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慧深

加拿大文学起源:首批入侵者 作者:艾伦·特威格(Alan Twigg) 著


慧深

这是一个几乎无争的事实,日本人和中国人比任何一位欧洲人到达(美洲)西北地区都要早得多。

——历史学家德里克·海耶斯

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拉斯加的古币证据[硬币研究]并不能说明“古中国”与东太平洋海岸有过联系。

——考古学家格兰特·凯迪

正如我们越来越容易接受北欧海盗维金人比克里斯多弗·哥伦比亚到访北美东海岸要早很多这一事实一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越来越愿意相信,亚洲的水手们到达北美西海岸的时间,可能要比1542年胡安·罗德里格斯·卡布利洛作为欧洲人首次沿着加州海岸航行的时间要早得多。

关于中国水手可能早已到达过不列颠哥伦比亚海岸的推测,主要是基于对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拉斯加商贸交易时所使用的硬币的研究,其中一些硬币可以追溯到从未接触过的中国朝代。早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在利用磁针和星星来导航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亚洲水手利用太平洋洋流就有可能从中国到达北美。加利福尼亚州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已经证实,在20世纪8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附近以及远离门多西诺海岬发现的锰镶石的石头锚属于中国古代器物。可是,这些发现遭到了其他一些科学家的反对,他们声称这种石头锚以及压重线是19世纪美籍华人渔民留下的。

1544年,位于加利福尼亚湾的西班牙人在报告中称,他们看到了大型中国帆船。在一本颇具争议的名为《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的书中,一位名叫加文·孟席斯的英国退休潜艇指挥官声称,一位叫郑和的中国水手比哥伦布到访美国西海岸要早一代人。郑和(公元1371年—1435年)是名宦官,他奉明朝皇帝朱棣的命令,率领一支由30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前往阿拉伯和非洲东部探险。

加文·孟席斯1421年的书的封面:《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

路易丝·雷瓦西的研究成果——《中国统治世界海洋:龙帝的宝藏舰队,1405—1433》(牛津大学出版社,1966年),是记载15世纪早期郑和、周曼和洪宝等中国水手取得具有深远影响成就的几本书籍之一。孟席斯在雷瓦西的研究中添加了一堆杂乱的推测,用以支持中国也到达过美洲、南极洲、甚至欧洲的观点。孟席斯的书出版之后,颇受媒体关注,但一些学术专家认为,他的研究纯粹是天马行空,贻笑大方,难以让人信服。

更难以捉摸的是慧深和尚早期的海上流浪生活。慧深有时又可拼写成Hoei-Shin(扶桑之意)。在《翡翠海岸》(2003)一书中,生物学家罗伯特·巴特勒重申一个相同的看法,认为在公元5世纪,慧深和尚曾到访过“一片东方的遥远之地,他们通常称之为扶桑国”。而这片叫作扶桑国的土地,就常在18世纪欧洲地图上出现,其位置应该接近温哥华岛。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查普曼在《加州历史:西班牙时期》的一章中指出,慧深和尚就是“古代沿着太平洋海岸游历的中国人”。克里斯·洛伦克在《双锥季刊》中重复这样的推测,认为慧深在公元499年回到了中国,并将遥远的东方陆地根据一种类似于仙人球、仙人掌、苹果树或丝兰的植物来命名。他接着写道,“根据慧深和尚的描述和记载,从日本的阿伊努到扶桑的堪姆卡察的距离就是从阿依努到加州的距离,虽然这里的文化与更南边的文化很相似,这种相似主要是因为扶桑人都有自己的书写形式,并用由扶桑植物做成的仿羊皮纸进行书写。”

许多研究慧深事迹的人们都认为这种扶桑植物是墨西哥龙舌兰(又叫黄边龙舌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墨西哥人使用这种植物,其功能多样。慧深称扶桑人当时正在用这种植物来制造书写的纸张。根据慧深的描述,扶桑国的房屋使用木梁构造,垫子是用芦苇编成的。然而,也有其他学者质疑慧深是否达到过中美洲,甚至猜测他最远就只到过朝鲜。

关于慧深前往一个异域国度——扶桑国的叙述,被记载在中国经典著作《梁书》,即《梁朝历史》中。美国学者查尔斯·G.利兰在他的著作《扶桑,公元5世纪中国的佛教僧侣对世界的探索》(纽约:J.W.布顿,1875)中,将《梁书》第一次翻译成英语,并加以评述。利兰并非是一个平庸的哗众取宠之辈。他生于1824年,在海德堡和慕尼黑读过大学,并参加索邦神学院的讲座,1848年回到费城学习法律,1851年获得律师资格。然而,他主要的谋生方式却是作家兼费城和纽约的杂志出版商。利兰依据对古代和现代文学的研究,创作了大量的书籍,翻译了海因西里·海涅的作品,创作了《孔子和其他诗歌音乐鉴赏》等一些深奥的评论作品,还对包括吉卜赛歌曲、古埃及、亚伯拉罕·林肯和阿尔贡金族传说等进行了研究。利兰对慧深的研究,其实是对德国学者卡尔·弗雷德里克·诺依曼一部1841年作品的增补式翻译。后来,他受到了法国汉学家约瑟夫·德基涅的一篇作品的影响,这篇作品于1761年发表在法国学术期刊《法兰西文学记忆》上。在欧洲,关于扶桑国的故事的最早版本被冠名为《中国人探索美洲海港之航海研究》。

