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腻

愿你往事不回首,余生不将就 作者:小野酱 著


1 三十而立的职场

三十而立,四十不腻

你想回到十八岁吗?我不想。

这大概是一个Flag。题面是: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我说:三十而立,四十不腻。有女生改成:三十而丽,四十不腻。大约在她的心底“丽”怕是要比“立”来得容易。那么这里“立”的究竟是什么?

传统价值观是成家立业,就是要有自己从事的一份事业。现代语境里大约是有房有车有老婆有孩子,你得配齐!这应该是狭义语境上的“立”。而我以为,“立”一定是独立三观的树立。独立三观这件事很难吗?很难。它是你对你所向往生活的立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道题特别难,难到有些人活了一把岁数了竟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有人活了一把岁数了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近来,我照镜子慨叹岁月如白驹过隙,脸上的细纹越来越明晰。但我扪心自问:你真的还想回到十八岁那慌张的岁月吗?答案是:我不想。我好不容易熬到自己活明白的年岁,可以不被谁裹挟,也不用看谁的脸色,不慌不忙又大胆地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甚至即使明天失业,也会泰然处之,为什么要回到除了一脸胶原蛋白再什么都没有的十八岁?

选择的自由太重要了,知道自己要什么太重要了。

顺手去帮助可以帮助的人,可以演说影响更多的人,可以写书传递一些正向的东西,去从事投资的事情挖掘社会的价值,这些都很美好。

把自己交给时间,做时间的朋友。在想虚度时光的时候虚度时光,在工作的时候高效划分自己的单位时间,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世界和自己,打碎自己再去黏合,扩大自己的认知和心的边界。

小学时候老师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个时候我不能理解里面的深刻含义,觉得不过是一碗为了押韵的“鸡汤”。年岁越大,践行的时候,你反思过往,才明白觉得这句话好笑的年岁,是因为心不够大。做时间的朋友,把自己放在人生的时间轴上,你得明白:踏实和运气同样重要,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成功,很多事情是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达成的。

一个人拥有独立三观多么重要,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后来发现自己不被世界改变已经实属不易。年岁越大,发现周围越是趋同的人类,他们相似的皮囊下架着相似的灵魂,他们像一大波僵尸一样向你袭来,如果你被他们咬一口,就会变得跟他们一样。你高歌着:“我们不一样。”僵尸们会轻蔑地扔一句:“傻×。”

三十的时候没“立”好,到四十的时候就很难“不腻”了。腻是什么?是鸡汤上飘着的油。整个汤看着混沌,得撇去多余的油脂,方显清澈。那层“油”有什么危害呢?首先脑子肯定是拎不清的,对新事物嗤之以鼻,对年轻人的做法不认可。总觉得过去的是对的,过去的才是好的,特别是在剧烈变化的中国,还按照老的方法论操作。人最该保养的真不是皮囊,而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没了,真的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让自己“不腻”的方法?我给自己开的方子除了少吃多动,还有保住少年之气,怎么保住少年气?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还有很重要的是不倚老卖老,而为老不尊那是万万使不得的。

我有“三不”准则,是我在不多不少的人生岁月里的参悟,一直都很管用,也是自我暗示,百试不爽。

那就是:不将就,不被裹挟,更不惧未来!

喏,给你咯!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道理都懂,但还是要跩

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懂,但还是要跩。这就是你,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我大概到了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生阶段了,就是会因为工作中的一些小事情而发飙的年纪了。电视剧里经常演的一个桥段是中年女领导刚发完火,各路人马就窸窸窣窣地说:“哎哟,这是更年期到了吗?”或者“内分泌失调吧?”。

将工作做仔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比如我经常令同事“发指”——PPT字号大小、字体、内容的阐述、图片的排布……我一一指出。有一次同事自信说:“我猜你是处女座的!”

岁数越大,越喜欢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呢?我老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处女座天蝎座属性的狮子座!这个组合是不是很可怕?

一件工作没有闭环是我不能忍的。当遇到那些做事没有闭环的人,常常令我抓狂。一件事能成的时候告知合作的人一声,这样协调沟通的事情,就可以好好跟上了,不能成的时候,告知原因,人、事、物、场到底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有Plan B进行替代?或者完全取消?件件事情有回音,是为了给努力促成这件事情的小伙伴足够的时间去处理突发情况,我最怕的是提前沟通好的事情,突然不能做了,而且当事人还完全不知道情况!

靠谱,变成了这个世界最可贵的品质!

