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8岁走进学校

华夏文明的解密者——黄展岳传 作者:李娟娟 著


4.8岁走进学校

1934年春节过后,8岁的永福走进了四黄村的小学。这个年龄才去上学,按现在的标准,确实晚了些。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福建农村,因为贫困落后,大多穷苦的农民家不但子女多,而且重男轻女,能够走进校门读书的一般多为男孩。但因为贫穷,即便是能够走进校门的男孩,最后又能够坚持读完小学课程的也是为数不多,女孩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而8岁的永福能够走进小学校门,还得益于四黄村侨居印尼的宗亲。因为四年前,能够让四黄村孩童接受教育的地方,还只是一座私塾。后来经过侨居在印尼的四黄村黄氏家族后人出资,才将四黄村的私塾办成了小学。

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让8岁的永福十分珍惜进入校门学习的机会。及至几十年后,早已成为一代考古大家的黄展岳仍然对自己在8岁时才走进的四黄村小学校留有清晰的记忆:

"1934年春节后,我8岁时,走进了家乡祠堂改造成的学校。1930年以前,四黄村只有私塾,没有新式学校。大哥二哥也都只在私塾里念过二三年书。大约是1930年,侨居印尼(时属荷兰殖民地)的宗亲,集资创办学校,校名‘南昌学校’(寓意可能是‘南安昌盛’),校舍设在本村‘黄氏宗祠’内。

“宗祠坐北朝南,砖砌瓦盖,大门石楣上镌刻‘黄氏宗祠’四个字。祠内开敞,有木柱数楹,无间隔。前部大门、天井及两厢,环绕似回廊。后部是厅堂,以木柱分出三间。正厅后壁设神主龛,改设学校时拆除。

“学校因陋就简,初创时,只办初级班,春季招生。我是那年春节后入学的。至今还记得厅堂中放一长桌,有木凳数只,供教师办公、休息。厅堂两侧是教室,教室与办公桌之间沿着木柱拉挂蓝布帘遮隔,复式上课,教学用当时政府规定的小学课本。

“学校设校董会,由归侨宗亲贞轩叔任董事长。首任校长廖中俊,教员廖波金等,都是惠安人,受过正规师范或中学训练。诚诚恳恳教学有方,自甘清寒,深受学生和村民的敬重。四哥是首届学生。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的宗亲,大多是南昌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南洋商场中拼搏,均学业有成,发挥巨大作用,这是近半世纪以来的小学毕业生所不及的。

“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搬迁至村后山岗上。在利用祠堂办学校期间,侨居南洋的宗亲仍积极集资,选址筹办新校舍。大约是1936年秋或1937年春,新校舍落成。学校随即搬迁,同时增设高级班,仍是春季招生。

“新校舍坐北向南,面对紫帽山。校舍依照民居三开张设计,开敞式。下落上建楼房,供教师住宿。校舍所在,地势高亢通风,远离村舍,环境优美安静。校内空间可分隔成多间教室,不必复式上课,足够按不同年级分班使用。缺点是用水困难,教师饮食盥洗,要由高年级学生轮流到山下村中打井水抬上山。这时段的校长仍是廖中俊,还有教师廖波金、陈天赏等多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