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故乡怀念

杨凤田传 作者:王树棕,等 著


第一章 故乡怀念

人杰地灵山河美

杨凤田于1941年6月出生在辽宁省义县稍户营子镇铁河嘴子屯。

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之北50千米处,距省会沈阳市230千米。义县东依医巫闾山屏障,邻北镇县,南与锦县接壤,西界北票市,北毗连阜新市清河门区。义州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共义县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所在地。

义县境内,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雕万凿,形成山岭起伏、峰峦叠嶂,凌水河横贯境内,宛如玉带系腰,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东部医巫闾山山脉,南北绵延近百里,山间多为林丛、草地,有“绿色宝库”之称。西部属松岭山脉余脉,草木稀疏,裸岩嶙峋,低山层叠,环半面义县。地下埋藏着较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藏。中部为丘陵状平原,宜种棉花,是义县主要农产区。

义县地处北温带的中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义县人民勤劳朴实、正义刚直,富有革命斗争传统。千古文明哺育了无数风流人物、文人志士、学者名流、文官武将,英雄楷模辈出。远古的不谈,只说近代的,就有抗日英雄马子丹,以匹夫之责,倾尽家财、购置武器,组织抗日义勇军,活捉日本特务,两次攻打义县城,毙日寇,威震敌胆。抗日将领李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活跃在黑水之滨,为督促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致书南京政府,并亲赴庐山面见蒋介石,陈述抗日主张,与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经常接触,聆听抗日卓见。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战功卓著。解放战争中独臂英雄杜宝珠,在黑山阻击战中,用鲜血铸起了英雄丰碑。解放后,义县籍党政军高级干部、劳动模范不胜枚举。郭维城是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少将军衔),顾卓新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义县是辽宁古城,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据出土文物考证,在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逐代繁衍。自西汉设县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这里有建于公元47年的悬空古寺宝林楼;北魏太和公元499年间开凿的万佛堂石窟,是东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群;开泰9年兴建的奉国寺,内有中国最大的佛殿和7尊并列的大佛,也是世界最大的泥塑佛像群。这里有纪念释迦牟尼成佛8个阶段的八塔山,还有好多的风景区。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鸟化石早于德国出土的始祖鸟近千万年,翼龙胚胎化石更是世界唯一的珍品。义县真可谓是:

人杰地灵山河美,

高粱大豆牛羊肥。

神庙石窟塑万佛,

飞鸟翼龙中外蜚。

人杰地灵山河美,

文人志士树丰碑。

工人农民齐奋进,

英雄模范争朝晖。

义县自古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是个多民族的县域。有汉族、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祖祖辈辈和睦相处。

义县地处辽西故道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有重兵驻守。朝代的更迭都以兵戎相见,受苦受害的是义县人民。

杨凤田(左二)在义县奉国寺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境内的所谓“关东军”袭取沈阳。这时驻沈阳及东北各地的东北军,接受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命令,撤退至山海关以南,使日军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日寇的这次侵略行动被中国人民称为“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日寇的铁蹄踏入义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激起了以马子丹为首的义县人民的英勇反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是,前门打跑了“狼”,后门又进了“熊”和“虎”。把日本打败了,苏联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又开进了义县,这里的人民仍然受苦受难。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锦州,肃清外围之敌,决定先打义县。国民党在义县布置强大的兵力,顽固抵抗,妄图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杨凤田还清楚地记得,在春节前的一天早晨,外面天很冷,他跑到外面去玩,就看到马路上有很多反穿皮袄的军人,握着枪,架着炮,不知是什么时候来的。后来听说是八路军。他在路旁看着,想着:“天这么冷,还不进户,八路军真是不简单啊!”在他很小的心灵中八路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八路军开走了,不知道去向。没过多少时日,传来了八路军从总攻开始仅用4小时就全歼义州守敌,无一漏网,获得了义县战斗的全胜。从此义县全部解放,划入辽西省的版图。

稍户营子镇地处义县东北角,北邻阜新、东界北镇,是小小线上的重镇。境内盛产棉花,以绒长、色白而闻名,素有“营花”之美誉。

铁河嘴子屯在稍户营子镇东面,距镇上有5华里[1]。东有一座小山,叫台山。山不高,长满野草和灌木,是放牧牛羊的好去处。山上有个庙,叫狐仙庙,是铁河嘴子屯人求神拜佛、烧香磕头的地方。屯前面有一条小河,叫细河,河水流入大凌河,是铁河嘴子屯人饮水、灌田、洗澡的地方。屯西、屯北是大片平原,是种植棉花、高粱、大豆等农作物产区。这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世世代代哺育着铁河嘴子人。因此人们都认为这里是一块“福地”。

铁河嘴子屯东面的台山

杨凤田的童年就在这块“福地”上度过的。可那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践踏、奴化中国的时候,这块“福地”也没有躲过日本鬼子的摧残。日本鬼子的罪恶深深地埋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从小他就恨透了“小日本”。

土匪抢劫,闯关东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杨凤田在一天天长大。逐渐对周围的事物开始留心、开始记忆。父亲、母亲有意无意地讲述了些苦辣酸甜的往事,有些他现在还有所记忆。祖辈闯关东的事情,记得比较清楚。