当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多一分思考?协调沟通这件事情的小伙伴,会不会在微信的那头等着你的信息,然后才能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有些事情固然没有你赚一百万重要,可能也没有你去取悦大佬们重要,它的蝴蝶效应可能也不容小觑。在沟通对接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具有一些用户思维,让双方的用户体验都变得好一些,这个在本质上是节约双方的沟通成本的事情。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时间成本都是最高的成本,而流程性的工作,只要按照规则一步步去做,其实是很简单的。

在职场有两个能力很重要,一个叫共情能力,另一个叫同理心。共情能力是说,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初级的共情,是说你能了解,理解对方的感受。高级的共情,是说你能在你们共事的过程中,表明你的态度以及影响到共事的人。同理心自不必说,就是说你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其实,这两个词在一定程度是一个含义,只是出发点有区别。

记得有一次,公司公众号要发表达晨资本CEO高洪庆的发言稿,我深刻地记得他逐词逐句地检查,我当时非常感动。不是说你是一个匠人的时候你才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它是一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追求完美和追求极致的心,带着这颗有要求的心,把你放在任何行业都不会有问题。对你所做的事情,有敬畏心。拥有这样的品质,才能保证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追求极致完美,肯定是不科学的。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的是相对完美,在我目前的能力范围内,在一定时间段,做到我所能到达的最好的状态就是相对完美。我记得我还在做培训师的时候,一个PPT我可以改几十遍,还是能找出问题。每次培训结束后,我还是会反思,我今天演讲的时候,铺垫哪里有问题,知识点在什么时候抖出来最好,应该怎么互动才最可控、最有气氛。每次的演讲培训都如同一次表演,就是一锤定音了,当下就那个样子了,可是事后我们还可以反思,然后在下一次的培训中继续改善和进步。

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懂,但还是要跩。这就是你,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人生哪有准备好的时候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将事情完善和将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

玩电子游戏的时候,总会有个“READY GO”。我们总是急切地按下那个键,然后进入游戏,获得它带给你的快感。游戏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重新来过,无数次地重新来过。而人生,当你做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纠结,因为,人生没有重新来过的键。

我以前是个做培训的,每次上课前,都要花费一些时间备课,通常半天的课,我至少会花费一个礼拜去准备。甚至,什么时候抛什么段子,举什么具体的例子,并且对于台下会给到什么反应都会做一个预判。比如学员们给出赞同的反应,我要怎么往下走课,如果学员们给出反对的反应或者其他激烈的反应,我该怎么安抚他们的情绪等。

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总是要深呼吸一下。未必是真的准备好了,我是在告诉自己,是的,你准备好了!当我的课表排得很满的时候,即使是我自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总还是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后来,我想明白了,所谓工作,不过是单位时间内,交出的相对满意的答卷。而每个人对于“优秀”的认知不太一样,而我只是尽我能力给出一个答案。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在脑子里面过一遍我的课。很多时候,当我默背整个课程逻辑的时候,总会在某个逻辑点出问题,怎么都串不起来,然后,我就需要回放一遍做好的PPT,再次强化一下记忆。等上完课后,再去复盘,总是还能挑出一堆刺。心里告诉自己,下回这块可以做得更好,那块的互动还要注意控制节奏,表达重点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给学员哪些点,更容易让他们记住等。

我发现每次上课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每次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可是,一节课对着同样的人只能上一次。即使有些大课,我可能在半年内上了二三十次,但在复盘的时候,我还是能找出面对不同学员“破冰”时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不同团队的学员对于同样的课程设置的反馈是不一样的。

有一段时间,我密集地见了一些项目创始人,以及一些基金的负责人。他们多数人会说一个相似的概念:我觉得时间点还不到,我觉得好像时机还不成熟。

创业、投资从来不是个快活儿。它不是今天把种子种下去,明天就会收获惊喜。这个“时机点”的酝酿和预判都在每一个CEO的感性体会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帮助他们看项目,其实也不能替代CEO去做具体的决策,没有谁会比创始人本身更了解这个项目。但是,创始人的感知未必正确,往往创始人对于项目的思考和判断,是戴着脚链舞蹈,是在自己原本的思维模式下的打圈,旁观者或者愿意帮忙梳理的人,都在干着一个活儿,就是把创始人拉出自我认知的圈子。只有将他们抽离出他们熟悉的环境和思维,他们才有可能拥有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我有时候会很冒犯地问他们:“你投的这个项目,你能给我讲讲你的逻辑吗?”我是一个逻辑能力一般的人,但还是天天追着人家让他人讲逻辑。我认为,人真的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一切皆可讨论。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也都处于时代的局限中。讨论的过程以及带给我启发的过程,可能比一个具体的结果更让我爽。因为在阐述每一个具体的思维逻辑的过程中,在计划具体落地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坑”在前面等着你。

