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念奴娇(我来吊古)

辛弃疾词选 作者: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1],呈史留守致道[2]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3],闲愁千斛[4]。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5]。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6]。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7]?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8]。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9]。宝镜难寻[10],碧云将暮[11],谁劝杯中绿[12]?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13]

[1]建康赏心亭:北宋宰相丁谓创建,在建康府城西下水门的城头上,秦淮河自东向西贯穿建康城,自西水门外入于大江。从赏心亭下望,建康城外开阔的景色一览无馀。

[2]史留守致道:史正志,字致道,镇江丹阳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绍兴末任枢密院编修官,上《中兴要览》五篇。孝宗即位,除度支员外郎。乾道三年(1167)九月,自吏部侍郎除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史正志一生颇有志于建功立业,尤其主张恢复中原。其知建康府时,正深得宋孝宗信任。

[3]危楼:高楼,指赏心亭,南宋的楼亭可以互称。赢得:获得,取得。

[4]闲愁千斛:斛,容器单位,十斗为一斛。这里是夸张说法,言极度悲愁。

[5]“虎踞龙蟠何处是”二句:虎踞龙蟠,指建康的地理形势如龙虎盘踞。《太平御览》卷一五六注引张勃《吴录》:“蜀主曾使诸葛亮至京口,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建康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作者登楼远眺,不知何处是所谓的虎踞龙蟠,只见满眼的历史兴亡变迁。这其实是暗示山川险要不足为恃,六代的迅速兴替,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6]陇上吹乔木:陇上,指田间丘陇。此处暗指六朝人的坟墓。陶潜《归园田居》诗有“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等句,可为证。吹,言大风从乔木上吹过。松柏等高大乔木一般都种植在坟墓旁,陈子昂《燕昭王》诗也有“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的句子。

[7]“片帆西去”二句:片帆,一只船。喷,吹的意思。霜竹,指笛。黄庭坚《念奴娇》词有题目是:“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其下片结尾各句是:“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8]“却忆安石风流”三句:却,又。安石,指东晋谢安。谢安在出仕前高卧会稽东山,《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累违朝旨,高卧东山。”王俭曾说:“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南齐书·王俭传》)东山,在会稽东南,谢安寓居处。此以东山代指谢安。东山岁晚,指谢安末年。泪落哀筝曲,用桓伊抚筝作歌为饱受谗毁的谢安排解一事,见《晋书·桓伊传》:“伊字叔夏……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孝武帝司马曜)末年,嗜酒好内,而会稽王(司马)道子昏醟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燕,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帝甚有愧色。”

[9]“儿辈功名都付与”二句:儿辈功名都付与,即功名都付与儿辈。儿辈指谢安弟谢石、侄谢玄等。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入侵东晋,宰相谢安命谢石、谢玄率军迎敌。谢玄渡淝水进击,破前秦兵,取得大捷。捷音传来,谢安正对客围棋。李远有诗句:“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见张固《幽闲鼓吹》。

[10]宝镜:似指月。吕从庆《对月有感》诗:“天开悬宝镜,皓魄满栏杆。”

[11]碧云将暮:傍晚景象。碧云,同“彩云”。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12]杯中绿:指酒。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诗:“行看须间白,谁劝杯中绿?”

[13]朝来波浪翻屋:朝来,早晨。波浪翻屋,写波浪汹涌,摧毁房屋。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又苏轼《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诗:“涛江少醖藉,高浪翻雪屋。”ft

【点评】

辛弃疾乾道四五年间(1168—1169)任建康府通判,因登赏心亭,赋此词送呈史正志。这首词是一首怀古之作。以词怀古,大约始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词于凭吊三国英雄之馀,抒发的是一切皆空、纵情享受人生的感怀,而此词却沉浸在一种感念历史兴亡、勇于承担时代重任的悲凉温婉的意境中。特别是词的下片,通过对谢安困苦支撑东晋政权等史事的回顾,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对自身处境艰危、壮志不酬的悲慨。全篇气魄雄大,风格沉郁悲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