀辞是:“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飨!”(《祭朱元晦侍讲文》)真是纸短情长。对前妻唐氏的怀念,非同一般。《诗稿》中至少有十首诗是怀念唐氏的。《沈园二首》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读来哀婉动人。


陆游现存诗歌九千四百多首,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无疑是十分鲜明的主线,这就决定了诗歌的主调是高昂的,而不是低沉的;表达在感情上是刚烈的,而不是柔弱的;其主要风格是雄浑豪健的,而不是绮靡纤细的。由于陆游的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是南宋社会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对陆游一生的排挤、打击和压抑,几乎占到其六十多年写作生涯的十分之九,悒郁和愤怒不能不影响其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诗风格中有着沉郁悲壮、踔厉风发的一面。正如雄浑豪健不同于李白一样,其沉郁顿挫亦不同于杜甫。似乎两者在陆游诗歌中有所融合。陆游走向田园,但与陶渊明有别,因此不少诗既有素雅清幽、恬静淡泊的一面,又有平中见奇、悲慨外溢的一面。陆游有意学苏轼的旷达和诙谐,但不少诗歌放旷中有冷峻,深沉中有郁勃。

有宋一代,陆游诗歌具有集大成的性质,这与陆游的学问功底分不开,也与陆游的转益多师分不开。我们应该看到陆游学习《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的痕迹,我们更应该看到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对陆游诗歌的影响。

江西诗派对陆游诗歌创作的影响尤不能低估。陆游师事曾几,私淑吕本中,早期删馀的94首诗歌基本上是从江西诗派入的,这些诗歌注重法度和锤炼,应该承认是好诗,到了晚年,陆游依然对“活法”深信不疑,而将曾几的“文章切忌参死句”奉为至宝。陆游的可贵处在于从江西诗派入,又从江西诗派出。“四十从戎驻南郑”的生活,使陆游认识到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遹》更明确表达:“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大量优秀的诗作,都能在融化前人风格后,渗透进自己的学问、才思和气质,创出独具的风神。

陆游出生在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从高祖陆轸起,诗人辈出,如陆傅、陆佃、陆宰、陆淞、陆升之等。至今虽存诗不多,当时均为知名诗人。陆游诗歌中七律写得最多最好,便同家学有关。祖父陆佃《陶山集》存诗214首,七律就有179首;父亲陆宰现存七律一首和颔联二副,也是大家气象。陆佃和陆宰善用对仗,对陆游的影响也极明显。陆游的七绝达到南宋最高水平,这与家学有关:陆轸留存的唯一诗作《七岁吟》是七绝;陆佃留存的214首诗,七绝也有21首,陆宰留存一律二联外,还有两首七绝。这决非偶然,似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陆游诗歌可谓无体不备,无体不工。客观地说,他的七律成就最高,其次是七绝,其次是七言歌行,其次是五绝、五律、五古。他还写了不少六言绝句、乐府和歌谣,甚至写了不少柏梁体诗,均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陆游现存词作143首,虽然词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不完全一致,但其词作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继苏轼之后,陆游以诗笔为词,在词作内容上作了进一步开拓,突破了“艳科”的藩篱,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像诗歌一样,陆游词作的主线亦是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有的抒写从戎壮情,有的抒写事业功名,有的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或正面,或侧面,或反面,这些词加起来约有百首左右,在全部词作中占有极大的比例。

像诗风一样,陆游词风具有多样化特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游生平精力,尽为诗,填词乃其馀事,故今所传者,仅及诗集百分之一。……杨慎则谓其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平心而论,游之本意,盖欲驿骑于二家之间,故奄有其胜,皆不能造其极。要之诗人之言,终为近雅,与词人之冶荡有殊。其短其长,故具在是也。”这一评价,是较为中肯的。至于刘克庄《后村诗话》以为“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亦有部分道理。平心而论,陆游词确实以纤丽婉约、清雄旷达、超爽豪放而见称于世,后人常将他与苏轼、秦观和辛弃疾相比,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书选诗126首,选词15首。旨在介绍陆游诗词的大致情况,从而较为清晰地认识陆游其人其作。在诗词选择上尽量注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注意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全面性、风格的多样性和创作的阶段性;注意不为历代选家所瞩目但确实耐读的诗篇词章。为便于理解,全书按创作时间编排。题解尽可能揭示诗词背景和创作心境,以便于读者作深入理解。注释采取注和笺结合的方式,有的简单,有的详细,视句子和词语而定;一般不作串讲,但句子比较深奥,或有错位、比喻等情况,则用“意谓”句式理顺结构或指明大意;凡是重要名胜和典故,则尽量引用出处原文;涉及地名,属于绍兴的,若方志失载,尽可能作实地踏访,以防讹误;难字和容易读错的字,用拼音标明;为免翻检之劳,同一词语的注释,采取不同诗词中重复的方式,有的根据诗词内容,有所变更。

限于学识,本书在作品选择中肯定有考虑欠周之处,题解和注释中也会有不当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邹志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