我们总有一个幻觉,觉得每一次倒霉的时候,好像都是自己过往人生倒霉的峰值了,可是上帝总会让你跌到更深的“坑”里,笑着看你如何爬上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事情在一段时间里成功的时候,我们总有很多赞美之词去评价它。可是等这个项目在下一个时间里落寞到无人问津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很多激烈之词去批判它。

可是,人生长着呢,时间多着呢!即使是ofo小黄车的创始人戴威,我觉得他也还是有再战江湖的可能性,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想戴威更能感悟到人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曾看过一个画展,那些画家的作品风格不在文艺复兴的风格内,这些“不入流”的画家们组成了一个“落选者联盟”,毋庸置疑,他们在当时的法国主流圈里面不受人们待见。但是,后人却把他们的作品视若珍宝,因为他们的作品不是主流的风格,但具备很多的独特性,甚至开创了后来的“印象派”,所以被后人珍惜和歌颂。

所以,人生这件事,真的有准备好的时候吗?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质就是个意外,你爸爸妈妈那么多基因,组合成独一无二的你,你生出来之前,绝对不会跟你爸爸妈妈打个招呼说:“哎哟,您瞧好吧二位!我来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而你出生后,经历的诸多事情,不管是高考的前夜,结婚的前夕,还是公司做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甚至你自己孩子出生的前夜,人生抛给你的每一个选项,大部分时候都是不给你解释也不允许你改选,甚至你根本来不及也不能准备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那还不如一闭眼一握拳,嘿,哥们儿,上了!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将事情完善和将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

谁不是向死而生

怕死你就别活着啊,向死而生,是通透。

我经常出差,我妈总怕我一个女生会意外而亡。就像小时候大人给你编瞎话,告诉你外面很危险啊,有大老虎。我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她只要看到新闻有什么最新的骗术,绑架,灭口的案件,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应对方法,千叮万嘱我要注意安全。

记得报纸经常报道河南有人贩卖人体器官那会儿,我妈就很担心,说可以选择的话不要去河南出差。当我去东莞出差,我妈就总怕我遇到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看到创业公司的老总们出师未捷身先死,我妈就会叮嘱我好好吃饭,不要超过十二点睡觉,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十一点就睡觉,肝脏要排毒之类。

我理解父母的担心,只是好像他们这些焦虑在我这儿显得很苍白。生活最后都是自己的,父母不能代替你活。在父母的想象里,我只要出差,在外工作,就吃不好喝不好,好像除了家以外的地方都是难民营。我这么大一活人,在他们心里总是不知道吃不知道喝,就知道努力干活,这也是很多父母脑洞清奇的地方。

今天早上又看到一位创业者去世了,拼起命来工作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也会后怕,不知道这种过载的能耗,何时会让自己灯油燃尽,变成下一个大家唏嘘的对象。当一个人身边的人得了重病或者去世之后,我们总能总结出几百条得病的理由,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可是真的要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甩着自己的鞭子,坚决地朝着目标前进呢?

我们理想的生活是“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对家人说我找到的工作,家人就会三连问:加班吗?钱多吗?远不远啊?如果说加班,母上大人就立马说:“哎呀太辛苦了,不去了不去了。”生怕你一口老血喷在键盘上,真的就为事业献身了。如果世界上真有这等好事儿,你也不问问凭什么就能降落到你头上,是有倾城倾国之貌,还是有横竖都溢的才华?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最后都是自己选择的。有人觉得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很重要,那是安全感那是港湾,工作不过是一种营生的手段。有的人觉得,实现社会价值更为重要,在时间的分配上必然会给工作更多的份额。成年人选择了,接下来就是为你的选择负责,你别自己逻辑不自洽。比收入的时候要跟高的比,也不看看自己的付出,比工作负荷的时候,要跟低的比。你我大多是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上辈子也没有拯救银河系,那也就不要抱怨为什么找不到“钱多、事儿少、离家近”的工作了。

我困惑,佛说:你不能贪嗔痴。我完全不能划定这个边界,哪些是贪?哪些该界定为嗔?哪些又是痴?我拼命成什么样就超过了这条线,而我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我们总是说些似是而非的“鸡汤”,也并没有安慰到谁,像是所谓的过来人让你追求安逸的劝说词儿,又像是不好好努力的时候随手可得的借口。

推杯换盏三四巡后,有些人就开始犯跟别人谈理想的臭毛病了,“你要追求生命的高度、广度、宽度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啊,你要追求生命的意义啊!”意义是怎么追寻出来的,广度、高度、宽度是怎么得以体现的,还不是不断打破自己的框,去追求更多的可能才会实现的吗?