用中国硬币制作的奇尔卡特·特林基特护眼面具

利兰与诺依曼的翻译短小精炼。“中国南齐统治期间,在 ‘永元’元年即公元499年,出了一位佛教僧侣,法号慧深,意为普度,曾到达现在的胡矿区以及周围的一些地区。慧深描述扶桑距大汉的东部约为两万里,位于中国的东方。在扶桑国,树林茂密,树叶很像心叶羊耳蒜,其枝条像竹叶,该地的居民将其采摘食用。有一种水果外形像梨,却是红色的。当地居民会从树皮上抽出一种亚麻来制成布料,同时树皮也可作为一种装饰材料(或细纹丝绸)。他们的房子都是用木梁建造的,那里的人还不懂得筑城或围墙。”

“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书写文字,并使用由扶桑树皮制造出的纸张。这儿的人们没有武器,自然也没有战争;但是在王国的部局中,有南北两个监狱。小罪犯就监禁在南部监狱,那些犯了较大罪行的人监禁在北部的监狱;因此,那些将会受到恩典的会被安置在南部的监狱,而没有受到恩典的则被安置在北部监狱。被终身监禁在狱中的男女可以结婚。但是他们婚后生育的儿子在8岁时就得被卖身为奴,女儿在9岁前被卖身为婢。如果一个人被发现有罪,人们就会在一个挖掘的坑里举行集会。他们会往犯罪者身上撒灰,同他永别。如果违法者来自下层阶级,那么只有他自己受罚;但如果是来自官宦家庭的,贬谪将会殃及他的子孙,而那些最高阶层的将会殃及七代。”

“君主的名字读作Ichi。一流阶层的贵族被称为Tuilu;而第二阶层的被称为小Tuilu;第三阶层的贵族被称为是Na-to-scha。每当王子外出,都会有吹鼓手随行。王子衣服的颜色也随着年份不同而改变。这种颜色的变化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开始的两年,他的衣服是蓝色的;第二个两年是红色的;第三个两年是黄色的;第四个两年是红色的;最后一个两年是黑色的。”

“牛角非常巨大,容量达10蒲式耳。人们用牛角来盛放各种各样的东西,还用马、牛、鹿来拉货车。雄鹿在此的用途就如同牛在中国一样,他们用雌鹿的奶制作黄油。扶桑的红梨产量全年都很丰硕。此外,他们还种苹果和芦苇。他们会用芦苇来编织垫子。这里没有发现铁器,铜、金和银也不值钱,不作为市场交换的媒介。”

“以下的风俗习惯将会对婚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求婚者在自己渴望能够住进去的房屋(即想追求的女方家)的门前为自己筑起一座小屋,每天早晨和晚上用水冲洗地面并把它打扫干净。等一年过后,如果少女还不愿意嫁给他,他就该离开;如果愿意,就立即完婚。如果父母去世,他们会斋戒七日;祖父或外祖父去世,他们会哀悼五日;年长或年轻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去世,仅需哀悼三日。他们会在遗像前从早晨坐到晚上,专心祷告,但无需穿丧服。如果国王驾崩,他继位的儿子可以三年不理朝政。”

“在早些时候,这些人并不是按照佛教教义来生活的。但是就在第二个年号为‘宋孝武帝“大明”’(公元458年)年间,五个乞丐装扮的僧侣从印度基品国来到这里,并借助一些神圣的佛经著作和佛图画像来传播佛教。他们用寺院僧侣们的生活教条来教导人们,因此也改变了这里人的生活习惯。”

“如果慧深和尚顺着日本洋流从东方到墨西哥的话,他就可能去过不列颠哥伦比亚——那么他的叙述就可能是关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第一手资料。”

慧深的原版故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出版过程——历经各种改编。有种假设称他在南宋离开中国,当时都城设在南京(公元420年—479年),但他曾在短命的齐朝年间(公元479年—502年)返回中国。虽然记录齐朝的史料已经遗失了,但是关于慧深的冒险事迹却在有关梁朝(公元502年—557年)的文献中有所提及。这些史料后来也遗失了,但是摘要却紧接着记载在《梁朝历史》,即《梁书》中。这本书大约在公元629年由包括姚思廉(公元557年—637年)在内的一群中国官方历史学家完成的。《梁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慧深的僧侣于公元458年到公元499年间横渡东方大洋,到达扶桑之地的历史。大约7世纪之后,马端临的历史百科全书《文献通考》,于公元1317年从《梁书》中摘录了慧深的冒险事迹。后来,关于慧深冒险事迹的那个版本,于公元1761年被德基涅翻译,随后德基涅的版本又被利兰(1875)、爱德华·韦宁(1885)和亨利艾特·墨茨(1972)等翻译成英文版本。

“对于原始文献,现代性和批判性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皇家哥伦比亚博物馆的格兰特·凯迪写道,“不过在此之前,可以尝试解决故事中提到的关于地点方面的争议。”

阿门。

参考书目:

Liang Shu(The History of the Liang Dynasty),629 A.D.,column 54,Dong Yi Lie Zhuan,edited by Si’lian Yao,Tang Dynasty.British: Fusang, Or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by Chinese Buddhist Priests in the Fifth Century,Curzon Press Ltd.,1973,1875.American: Fusang or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inese Buddhist Priests in the Fifth Century by Charles G.Leland,New York:Bouton,1875,8 vol;Harper & Row,1973.An Inglorious Columbus:Or Evidence that Hwui Shan and a Party of Buddhist Monks from Afghanistan Discovered America in the Fifth Century A.D. by Edward Vinning,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885.Fusang:Or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inese Buddhist Priests in the Fifth Century by Charles G.Leland,Sun Publishing,1981.Pale Ink:Two Ancient Records of Chinese Exploration in America by Henriette Mertz,Chicago:The Swallow Press,1972.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 by Gavin Menzies,Morrow,200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