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散文读本 作者:采桑子 主编


郭沫若

1938年10月23日,武汉准备撤退前的第二天,有好几艘疏散市民的轮船,都在这天的清早,先后离开了码头向上游驶去。

这一只在平时充作轮渡使用的老船拖着满身的难民和行李,喘息着在江面上匍匐,匍匐,好半天了,但离武汉还不很远。

尽管是怎样的没有秩序,船一离了岸,上船时那种不可名状的骚乱镇定了下来,人们在逼窄的隙地中找到了各自的定位。

爱说话的人把话匣子打开了。

本来是有相熟的同路人自不用说,便是陌生的人只要座位邻近便自然构成出一个个的社交环境。

话题是复杂多样的,抗战建国的前途,武汉三镇的命运,日寇的暴行,我军的勇敢,国际的同情,乃至油盐柴米,离合悲欢之类,就跟水里的波澜一样,这边平了,那边起来,一个接上一个,一个掩盖一个,为那轮船的机音,那单调的独唱,构成着一片复杂混茫的伴奏。

谈倦了,斜倚在行李上或靠着船壁上便打起盹来,谈饿了,船上是没有饮食的配备的,用意周到的人便把随身带着的干粮和水瓶取出来吃喝。这些是间歇音符的一部分。轮船的机音始终没有停止,其他的伴奏也始终没有停止。

时而有小儿的尖锐哭声,这金属性的洋唢呐,正从船尾甲板上的一角又高举起来了。

一对年轻的夫妇,坐在后甲板的一只角落上,那儿有一面小方格形的木阵,要比甲板高过一尺光景。

男的穿着一件日本式的学生装,是绀青哔叽的,连铜制的纽扣都还没有换掉,一眼看去便可以知道是才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年纪不过二十五六,身材细长而脸色苍白。

女的要年轻些,人也矮小,没有化妆的素脸,小巧而带着暮黄色,两边的颊上隐隐呈着褐色的晕斑。剪得短短的头发,高齐领缘,也毫未加以修饰。

两人都很寡默而带着焦躁,和年龄不相应地。

女的抱着一个六、八个月的男孩,有一个营养不良的小猴儿一样的面孔,时时发出神经性的哭声。

两人太没经验了,也怕因为走得太仓猝吧,干粮和饮料丝毫也没有带。船已经走了大半天,两人都在为着饥渴而煎熬着。

更加不好的是婴儿要吃奶。

本是不足的母奶,因为饥渴,又加上心焦,很快地便被吸空了。一对橡皮嘴子一般的奶头,换来换去地把给婴儿咂,自无补于刻刻增进着的婴儿的饥饿。

婴儿不断地号哭。

年轻的父母只好换来换去地抱,抱也无济于事。哭得令人不耐烦了,便开始在心里互相埋怨,继而竟发出了声来,带着北边的口音。

——“早知道这样,留在汉口好了,反正是该饿死的!”男的埋怨着,这时候哭着的孩子是在他的手里。

女的埋着头没有理会。

——“明知道船上是不会开火的,干粮一点也没有带。买得听罐头牛奶也好啦。”男的在自言自语中,多少还含得有一些商量的口气。

——“你真有先见之明!”女的抬起了头来,愤愤地抗议着,又把哭着的孩子夺过手去,一面把奶头塞进他的嘴里,一面又继续着说:“你这小东西,你把我磨死就算事。”

——“谁个要磨死你啦?”男的也愤然起来了。

——“你天天在外边跑,怎么不买一点呢?”

——“钱是在你手里的,你要惜着用啦!”

——“不知道你究竟有多少钱哟!”

男的经这一反诘也就忍耐着沉默了。

——“我们那一千块钱呢?”停一下他故意用日本话来说了这一句。

——“缝在孩子的这斗篷里面了。”她很勉强地也用日本话来回答,并指着孩子身上穿的一件红色的小棉斗篷。

含着空奶头的婴儿,大约以为是受了欺骗吧,哭得可是更加火烈。

突然有飞机的拍音,隐隐从空中传来。

全船的人就像感了电一样,说话的也把话停了。

这时小儿的哭声便成为了众矢之的。坐在近旁的一位老婆婆念起佛号来,一面念着,一面也在戟指怒目地禁止小儿不要哭。

拍音愈来愈近,船上的空气愈见紧张,而啼饥的小儿的哭声也愈见火烈。

这可犯了众怒了,有好些激躁的人便向那对年轻的夫妇唬吓了起来。

——“你们老是干涉,小孩子哭有什么办法呢?其实飞机上哪里听得见!”留学生含着敌对的意思这样说。

——“造孽的!”旁边的那位念佛的婆婆发言了,“鬼子的飞机上是有听话筒的,下面的什么声音都听得见啦。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另外有一位猛凶凶的男子闯上前去。“一定要那小杂种哭吗?我要给你丢下水去!”

说着,他出其不意地便从那女子手中夺了过去,那对年轻的父母连抢也抢不及,一个活生生的孩子便被那凶汉投进江里去了。

母亲惨叫了一声,立地想越过船栏跳下江去,却被她的丈夫死死地抱着。

——“不要抱着我,快打救孩子!快打救孩子!”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红斗篷在波面上浮起了一下,很快地又被卷下去了。

——“呵,孩子,孩子!我的孩子!”母亲发狂般地大呼而挣扎,可是她的丈夫仍死死地把她抱着。

——“嘘!”大部分的人都在嘘。

——“嘘!”