你来上海多久了?

两年多一点。

为什么来上海?

只是觉得以前的日子一眼看到头了,我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点,我觉得这种可预见性才是我更怕的东西。

你怕死吗?

倒是不怕,怕没质量地活。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人二十五岁就拒绝新知,在所谓的人生轨道上安逸地活,然后到八十五岁再埋。

反正早死晚死都得死,你们谁逃得了?我不过是早就看透这个东西,所以,我才想在有生之年探知更多的可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en show)中说:“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伪,一样充满谎言,一样充满欺骗。”就算真的有大老虎,你是不是也该好奇下大老虎长什么样吧?“王”字到底是在它脑门上还是屁股上?

我是有很多妄念的人,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妄念,但是因为我想要,所以我做出了某些选择,也因此承受了选择带来的不舒适感。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向着死亡进一步,每一天如约而至。

怕死你就别活着啊,向死而生,是通透。

活着,请不要丢了少年气啊

放弃某些优秀的品质一定比坚持容易。

拿出十年前自己的照片,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胖成现在这个样子。那个时候我还在自豪怎么吃都不胖。那个时候,带着一帮玩Cosplay的朋友,到处参加乱七八糟的演出,到处勾搭些有的没的,到处投稿期待自己的文字能被人赏识,还玩跆拳道,到处给人表演花式踢碎木板。

这一晃十年过去了。

我实在不偏爱各种性质的同学聚会,可能我是无法直视过往的自己,也或者我是活在未来的人。现在如果有人说,你还记得当年什么什么事情吗?我多半都回忆不起来细节了,当你的生命不断充斥着各种刺激肾上腺素的事情,过往的事情,就像是被海浪一遍一遍冲刷的沙滩,每次满心欢喜的冲刷都带来新的故事和序章。

不管我喜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但是过往的一切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我想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自己。我不太在意别人喜不喜欢我这件事,我能保证跟你交流的当下,我一定真诚。交了多少学费,行走了多少风景,我庆幸的从来不是看风景本身,而是遇到足够多的人,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活出不同状态的人,我未必对每种生活状态都认同,但我在试着了解,每一种人存在的原因和意义。这在大部分时候使我变得开阔宽容。这种体验,是我更为珍视的。

前几日去北京出差,前门星巴克旁边是一堵感觉快要塌了的旧城墙,旁边是一丝不苟充满青春活力的PAGE ONE书店。当时我想到每一个看似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中年人,很多时候都在咬着后槽牙硬撑。大部分成年人斗志昂扬的口号,背后都藏着被生活虐千次依然要再战的疲惫。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我们处在一个激荡的、快速的、变化的时代,众生都害怕做时代的孤儿,都怕被时代抛弃,所以我们焦虑。因为焦虑,大家就更加丧失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没有时代理性,逐渐变成容易被煽动情绪的人。大家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小虾米,每一代人的生活都会裹挟某个时代的背景。

我被裹挟在这焦虑中,当我意识到我的焦虑,我清晰地感受到所谓的诗与远方,终究会被现实搅和得稀碎,那个时候你持续了多年的所谓少年锐气,是不堪一击的。我想着令人发出一声唏嘘的曾经有梦想的青年是如何人到中年泯然众人的过程,不过是因为现实是软刀子,它一次一次的节奏缓慢地将你的天真剁成饺子馅,坚强的、有信念感的人会收拾好破碎的自己不断奔向梦想的终点,可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与现实妥协。我以前会对那些坚持不住的中年人嗤之以鼻,后来我理解了他们,自己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别人。

当你回首时,你发现有些词语,比如:坚强、坚持、毅力、勇敢、魄力、善良、真诚,这些你需要用生命践行和丈量的词语,你曾经毫不费力地拥有过这些词语,但在某一天突然就被你丢了。你甚至都回想不起来你在何时丢了它们,而你发现你再捡起它们太难了。你抬起头来仰望那些爬到所谓生活山顶的人,你发现这些人的身上还携带着这些词语。你说:“真好,真羡慕!”然后一口酒下肚,双眼朦胧,为自己叹息。

放弃某些优秀的品质一定比坚持容易,但我想对大家说:“活着,不要丢失少年的热情和勇气啊!”