杨凤田的祖籍在河北省乐亭县杨各庄。大约在清朝末年,曾太爷兄弟3人在这里休养生息。3人武功出众,给一家镖局当护镖,挣些钱财养家糊口。一次,曾太奶带着3个儿子为一客商押运货物,到达山海关地界时,突然闯出一股土匪,“留下买路钱!”土匪大声地吼叫着,兄弟3人哪肯就范,便与土匪交起手来。但是土匪人多,武艺更是高强,兄弟3人寡不敌众,货物被抢了,人被打散了,无法再回镖局,只好各自逃命了。

老三——杨凤田的太爷逃到山海关东北的阜新。当时那里属关外偏僻地区,土地荒漠、人烟稀少。于是他们就在那里安家落户、开荒种地、繁衍生息。靠着勤劳和节俭,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安逸。后来知道老大、老二分别逃到绥中和大青山,兄弟之间失去了联系。

杨凤田的爷爷有兄弟3人,排行老三,自幼上学读书,成人后当过教书先生。膝下有三男一女,一家人的生活还过得去。可是那时时局动乱,土匪四起,他家也经常受到骚扰,不得安宁。杨凤田的爷爷举家从阜新迁至义县,定居在铁河嘴子屯,直到现在还有杨家的后代在这里居住。

杨凤田家乡老屋

饮水不忘挖井人

杨凤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家里有祖父、父亲、母亲、4个哥哥、姐姐和侄女,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到解放前夕,已经有十多口人,吃闲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家中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可谓是一无所有。只靠父亲磨面,给别人做短工挣些钱,还有长兄与他人合伙开的皮匠铺挣得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全家的生活。全家人住在租来的两间半破旧的平房里,很是拥挤。家里人穿的衣服、鞋袜,都是靠母亲和嫂嫂们纺线、织布,自己缝制的。杨凤田穿的衣服、鞋袜多半是父兄穿过的。只有到过年时,母亲才给做件新衣服,穿上新鞋袜。当他逐渐懂事后,看到有的人家有地种,有好房子住,有好衣服穿,还雇人干活,心里就产生了疑问,“他们家为啥那么富?我们家为啥这么穷?”他想不出这是啥道理。他羡慕富人家的生活,也憎恨富人家的为富不仁,他讨厌那些有钱人,同时也幻想将来有一天过上好日子,甚至比那些富人还好。于是他盼着自己快点长大,快点学本事,改变现在的贫困生活。然而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当他4岁的时候,大哥和二哥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了,小皮匠铺不得不关闭。为了维持家里生活,父亲更是整天忙碌奔波,疲惫不堪。年幼的三哥也不得不到地主家去做工,混口饭吃。这时的家庭生活更是困苦了。

1947年冬天,天上的乌云被驱散了,露出了青天。杨凤田的家乡解放了。“解放后,我家才抬起头,分得了4垧[2]土地,6间半房子,从此再也不过那种贫困的生活了。”这是发自杨凤田幼小心灵的肺腑之言。

翻身不忘共产党,饮水不忘挖井人。

家乡老屋及偏房

杨凤田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吃有吃、穿有穿、烧有烧、衣食无忧。杨凤田的父母从心里感谢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响应党的号召,先后把自己的3个儿子送去参加革命。

大儿子杨永田,1945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由于对家的思念和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前途暗淡,于1946年底逃回家。1947年底家乡解放,他就参加了革命,在区政府任助理员。1950年到辽东柞蚕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五龙背蚕厂和技术站工作,后来因患结核病体弱到粮食局工作,1958年初终因体弱而不能坚持工作退职回家。

1986年,杨树田(右一)、杨春田(右二)、杨凤田(右三)、杨墨田(左一)合影

二儿子杨润田,解放前也曾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不久逃回家,1947年参加了革命,在区政府搞贸易工作。刚刚解放的义县缺货少米,连火柴也买不到。为了解决百姓的急需,杨润田带着两个人,到北镇县去,用棉花换盐和火柴。不幸在黑山地界遇上了土匪,不仅抢走了货物,还残忍地将他们杀害了,将尸体扔在农田里。直到半月后,才被村民发现,全屯人悲愤不已,全体出动为之送葬。杨凤田的母亲因过分悲伤,导致精神失常。

四儿子杨春田,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共产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连指导员。1952年回国后,分配到兴城水产加工厂,任支部书记兼厂长。

杨凤田(后排右三)全家合影

杨凤田在家乡老屋前

杨凤田的父母是很开明的,支持儿子参加革命,支持儿子们的工作。解放初的几年,自己有了土地,通过全家人的勤劳,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于是他们认准了共产党,党号召干啥就干啥,坚决跟党走。1950年参加了互助组,后来又参加了合作社,家里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让两位老人总是乐呵呵的。1958年又率先参加了人民公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现在想起来,要不是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翻身,那种苦难的生活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想想这些就增强了我对党和毛主席的爱,同时也深深引起了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无比仇恨。”杨凤田长大后常常激动地这样说。

杨凤田从1959年离开家乡,如今已过去50多年了,但一直怀念着生他养他的铁河嘴子屯,每年他总要抽点时间回家看看。陪家人吃顿饭,与乡亲唠唠家常,亲亲家乡的土,喝口家乡的水,总觉得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惬意。那台山上的小庙,那屯前的细河,那高低不平的土路,那一间间的土平房和那大片黑土地,已深深地留在记忆里,不时地让他想起……


[1] 1华里=500米。

[2] 1垧=10000米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