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然而,在它提出后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一伟大思想虽然开出了许多绚丽的花朵,但只是无果之花。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社会主义才开始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由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的最初形式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产生于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反映了早期无产者对现存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是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利益的表达。但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没有发现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这些学说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1]。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自然界、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他们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和性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开始了与一些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在俄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时代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充分体现了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唯物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观察和处理俄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结果。列宁逝世后,苏联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苏联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虽然发挥了其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过于僵化的弊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显现出来。苏联党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改革,终因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致使改革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后,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下,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以改革之名,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背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致使苏联瓦解、东欧剧变。

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哲学名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面对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我们党在探索的历程中遭受严重挫折,其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哲学上来说,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澄清思想路线的重大认识是非开始的。1978年,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的大讨论,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和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我们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党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自觉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