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廉政思想建设

廉洁政府建设 作者:新玉言 编


第一章 廉政思想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达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有着灿烂的思想文化,有着许多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曾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尤以春秋战国之际最为繁荣,这些学派探讨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农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光辉至今为中外政治实践和学术理论所借鉴。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极为丰富、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廉政法律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思想就是这些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廉政的概念界定,从狭义上讲,廉政就是指廉洁的政府,从广义上讲,是指廉洁的政治。在历史上,廉政主要是针对贪官污吏的贪污受贿、腐败暴虐而言的。而腐败泛滥,往往是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毁灭为代价和前景的。

从语义上说,基本内涵有二:一为廉洁,出污泥而不染,即不贪之意;二为廉价,作为商品经济范畴,是指价格便宜;从财政的角度,则是节约、省俭之意,即反面就是大手大脚,挥霍国家资财,花销太大,把负担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这种政权,用商品交易的术语就是“不便宜”,或不廉洁。

廉政,这个治国安邦的主题,为政理民的光明正道,一直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为之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反反复复地论证、强调和阐扬,廉政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显著的地位。因此,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研究传统的廉政思想,析取其中可以为当今廉政建设服务的精粹,提供历史的借鉴,对今天的廉政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廉政思想是一种政治思想,而廉政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古代的德政、仁政、礼治的政治思想,富民、利民、惠民的经济理念,仁、义、礼、智、信的教导规范,以文、行、忠、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观念等,都与廉政有关。单从统治者为政之道来讲,爱民勤政、执法公正、赏罚严明、克己奉公、俭约清正、谦虚礼让、尊贤任能等,都是廉政的内容。

无论从古至今的历朝历代,还是国外形形色色的执政党,都十分重视廉洁政府的建设这一问题。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今天,廉洁政府建设仍然是一个令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无论在各种场合,都表示要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廉政建设是政府的首要的问题,把政府建设成为廉洁高效政府。

[参考资料]廉洁,政府公信力的基石

“新一届政府要完成好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大重点任务,必须着力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其中建设廉洁政府十分关键。廉洁是公信力的基石。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和解决腐败问题,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人民就不会相信我们能把其他事情办好,我们的一切工作和努力就有可能付诸东流。”

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道明了廉洁政府建设对于新一届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再度重申了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决心。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焚之突隙。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逐渐加力,有越来越多的腐败官员丑行被查处。尽管这些涉案官员都是个案,尽管他们在全国政府工作人员中只占极小比例,但是由此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损害却是巨大的。对社会公众而言,官员级别高低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反映出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一个公权力不受监督的政府,又拿什么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对个别腐败官员的负面猜想波及整个群体,当对某个腐败官员的失望演变为对社会的失望,政府失去的便不仅仅是公信力,还有执政之基。

“公生明、廉生威”,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建设廉洁政府,依法行政是当务之急。法律赋予了政府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政府相应的权限,为公权力划出了清晰的边界。只有当权力在法律所规定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保证行政行为不出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来管人、管权、管事,保障政府各项工作在法定框架内合理有序稳定地运行,也就从源头上杜绝了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建设廉洁政府,公开透明必不可少。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政府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都有法律作为依据。但政府在权限范围内如何做,依靠的却是政府官员的自愿、自觉和自律。其实,程序与行为对于结果而言,都很重要。只有将政府的权力运行过程从“桌面下”搬到“桌面上”,将政府的权力清单与行政流程明明白白地交到社会公众手中,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大众的注视下实现透明化运作,权力运行才有可能从“随意”转向“规范”,暗箱操作、自由裁量、随意执法才有可能被真正杜绝。

建设廉洁政府,监督制约同样重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政府官员所做出的每一项决定都将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行政违法等问题的出现。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机制,让行政决策的责任人不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发生变化,给“谁负责,负什么责”设定明确依据和裁判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督促政府官员在行政行为中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职尽责。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