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编《钱注杜诗》研究——明末清初的杜诗版本、校勘、编年和笺注研究

明末清初杜诗学研究 作者:刘重喜 著


上编 《钱注杜诗》研究
——明末清初的杜诗版本、校勘、编年和笺注研究

钱谦益,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江南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时官至礼部尚书,入清后官至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旋告病南归。清康熙三年(1664)卒,年八十三。牧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学者、诗人和藏书家,“学问渊博,浩无涯涘,其诗昌大宏肆,鲸铿春丽,一以少陵为宗”[1],职掌文坛五十年[2],著述丰富,有《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等多种,至晚年最用心力的著作还当数对《杜工部集》的笺注。

钱谦益笺注杜诗的情况,协助他最终完成这项工作的族孙曾(遵王)有一段记述:

此我牧翁笺注杜诗也。年四五十即随笔记录,极年八十书始成。得疾着床,我朝夕守之。中少间,辄转喉作声曰:“杜诗某章某句,尚有疑义。”口占析之以属我,我执笔登焉。成书而后,又千百条。临属纩,目张,老泪犹湿。我抚而拭之曰:“而之志有未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足谋之而何恨?”而然后瞑目受含。[3]

又清初人陈式《杜意·读杜漫述》云:

常熟陈颙士中庆,学问才思秀出一时,与予聚首中州督学署一年。是编(按指陈式《杜意》一书)独颙士见过数卷,因言先乡辈钱牧斋先生精神寄托于杜注,至老不忘[4]

据此,牧斋笺杜当始于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直到清康熙三年去世为止,先后用了大约四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其晚年,笺注杜诗更成为他精神的最后寄托,心力用尽,至死不辍。

清康熙六年,《钱牧斋先生笺注杜工部集》二十卷在牧斋去世三年后刊刻成书,在清初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沈寿民(1607—1675)《〈杜工部集辑注〉后序》云:

杜诗之学,至今日而发明无馀蕴矣,虞山钱宗伯实为首庸。

龚鼎孳(1615—1673)《〈杜诗论文〉序》云:

虞山宗伯笺注,尊重艺林,殆非一日。[5]

李文炜《杜律通解·自序》云:

少陵传世诗,从前注者不下百家,近更有虞山笺注,颇称精确。末学如予,何敢复赘一词。[6]

黄生《杜诗说》卷十一《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云:

近钱牧斋笺注杜集,引据该博,矫伪FDA2化,即二史之差谬者,亦参互考订,不遗馀力,诚为本集大开生面矣。

阎若璩《〈读书堂杜诗注解〉序》云:

若晚宋诸人,为虞山氏所嗤点者,不可胜举。盖至《草堂诗笺注》本出,而杜一开生面矣。

明末清初学人几乎众口一词,认为《钱注杜诗》的出现“一洗向来之陋”(沈珩《〈杜律陈注〉序》),于“杜诗之学”有“大开生面”之功。

牧斋为杜诗之学“开一生面”,可以从《钱注杜诗》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注杜诗略例》对明末清初杜诗学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所谓“注杜诗略例”即《钱注杜诗》一书的凡例。“凡例”一词出自杜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7]故溯其原始,则孔子时代即已有之。唐刘知己在《史通·序例》中说:“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8]因此,后来古人把说明著书思想、内容和体例的文字概称为凡例。所谓凡例即发凡起例之意,“发凡”即指阐明著作的宗旨和概要,“起例”指著述的体例、格局、样式等,都是指著作者的思想原则及所运用的方法而言的。

钱谦益本人十分重视杜诗笺注的体例。这从钱谦益《吴江朱氏杜诗辑注序》中可见:

吴江朱子长孺,馆于荒村,出所撰《辑注》相质。余喜其发凡起例,小异大同,敝簏蠹纸,悉索举示。长孺櫽括诠次,都为一集。[9]

正是看到了朱鹤龄《杜工部集辑注》的“发凡起例”与自己所笺杜诗大同小异之后,牧斋才决定与长孺进行合作,可见牧斋对著书体例的重视。

《注杜诗略例》见于牧斋笺注《杜工部集》,实际上,就其内容而言,早已经见于成书于明崇祯六、七年间(1634)的《读杜小笺》和《二笺》[10]

之中,只是序次上略有不同而已:其一,《略例》中“宋人之宗黄鲁直,元人及近时之宗刘辰翁……余之注杜,实深有慨焉。而未能尽发也,其大意则见于此”云云一段,见于明崇祯癸酉(六年)腊日《读杜小笺序》中;其二,《读杜二笺》后所附《注杜诗略例》“一曰妄系谱谍”条,不见于《钱注杜诗·注杜诗略例》,实则附于《钱注杜诗·杜甫世系表》之后。因此,从时间上看《略例》在明崇祯七年已经形成,并且这一注释体例直到牧斋晚年一直都没有变更。

牧斋《注杜诗略例》共20则,除此之外,正如顾炎武所云“古人著书,凡例即随事载之书中”[11],除了这20则凡例外,牧斋随事载入《钱注杜诗》中的凡例也复不少,比如其最著名的以史证诗和笺注《秋兴八首》连章诗法等等。

注释体例是作者注释思想和方法的体现。

《钱注杜诗》一书的注释思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杜集版本和校勘;二、杜甫年谱和杜诗编年;三、杜诗笺注。

这三个方面也基本上涵盖了杜诗注释的主要内容,本编将分为三章加以讨论。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不仅揭示出牧斋在杜诗笺注——包括撰写杜甫年谱以及对杜诗的校勘、编辑、注释等方面——“一洗向来之陋”,在前人注杜基础之上又“开一生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明末清初杜诗学的学术成就和时代风貌;而且其注释思想和方法对这一时期杜诗学时代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发凡起例”之功。


[1][清]郑方坤《东涧诗钞小传》:“虞山学问渊博,浩无涯涘。其诗昌大宏肆,鲸铿春丽,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于昌黎、香山、眉山、剑南,以博其趣。”[清]钱谦益撰,潘景郑辑校《绛云楼题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亦云:“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而出入于香山、樊川、松陵,以迨东坡、放翁、遗山诸家,才气横放,无所不有。”《牧斋初学集》,第53页。

[2]黄宗羲《八哀诗·钱宗伯牧斋》,见[清]黄宗羲著,戚焕埙、闻旭初整理《黄梨洲诗集·南雷诗历》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清]季振宜《〈钱注杜诗〉序》,第1页。

[4][清]陈式撰《杜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侧怀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本。

[5][清]吴见思撰《杜诗论文》,清康熙十一年(1672)常州岱渊堂刻本。

[6][清]李文炜撰《杜律通解》,清雍正三年(1725)蘋州草堂刻本。

[7]《春秋左传正义》卷一,[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05页。

[8][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9]《牧斋有学集》卷十五,第699页。

[10]《牧斋初学集》卷一百六、卷一百十,第2153页、第2214—2219页。

[11]《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书家凡例”条:“古人著书,凡例即随事载之书中。《左传》中言‘凡’者,皆凡例也。《易》乾、坤二卦用九、用六者,亦凡例也。”[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27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