——“率性把这两个家伙一道掼下水去!”又有暴躁的声音这样说。

——“你们这些造孽的,没作声呀!”念佛的婆婆也在生气,“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你为什么老是死死抱着我呢!”不断地挣扎着的母亲也渐渐衰弱下来了。

丈夫呈着一个极其悲惨的面容,始终没有作声。

紧张了好一会,飞机的拍音渐渐低了,远了,卒至听不见了。

大约是敌人的侦察机飞来侦察了之后又飞转去了,再不,便是转换了方向。

大家都抽了一口气。

念佛的婆婆又雄辩起来了:“还是观音大士有灵有验,我们的菩萨供得高。观音大士只要把眼睛一抬,敌机就要飞转去的。你们还不晓得哟,前一回日本鬼子炸长春观,下一个蛋来正对着观音菩萨的头,我亲眼看见观音菩萨伸出手去把炸弹接着,又扔回去,便把日本鬼子的飞机打下来了。”

年轻的母亲还在抽咽着。

——“这位女太太,”念佛的婆婆转向着她,“你不要伤心了,你的孩子虽然丢了,但他搭救了一船的人,搭救了你两口子,观音菩萨会保佑他的啦,一定要收他去做金山童子。你们还年轻,明年他就会转胎来的啦。”

年轻的母亲依然抽咽着。一两刻钟前还在发嘘的利己鬼们,现在好像都为孩子的母亲惘然起来了,连那位凶手大约是天良发现,或许也怕是害怕那父亲报复,在未经注意之间,也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母亲抽咽了一会,突然又号啕痛哭。

拥抱着她的丈夫结局是打破了沉默:“不要哭了吧。我们也不怨恨谁,只怨恨日本鬼子残暴,只怨恨我们中国人没有教育。成千成万的儿童都被日本鬼子炸死了,我们的孩子也等于被日本鬼子炸死了的。不要紧,我们还年轻,我们要报仇!……”

——“你们不用说也是有钱的人啦。”念佛的婆婆插了一句。

经这一句的插入,母亲的痛哭突然止住了。

——“你说什么?”她漠然地发问。

——“你们是出过东洋的人啦,有的是钱,到了四川重庆总是有办法的。”

——“哈哈,有趣!哈哈,有趣!”年轻的母亲突然大笑了起来。“我们有的是钱,给娃娃一道带走了!给娃娃一道带走了!哈哈,有趣!有趣!给娃娃一道带走了!……”

差不多就和那念佛婆婆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样,这年轻的母亲从此便老是念着这几句:“哈哈,有趣!有趣!给娃娃一道带走了!”

这一对年轻的夫妇到了沙市便登了岸。

女的老是笑,老是念那两句单调的话。

男的呢?也老是扶着他的夫人,一直是沉默着,沉默着。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后来怎样了。

1942年7月14日

◎文章品读

散文《波》描述了抗战时期,武汉作为“临时首都”的岌岌可危。背景是开始于1937年7月的武汉大会战。该战争持续到1938年的10月,中日双方均受重创,武汉沦陷。该文选取了1938年秋武汉军民陆续撤离一幕落笔。着眼点不是军队、前线,而是战火硝烟中的普通民众。

波,是汹涌的江水,也是此起彼伏的人心。在一艘救命逃亡的小船上,面对死亡的考验,真实的人性显露无遗。

篇章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带着不满一岁的孩子乘坐撤离船只。由于撤离匆忙,没有带任何吃食,孩子啼哭不止。这时日本的飞机在附近逡巡,人们为了自保,残忍地将孩子投入江中。“鬼子的飞机上是有听话筒的,下面的什么声音都听得见”,为了一船人不被“牵连”,小孩做了无辜的牺牲。

散文以通篇叙事的手法,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撤离的故事,无华丽的文风,无曲折的情节,只是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幕逃亡悲剧。文中的细节描绘分门别类,为不同的人绘了逼真的肖像——主人公是一对年轻夫妇,缺少生活经验,没有为自己和孩子做充分的跋涉准备,但是却将一千块钱缝在了孩子的衣服里;孩子很瘦,有着“小猴儿一样的面孔”;凶汉外强中干,暴躁强横;拿着佛珠念佛号的老婆婆的愚昧退缩。芸芸众生的面孔,在灾难面前,纷纷还原。

年轻夫妇的结局很悲惨,仅有的钱资随着孩子的沉没而沉没。没了生的希望,女人发了疯,一遍遍念叨:“我们有的是钱,给娃娃一道带走了!给娃娃一道带走了!哈哈,有趣!有趣!”船只没有抵达重庆他们就下了船,前途渺茫。男主人公相对理性,然而非常懦弱,他可以认识到如此种种苦难都源于日寇的残暴,却不能为自己出头,他“一直是沉默着,沉默着”。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定位,年富力强者赴陪都继续战斗,广大的民众不乏如散沙者,苟且偷生;自私钻营者更是大有人在。一艘救生小船,将人们的希望载往一个新的彼岸,然而路途之艰辛,遥远,又岂是神明所能够预料的。路在脚下,不在困境中爆发,就只有在沉默中死亡。

武汉会战爆发时,作者正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其时政治势力复杂,暗潮汹涌。作者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波》是一幕悲剧,也正是作者内心无言的呐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