今年我试图让自己慢下来,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去体会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行走的人。我享受做一个观察者,也在思索我到底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成年后的我,没有真正地想去过节日,包括自己的生日,我反思,为什么我如此不在意过节的仪式感?后来,我发现时间和岁月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实现的东西,即使你不跨年不过生日,这一天照旧会过去,我莫名觉得这个事情太没有成就感,我的仪式感大概体现在我所珍视的每一件事情上,我算是认真生活的人,所以不必要在大家都欢乐的时候,非要如何有仪式感地度过。

我早就做好了不把自己裹挟在烦琐地应付各种人情世故中。生活虽然是不断创造麻烦解决麻烦,我们也没有必要明知前面是个大坑,却还要跳下去。生活自然有朴实简单的快乐,跟父母去聊一些小时候的趣事,或者试图让他们理解你在做的事情。我跟我父母“硬刚”了那么多年,终于在这两年,我父母也试图理解我不是那个活得像张三李四隔壁老王一样的孩子了。他们的孩子就是有一些不一样,用奇葩或者别的形容词来说我,我不介意。

我从几天前就在想有什么字可以概括我的今年吗?想了很久还是无果,眼前一幕幕闪过这一年的十二个月我都做了些什么,当时的心境如何,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如果再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境,你还会如此吗?

生活有各种形式,The right way,the hard way or the easy way,但是人生没有pathway。

嫌弃老板是我们的『续命』方式之一

要有娱乐精神,娱乐精神,娱乐精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个公司都有这样一个微信工作群,这个群充满了正能量,人人都有一种誓要为工作献身的大义凛然感。一群热爱工作、积极上进、工作到无法自拔的青年在这里集合。

给同事鼓掌,给老板点赞,莫名献花。被老板夸赞后卖萌,表决心的奋斗状,江湖义气的抱拳!

这里的空气安静祥和,宛如一潭死水。然而,这种群里通常上演的是众人毫不走心的表演,一种职业人日常的应激反应。

当然,每个公司除了这样的群,还会有一个个游离于老板视线之外的“暗群”,这些群的作用主要用来嫌弃老板。在这个群里,每一个员工都是段子手,每一个选手都仿佛打开了嫌弃老板的任督二脉。随便截取一段聊天记录,都是《吐槽大会》的水准,好像员工的语言巅峰就体现在嫌弃老板这件事上。

为什么我们嫌弃老板这么重要?

老板难道不是用来嫌弃的吗?

不发老板的牢骚,怎么好好工作啊!

90后们看着与自己父母年岁相似的老板,连连摆手,这届60、70后不行,太慢太慢。

80后们挺直了腰板,四十五度角仰望着远处的星辰和大海,会心一笑,是的,没错,世界快要是我们的了。

现在的老板为啥值得被嫌弃?以前的上下级关系断然不会是现在这样的。70后就职以前的上下级关系,基本上是老板说什么都对,老板说什么都要想办法去执行。比如老板觉得红配绿美妙绝伦,看着你的衣服配色丑,可能你就得想办法将红配绿配套穿起来了。

过往的职场,老板的认知甚至品位都得贯彻到公司的方方面面。梁文道在《审美的败落,从宣扬“丑”开始的》里面说:在中国,无论在什么样的机构,一个人只要是坐上了“领导”的位置,似乎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在任何领域都非常专业的人,掌握着种种事项的生杀大权,而设计、规划和审美,不过是其彰显权力的领域。

所以,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老板的让人困惑的指令,你若参悟不明,那定是你天资愚钝。中国人这么好面子,大部分人不好意思去跟老板确认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老板说:“你这个设计不行,你懂我的意思吗?请给我一个五彩斑斓的黑,需要有一点点的层次感。”

你满脸问号,五彩斑斓的黑?你在逗我吗?

再比如:“这次我们活动邀请的嘉宾,只有一个要求,要高规格!高规格!高端大气上档次那种!你能不能给我一点高级的感觉?”

老板你解释下什么叫高级,好吗?

你自己不会悟一下吗?

老板当然是老板,老板要显摆自己的时候,你一定要准备好期待的脸,必要时要鼓掌,顺便对老板说:“您怎么那么英明神武!”

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的社会,我们应该跟年轻人共建一个怎样的公司环境和人际关系。巨变的时代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需要做成一件事的知识结构不再单一,造就了当下一个“后喻时代”。这个词以前用在家庭关系上,指的是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新技能,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叫“文化反哺”,这个词用到工作场合也完全适用,意思就是老板不是绝对的权威,扁平化的管理是必须的。在这个时代,信息的鸿沟可能比代沟还要吓人。

企业家卫哲在阐述企业如何制定战略时,抛出过一个问题:做战略到底是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他说,早先你们知道的“双十一”天猫购物节、聚划算都是下面的员工自发做起来的,“双十一”购物节在做了好几年之后,才上升到真正的战略层面。实际上,所谓的创造性工作在“创造性”这三个字上,绝大部分的年长者都比不上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的路径依赖和思想包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思维上的条条框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